文/王皎
近来,在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街头巷尾突然出现一种“大箱子”便利店。它外观色彩明丽,透过玻璃,人们就能看清里面的商品。它没有收银员,自助购物,手机扫码结账。
这就是“缤果盒子”。它的出现,意味着在全球范围,无人零售模式瓜熟蒂落,正式登场。有趣的是,2016年年底,电商巨头亚马逊,曾想在这行做开路先锋,可惜测试失败,计划延迟。
说到“缤果盒子”的来源,得提一下其CEO陈子林的“夜猫子”体验。
2014年某个冬夜,陈子林加班到深夜。一路风寒回到家,他又累又饿,翻箱倒柜,却连一包泡面都找不到。小区门口便利店早已打烊,他狠下心,裹紧被子——睡着就没事了。
然而,他辗转反侧难以入睡。想到不知有多少年轻人跟自己一样,打拼一天回到家,偏偏断了粮,滋味肯定不好受。不过,若小区便利店24小时开放,又要增加人工成本,这些钱当然都是匀到商品上,由消费者买单……想到这,他不禁摇头。
“要有一家不打烊的无人店多好。”2015年年底,陈子林先将这种构想应用于水果配送。他的团队在小区楼下设置了水果自提柜。
后来,陈子林心血来潮,放进一些零食试探,很快被抢购一空。他兴奋起来,开始构想做大型“自提柜”。
从2016年2月起,陈子林的团队开始研发无人店。店面如同一个灰白色集装箱,模块化的,可以扁平运输,之后快速拼装。有大小两种规格,大盒子成本约10万元,相当于传统便利店前期投入的1/4成本,单月运营成本2500元左右,是传统店的1/8。消费也简单,从取商品到结账,平均耗时不到11.3秒。
经过十个月的实践、打磨,规模化生产、营业销售方面都比较成型了,“缤果盒子”拿到了A轮融资,成功存活,站到了无人便利店的风口上。
走红后,媒体报道说陈子林颠覆了零售业,他却说:“我们只是在寻找更高效的零售方式。”
他进一步解释,假如店面在一个低人流量的地方,比如你家小区楼下,从月销售额看:夫妻便利店为两三千元,连锁便利店、超市在3000元以上,“缤果盒子”为300元~2000元。扣除人工费,其他门店存活不易,无人便利店却很适合。自动售卖机虽然同样不要人工,但收入只在100元以内。
如今,已有158个“盒子”在22个城市落地了,还引发了外媒的广泛关注。陈子林却遁离于风光之外,开始研究下一步计划。
目前,他的定价策略是商品比传统便利店的便宜5%。相信随着供应链完善,精细化运营深入,将有更多调价空间,这个色彩明丽的“大盒子”将会承载着他的梦想,便利千家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