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园诗的魅力及当代田园诗写作

2018-11-14 03:20:59陈友康
心潮诗词评论 2018年4期
关键词:田园诗田园生活

陈友康

田园诗是我国古典诗歌一大宗,源远流长,它丰富了中国诗歌内容和诗歌美学,滋润了国人的精神世界,广受欢迎。在现代社会,田园诗依然葆有极大艺术魅力。中华诗词复兴自然包括田园诗的复兴,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努力追求田园诗创新,使之发扬光大,继续与国人相伴而行。

一、田园:诗人自由心灵的象喻

自陶渊明创立田园诗,田园诗就成了汉语诗歌一大统系,历代皆有吟咏。田园诗蔚为大观,有两个原因,一是中国传统社会是农耕社会,田园生活在国人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国人生活之根,人们对田园有天然的依恋;二是田园风光和田园生活被纯化和美化,成为诗人自由心灵的象喻,读者也能从中获得相近的美感体验,具有巨大魅力。

田园诗可以简单定义为描写乡村风光和乡村生活的诗。它实际上有两种类型,一种是陶渊明式的牧歌风格的诗;一种是悯农诗、田家词,反映农民生活的艰辛,唐人李绅、白居易等开创此派。到南宋范成大,两种类型合流,田园诗题材、风格始得大备。如钱钟书所说:“到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才仿佛把《七月》《怀古田舍》《田家词》这三条线索打成一个总结,使脱离现实的田园诗有了泥土和血汗的气息,根据他的亲切的观感,把一年四季的农村劳动和生活鲜明地刻画出一个比较完全的面貌。田园诗又获得了生命,扩大了境地,范成大就可以跟陶潜相提并称。”(《宋诗选注·范成大》)

人们较为喜爱的往往是牧歌风格的作品。这类诗的特点是,题材以田园美丽风光和乡村悠闲生活为主;诗意重在表现乡村生活情趣,表现美丽风光和悠闲生活带给人的自由与快乐;情调率真、亲切、恬静、明朗;艺术单纯、朴素,语言本色,不事雕琢。这种类型的经典文本最多,陶渊明、王维、孟浩然、储光羲、韦应物、柳宗元、范成大等均有脍炙人口之作。本文讨论的主要是此类作品。

陶渊明式的田园诗实际上对乡村风光和乡村生活进行了“提纯”,它们呈示的往往只是美好的一面,农村和农民生活的艰辛有所忽略或淡化。以客观真实性标准衡量,它有欠缺。但“提纯”有其用意,就是把乡村构建为俗世的净土,从而使之成为自由心灵的栖息之地。因此,田园实际上是诗人自由心灵的隐喻和象征。它是桃花源式的精神乌托邦:理想化的美好社会。

泰西也有与中国田园诗相似的诗歌类型,即牧歌。席勒《论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说:“牧歌是以诗的形式描写天真而幸福的人群,是一种优美的、使人兴奋的虚构,其中展现的境界是一片自然乐土。”虽然不能说田园诗描写的内容都是虚构的,它有真实的一面,田园处于城市社会和原始荒野的中间地带,既有文明社会的特征,又保持了良好的自然生态,人们没有贪欲、野心和狂妄,生活简单而快乐,但把田园完全视为“自然乐土”确实是经过提纯了的,是诗人理想化的世界。

二、田园诗:人类精神的清澈源头

田园诗是人类精神的源头活水,滋养着人类的情感田园。这是田园诗具有千古常新的艺术魅力的根本原因。陶渊明式田园诗主要描写乡村自然风光、庄稼长势,农民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其中蕴含着人类精神的终极性追求:鲜活、率性、快乐,本质上就是自由的追求。人的类本质是自由,自由的实现程度就是人的价值和幸福的实现程度。陶渊明《时运》其二说:“人亦有言,称心易足。”“称心”就是精神的自由状态,人生只要“称心”,就很满足。因此,置身于田园、浸润于田园诗,人们会获得巨大的自由体验及幸福体验。

田园诗书写的乡村风光有三种类型,一是自然风光。如陶渊明《时运》:“山涤余霭,宇暧微霄。”《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是生存的大环境。二是居住环境。《归园田居》:“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时运》其四:“斯晨斯夕,言息其庐。花药分列,林竹翳如。”孟浩然《过故人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三是田畴庄稼。《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时运》:“有风自南,翼彼新苗。”

田园诗中的乡村风光之美,体现为两方面,一是优美纯净而生机勃勃的自然景观本身就给人自由和美。人是自然的产物,面向自然,回归自然,仿佛回到母亲的怀抱,自然有温暖、舒展、可靠、亲切的情感体验,这是一种纯美的体验。二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居住的大环境优美,村庄、房屋绿树阴翳,花木扶疏,也和自然完全融为一体,达成“诗意栖居”。庄稼是劳动的产物,又有自然属性,是“人化自然”,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所以,看到庄稼在广阔的田野上茁壮成长,在春风中翼然欲飞,让人无限欢欣愉悦,“即事多所欣”。

田园诗中的乡村生活之美。乡村中人没有复杂的欲念和心机,“虚室绝尘想”,过着自然、恬淡的生活。一是思想自由,没有“樊笼”的桎梏,无拘无束。“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在“樊笼”之外,找到“天空任鸟飞”的自由。二是生活方式随性: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登山看水,把酒话桑麻,“仿佛羲皇上人”。“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虽有荷锄倦,浊酒聊自适。”(陶渊明《归园田居》)“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孟浩然《过故人庄》)三是人际关系单纯、平等、和睦。乡村人“朴朴遫遫天和承”(谢履忠《农民苦行》,《滇诗丛录》卷一六),任情而动,率性而行,待人诚恳,没有世俗虚套,相处放心、温馨。情感生活和精神生活更为真诚、自由、丰富和安宁。“贫富常交战,道胜无戚颜。”(陶渊明《咏贫士》)“乐道”则能“安贫”,把精神生活置于物质生活之上。这一切,就是孟浩然说的“陶家趣”:“我爱陶家趣,园林无俗情。”(孟浩然《李氏园卧疾》)

这里以清初云南诗人涂大辂《田园杂诗》为例。涂大辂,字玉华,号铁船,云南石屏人。雍正《云南通志》卷二一说他:“性疏旷,嗜学能文。生平纂辑甚富,著有《曼衍集》《铁船稿》《林壑杂艺》。”这些书已佚。《滇南诗略》卷一五录诗6首。徐世昌《晚晴簃诗汇》卷三四录诗2首。涂大辂的田园诗备受推崇。袁文揆说:“真朴可诵。”李书吉说:“铁船五古自然老到,风神趣味,无一不佳,纯是学陶。”其《田园杂诗》(载《滇南诗略》卷一五)云:

日色上柴扉,鸡声出茅屋。剥啄无喧呼,邻里皆敦睦。饭罢话桑麻,踞坐溪头木。时节候鸣禽,家计数生犊。有泉可濯缨,有酒可浇腹。佐以溪中鲜,杂彼篱边菊。云山当画图,花鸟寄心目。浑沕怀葛民,焉知荣与辱?

五亩有德邻,三家无市虎。朝出不倚闾,夕卧不闭户。比屋事耦耕,瘠壤成沃土。林莽虽荒深,风气自醇古。老昧秦与汉,少识曾若祖。亚旅奉主伯,条约胜官府。颐指略经营,趋走满园堵。岂暇富诗书?庶几变愚鲁。

山亦不在高,水亦不在深。山水淡而远,空翠滴清阴。林塘因地势,樵牧随所任。鱼梁置近浦,茶坞开遥岑。结交素心侣,攀陟忘崎嶔。携筇同纵眺,扪石和长吟。但看花代谢,不识世升沉。笑彼青门客,逐逐果何心?

户户闻弦歌,村村饱花柳。相见问寒暄,不惭露襟肘。祈谷冀千钟,力田仅百亩。欠来少济饥,丰余多醖酒。邻里诸父兄,鸠杖常八九。社会共杯觞,长生诀无有。婚嫁按甲庚,饮食依卯酉。满腹贮春风,高年得天厚。

这组诗生活气息极浓,汇聚了陶式田园诗中的主要元素,具有集大成的特征。人的生存环境美丽,人在这样的环境中融融泄泄。“云山当画图,花鸟寄心目”,“村村饱花柳”。一切随顺自然:不管时代变迁(“老昧秦与汉”),不管升沉荣辱(指科举得失、升官贬官之类),不管世俗虚套(“相见问寒暄,不惭露襟肘”)。社会环境良善,风气醇古,邻里和睦。不追求长寿,而得到天的厚爱,拥有“高年”。他们享有轻松、自由、快乐,确乎是桃花源中人。江濬源曰:“玉华田园诗,是善摹陶公《桃花源记》者。”袁文揆曰:“如此田园,令人神往。”

田园是相对于城市、尤其是名利场而言的。名利场的欲望、算计、压抑、扭曲、挣扎、打拼,可能赢得轩冕荣华、家财万贯,但付出沉重代价,疏离乃至背离了人的自由本性,未必是真正的幸福。陶渊明逃离官场,实际上是对官场等级性、强制性和虚伪性的抵抗。因此,人在遭遇磨难和痛苦时,往往会回望乡村,借由田园获得抚慰和解脱。田园的美好单纯能荡涤灵魂中的污浊、阴暗,医治精神之病态。

田园是人的“精神原乡”,田园诗是人类精神的清澈源头。它一方面提供源头活水,使灵魂保持清洁鲜活,使精神世界“天光云影共徘徊”;另一方面,它能够矫正精神的偏误,在势位名利的竞逐中疲惫不堪之时,阅读田园诗,回到乡村世界,能唤回人生之“初心”:自由和幸福。田园生活的简单、真诚、和谐能遏制炽烈的欲念,使精神得到休息和“解放”,让心灵空阔并敞开,“虚室有余闲”,从而更好地感受人生之美。

陶式田园诗建构了“超世俗的世俗性”,使人在日常生活中实现精神超升。“超世俗”是指对一般人热衷的权力、金钱、名誉、美色等世俗价值的超越。“世俗性”是指它不同于佛道在现实世界之外构拟一个虚幻的“彼岸”——西天或仙界,而是在日常生活中寻求人生之美,不离世俗而超越世俗。它是现实的、亲切的,很容易做到。辛勤劳作,睡懒觉、吹凉风、看花鸟,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喝酒闲聊的素心人相聚之乐等等。这种人生观和价值观及由此派生的生活态度、生活方式体现了人与天道之契合。“超世俗的世俗性”支撑起田园诗的精神高度和美学力度。

三、现代社会田园诗写作的可能性和价值

田园诗诞生和成长于农耕社会,温情脉脉。工业革命和现代化、城市化带来世界天翻地覆的变化,社会结构、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历史性变革,桃花源式的田园风光和田园生活受到巨大冲击,在许多地方已经荡然无存,田园诗的生存土壤贫瘠化,空间萎缩,田园诗还有生存、发展的必要和可能吗?人们还会读田园诗吗?这是令人困惑的问题,也是必须想清楚的问题。我们的答案是肯定的。

首先,乡村和城市作为对立的两极始终是难以完全消弭的,它们作为不同的地理空间、文化空间和生活空间,各有其美。乡村田园既是农民的生产生活场所,又是城市人体验不同生活方式、寻求精神补偿的场域。当代乡村旅游的兴起和盛行,表明田园风光和田园生活的吸引力依然不减,甚至由于交通的方便打破空间阻隔,而让其为更多的人共享。以书写田园风光和田园生活之美为主要内容的田园诗激活、强化了乡村之美,它与现代人的生活依然有密切的关联,则其生命就不会衰竭。

其次,田园诗的美质是其他种类的诗及其他艺术形式无法取代的。田园诗呈现的优美的自然风光,真诚质朴、宁静和谐的乡村生活,艺术上的纯美品质,让它在诗歌园地卓然自立。我们相信人类对干净的社会、快乐的生活、多样性的美的追求是永恒的,那么,田园诗的价值也就是不朽的。

最后,田园诗的写作主体和接受主体重新生成。古代乡村有一个士绅阶层,由本地在职官员、返乡官员、乡村教师和读书人组成,他们是田园诗主要的写作者和鉴赏者。考各种方志艺文志,收录的地域性田园诗很多。田园诗有明显的地域性,其中优秀之作会超越地域而进入文学公共空间。现代社会,士绅阶层解体,但田园诗的写作者和鉴赏者并没有消亡,新的写作主体和接受主体产生,一是田园诗作为传统诗歌的一支,始终有诗人写作。如姚泉名就自觉以“旁观者”姿态观察田园,发现田园之美,以童心和人文情怀表现田园,反映出新农村的面貌。二是民间知识人进行在地乡村的描绘。各地诗词学会编印的诗词出版物中书写田园风光的作品甚夥,正是缘于此。

现代田园诗的价值,除了传统功能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精神补偿。乡村是人类的“精神原乡”,田园诗是对原乡之美的记忆和伸张,它在城市生活之外打开一个别样的美学空间。田园诗的温情脉脉弥补了城市生活的冰冷,田园诗的明朗情调弥补了城市生活的灰暗。在充满竞争的城市生活中,人的精神陷于疲惫,可以从田园生活和田园诗中得到慰藉。朱光潜先生说:“我们一般人的通病是囿在一个极狭小的世界里活着,狭小到时间上只有现在,在空间上只有切身利益相关系的人与物;如果现在这些切身利害关系的人与物对付不顺意,我们就活活地被他们扼住颈项,动弹不得,除掉怨天尤人外,别无解脱的路径。渊明像一切其他大诗人一样,有任何力量不能剥夺的自由,在这‘樊笼’以外,发现一个‘天空任鸟飞’的宇宙。”田园诗让我们突破、超越城市的“狭小世界”,发现一个自由的宇宙。

这里以俞平伯、臧克家文革时期的田园诗为例。文化大革命及之前一个时期,极左思潮泛滥,很多人受到精神和肉体的凌辱,苦不堪言。运动中,许多文化人被下放农村劳动改造,农村风光自然美丽,置身其间,精神反而得到舒展和愉悦。1968年11月,俞平伯随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今中国社会科学院)下放河南息县“五七干校”,住所外面有一小池塘,池塘边长一棵开紫色小花的苦楝树,俞平伯有《楝花》七绝二首咏之:

天气清和四月中,门前吹到楝花风。

南来初识亭亭树,淡紫英繁小叶浓。

此树婆娑近浅塘,花开花落似丁香。绿荫庭院休回首,应许他乡胜故乡。

对楝树,作为红学大家的俞平伯应该是早就知悉的,因为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号楝亭,其文集就叫《楝亭集》。但就诗意揣测,此前他似乎还没有见过真正的苦楝树,所以说“南来初识”。与此有关,他对这棵楝树颇为钟情。天气清新,惠风和畅,浅浅的池塘,亭亭玉立的楝树,繁茂的绿叶,淡紫色的小花,构成祥和而富于生机的动人境界。他从这些景物中获得真实的美感。最后两句通过对比,强调此地风景胜于故乡,可见他受到的慰藉之显著。

农民的纯朴真诚,向来是田园诗中不可少的内容。运动时期,城市中人际关系高度紧张,暗算倾轧、落井下石比比皆是,而农民没有复杂的心机,对流放者以诚相待,这让他们感受到苦难中的温情,而有一种由衷的感念。俞平伯《端午节》五绝二首:

晨兴才启户,艾叶拂人头。

知是天中近,邻居为我留。

清润端阳节,茅檐插艾新。

分尝初刈麦,惭荷对农民。

诗中通过插艾蒿、尝新麦两个生活细节表现农民对他的关心,这种关心是无声的,才显得更为真挚醇厚。

臧克家随中国作协下放湖北咸宁向阳湖,1975年3月所作《有怀贫农社员同志》和俞平伯有同样的感受:

忆昔初进村,欢迎动街坊。喧宾竟夺主,让我住上房。一见推心腹,语少情汪洋。劳动是我师,亲手教插秧。寒夜归来晚,烫脚留热汤。手捧一盆火,暖身暖心肠。主妇手中线,为我缀衣裳。佳节送瓜果,身如在故乡。灯下小儿女,拥来问短长。

农民无声的关怀(“语少情汪洋”),故乡般的感受,与俞平伯并无二致。用五古写,更为细致真切,诗中所写内容真实纯朴、亲切感人,全诗情调温馨明丽。

市场经济时代,人们又面临新的压力。田园生活和田园诗依然有舒缓压力的作用。席勒《论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说,牧歌“要在文明社会中,在最熙攘热闹的生活、最发达的思想、最优美的艺术、最高度的社会教养等等条件下,叙述牧夫野老的纯洁之心,总之,它要把再也不能回到阿卡迪亚世外桃源的人们带到厄琉斯洞天福地”,它要“遏制现实中的混乱,把沉于世俗痛苦中的众人引向良善灵魂的安息之所”,“使我们以高贵的理智去享受更高的和谐”。席勒这些话说在两个世纪前,但并没有过时。当代人更是拥有“最熙攘热闹的生活、最发达的思想、最优美的艺术、最高度的社会教养”,同时“世俗痛苦”有增无减。虽然牧歌和田园诗并不能完全解决“世俗痛苦问题”,但是,它们确实有精神净化和补偿作用,让我们在扰攘当中获得一些宁静和安闲。明人钟惺说:“(渊明诗)有一种清和婉约之气自在笔外,使人心平累消。”当代人读田园诗,也会有“心平累消”的效果。

四、当代田园诗写作:“趋时必果,乘机无怯”

田园诗在中国诗史上创造了辉煌,当代诗家也要有创造自己时代田园诗辉煌的雄心远志,认真体验,精心书写,为田园诗贡献体现时代特点、具有思想价值和美学价值的新作品,开创田园诗新时代,使田园诗踵事增华,继长增高。怎样开展当代田园诗写作,下面略述己见。

一是坚守田园诗的美学特质。田园诗之所以能在诗坛独树一帜,历久弥新,是因为它有鲜明的美学品质。现代乡村,自然环境和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跟古代已有巨大差别,田园诗书写的具体内容会有改变,但其美学品质不能变。美学品质是田园诗的艺术基因,基因突变只会导致它的死亡。

田园诗的美学品质可以用四个关键词概括:自然、真率、醇厚、清新。田园诗人特别是陶渊明、王维、孟浩然、范成大等杰出诗人的田园诗往往能以朴素的文笔传神写出田园风光和田园生活的特征,以诚恳的态度表达对田园风光和田园生活的感情,单纯清新,而韵味深醇,令人咀嚼不尽。清人贺贻孙《诗筏》说:“唐人诗近陶者,如储(光羲)、王(维)、孟(浩然)、韦(应物)、柳(宗元)诸人,其雅懿之度,朴茂之色,闲远之神,淡宕之气,隽永之味,各有一二,皆足以名家,独有一段真率处,终不及陶。陶诗中雅懿、朴茂、闲远、淡宕、隽永,种种妙境,皆从真率中流出。”这段话既说明渊明诗高不可及,也说明田园诗的一些共同特征。

平淡自然是古今对陶渊明诗歌风格的公论。如朱熹说:“渊明诗平淡,出于自然。”赵文哲说:“陶公之诗,元气淋漓,天机潇洒,纯任自然。”但渊明田园诗的平淡,不是枯燥寡味,而是意韵深厚。苏东坡早已指出,渊明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宋人曾纮也说:“陶公诗造语平淡而寓意深远,外若枯槁,中实敷腴,真诗人之冠冕也。”这些特点,元好问《论诗》中“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作了精辟的概括。陶式田园诗确立了古典诗歌中的纯美诗风。朱光潜先生对渊明的“醇”赞不绝口,并说:“渊明如秋潭月影,彻底澄莹,具有古典艺术的和谐静穆。”“渊明全是自然本色,天衣无缝,到艺术极境而使人忘其为艺术。”

当代田园诗写作,必须坚守传统田园诗的上述特征,才能不失田园诗的底色而保持其魅力。

二是反映当代农村生活的变化。现代化改变了整个世界,也改变了乡村。这种改变必然反映到文学中,“文变染乎世情”。当代田园诗写作要有因应乡村变化的自觉意识,增强创新的勇气和信心:“趋时必果,乘机无怯”。要以现代眼光观照乡村,揭示乡村的独特价值。

农村生活的变化体现在方方面面,时代特点比较鲜明的是出现了新事物、新风貌,也有新矛盾。诗以艺术的方式把它们记录下来,就会形成与传统不同的特色。

当代河北诗人王建强从事田园诗创作,“始终坚持我手写我心,不参赛,不唱和,不应制,少用典”,具有诗人的真正品质。他的田园诗既有传统田园诗的清纯、醇厚,又有鲜明的个性和现代特征。他是农村人,对乡村生活有深厚感情,并有很好的艺术直觉,他的笔下就出现了一些当代乡村的新事物、新生活、新感受、新词汇。如:

题油菜花赠妻

半亩田园未肯荒,金黄摇曳暗生香。

我家自有春光好,何必看花到洛阳?

摆地摊

初到街前总害羞,怕人问价盼人稠。记得一笔成交后,早有泪花遮眼眸。我与微灯两寂寥,偶于闲处看楼高。新衣挂满许多梦,都在那条绳上摇。白水一瓶共面包,晚餐既定省开销。小心掰下丁丁角,唤起街前流浪猫。

清平乐

新红点点,许是相思染。翡翠裙边红又闪,小篓却装红满。去年此处竹棚,你说红豆般红。俯首采撷一个,莓红飞上唇红。

菩萨蛮·赵州赏梨花遇养蜂人

东风初起开如雪,东风再起偏将歇。偶遇赶花人,花飞落满身。羡他花里住,他说明朝去。处处有花期,思家不得归。

清平乐

生活温饱,儿女双双好。昨日匆匆归校早,妻子平添烦恼。东风穿过篱笆,闲暇默默陪她。最是着人迷处,小屋月色梨花。

这些诗词写的都是诗人“亲切的观感”。《题油菜花赠妻》写爱情有新意,沁人心脾。《摆地摊》写一个农村小女孩摆地摊卖货的行为和心理,《清平乐(新红点点)》写草莓和爱情,《菩萨蛮》写养蜂人,《清平乐(生活温饱)》写送儿女读大学和母亲的离愁别绪。这些内容多系当代农村生活的新现象,是传统田园诗中未曾出现的,有新意。现场感、细节感极强,画面美,增强了诗词的真实性和感染力。诗人性情诚恳,宅心仁厚,对所写对象都投注深情,情调温馨明丽。语言口语化,而状物传神,情景交融。总之,这些文本有陶诗的平易、醇厚、清新,“一团和气,普运周流”,是守正出新的佳作。

三是注意发挥多种诗体的优长。当代田园诗写作大多是近体诗,古体诗罕见,如《中华诗词》“田园新曲”所刊诗作,几乎全是格律诗。这是诗体选择的误区。古体诗不受格律限制,较为自由,能够更具体细致地描摹对象,浑厚淳朴,避免模式化、单调化之弊。田园诗的祖师陶渊明的诗全部为古体,储光羲、柳宗元等人的田园诗佳作也以古体为多,范成大田园诗既有近体,也有古体。古代田园诗,效法渊明,更乐意采用古体,保持了浑朴之气。当代田园诗写作应继承这一传统,在发挥近体优势的同时,也重视古体诗创作。

与时俱进是文学发展的规律,也是田园诗发展必须遵循的法则。“若无新变,不能代雄。”刘勰《文心雕龙·通变》说:“文律运周,日新其业。变则其久,通则不乏。趋时必果,乘机无怯。望今制奇,参古定法。”大意是说,文学不停发展,每天都有新的业绩。必须通古今之变,探本溯源、变革出新才能不贫乏,葆有持久的生命。适应时代要求应该决断,抓住机运不要怯懦,把握时代特点,创造奇美的作品。他的见解,辨证而精辟,对当代田园诗写作的继承和开新有启示意义。

猜你喜欢
田园诗田园生活
田园诗
为“田园CEO”成长添把火
今日农业(2020年14期)2020-08-14 01:10:14
田园诗,走向细微处
中华诗词(2018年7期)2018-11-08 12:47:36
漫生活?阅快乐
田园乐趣多
生活感悟
特别文摘(2016年19期)2016-10-24 18:38:15
田园诗苑
新农业(2016年18期)2016-08-16 03:28:31
浅谈田园诗的创新
中华诗词(2016年11期)2016-07-21 14:56:16
田园美景
无厘头生活
37°女人(2016年5期)2016-05-06 19:4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