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安武林
散文诗作家李需的《拐个弯是村庄》一推出,就在中国散文诗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李需的散文诗,具有诗歌的灵性之美。语言潇洒,飘逸,文字之间散发着挥之不去的灵动之美。这种语言的特色,大多体现的是作家本人的气质和审美上的特点。在上世纪80年代,他几乎狂热地把贾平凹的散文啃了个遍。这种对文字上的偏爱,更多的是作家之间精神气质上的相同或相近之时产生的激赏。
正如作者在《春天,一滴露水》中所写的那样:一片雪,到底要在冬天走多远的路程?才能抵达这辽阔的春天。清晨或者黄昏的一滴露水!飘飞的思绪,轻柔的感觉,深邃的探索,全部凝结在这一滴晶莹而又圆润的露水之中。虽然他的散文诗语言灵动,但展示的却非我们所言的阴柔之美。他的散文诗是坚硬的,富有韧性的,深沉的,热烈的,充满着一种对朴素真理追寻的味道。当然,还有浪漫的疼痛和狂喜。
李需对散文诗的追求,归之为对“根”的追求。他认为散文诗应该有自己的根,否则,散文诗容易变成浮萍。作者所说的根,我觉得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个是经验,这种经验来自作者的成长经历。二是体验,作者的人生阅历和情感。三是故乡,童年,亲情,生活,地域,风景。四是文化的积淀和认识,也就是从文化和精神的角度去审视自己记忆中的往事,包括能进入到文学视野中的人或风景。很显然,他的根的内核是故乡和村庄,再扩大一点儿是北方。这是诗人散文诗中心灵的家园,精神的栖息地,情感的港湾。换句话说,就是诗人对自己故乡和童年的文化诠释以及哲学上的理解。
作者在《春天,一滴露水》中说:“哦,我的村庄,焊接着幸福和苍茫的印记,噙着星光月晕的痕迹!”作者的故乡是黄河岸边的一个村庄,那里有他童年的印象,有他童年的生活,有亲人含辛茹苦的劳作,无论是一棵草、一棵树,还是村庄,在作者笔下都是“一种深处的绽放”。这是一个经历过许多坎坷与磨难的诗人远离乡村之后对乡村的一种文化审视。唯其如此,我们才能发掘出那些贫困和苦难之中深藏着的快乐和幸福。比如说,纯净,比如说,感恩。与其说诗人是在赞美村庄,讴歌北方,不如说村庄和北方是诗人精神变得强大的滋养。他在审视自己。
故乡,像母亲的乳汁,浇灌了诗人,而诗人也是怀着深深的爱来讴歌阳光、河流以及故乡的一切的。他要“化风,也要亲吻故乡每一寸夜色;化一地阳光,也要照拂那生生不息的庄稼和牛羊。即使变作一滴雨水、一滴冰凉的泪,也要渗入我和他的土地”。这是作者博大而又深沉的胸怀,是黄河对作者的恩赐。所以,诗人说:一棵毛草花摇曳的河岸,比诗歌更古朴。
李需的散文诗,是他自己的后花园。在现实的不能再现实的世界里,他还能有梦,有诗歌,他是幸福的。阅读他的散文诗,油然而生的是浓浓的思乡之情。能如此,便是散文诗的魅力了。无论是诗歌优美的意象,跳跃的节奏,富有乐感的韵律,还是其中真挚热烈的情感,以及当代人对故乡的探寻和守望,它都能给我们心灵以激荡,虽然这些文字是作者心灵和精神的后花园,但当它们被我们阅读的时候,它们也就变成了我们的后花园,我们不能不沉醉于朴素而又热烈的鸟语花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