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琴芳
父亲已到耄耋之年,可是一想起他温和、平庸甚至可以说“无能”的一生,我仍然会觉得又好气又好笑。
父亲上世纪30年代出生在江南水乡的一个九口之家,爷爷是县城里远近闻名的大厨,一个人靠着好手艺养活了一大家子。但由于孩子多且开销大,生活清贫且拮据。父亲在兄弟姐妹中排行老四,当大姐去上海做纺织女工、大哥二哥相继考上大学后,父亲就成了家里最强的劳力,他一边读书一边替爷爷帮厨。但是成绩优异的父亲没有读大学,高中毕业后就早早工作了。
“饭店里有做不完的饭啊,我打着瞌睡也要给炉灶拉风箱,红红的炉火也赶不走我的瞌睡,大冬天我要到河里去洗无数的碗筷,一双手冻得全是冻疮……”每每回想起父亲的碎碎念,我的脑海中总是浮现出父亲痛苦的表情。
父亲天生一副好脾气,做事不紧不慢。总是一脸笑眯眯的表情,头捣得像小鸡啄米似的,口中还不停地回着“好好好”,是单位和邻里公认的“好好先生”。
可这种“好好先生”的做派在我们家,却令家里人又急又气。许是小时候做了太多的厨房重活,父亲在家里基本不干活,坚持贯彻“动口不动手”的原则,彻底放权。于是母亲担起了里里外外的家事,大到搬家、爬墙、修瓦,小到煮饭、打扫、缝补,全是母亲一个人忙活。母亲干得苦了、累了,总是要抱怨“他呀,肩不能挑担、手不能提篮”。
更令母亲恼火的是,他的“好好好”更加凸显了他的“无用”,一点也帮不到家里。
二伯是双胞胎中幸存活下来的一个,从小体弱但学习好,大学毕业后分配到镇江工作。奶奶从小就特宝贝他,从我记事开始,父亲每个周末总是带我坐长途汽车去镇江,早去晚归。刚开始我以为是去做客的,后来才意识到父亲其实是奶奶派去的“搬运工”,用母亲的话就是郁家的“运输大队长”,父亲每周给我二伯送去乡下的鸡蛋和蔬菜。当时一周只休息一天,父亲每周“搞运输”,更加顾不上家里,时间久了母亲免不了对他唠唠叨叨。
父亲更大的“无用”体现在他在出让自身福利的时候一味地“好好好”。父母在国有体制的汽车站上班,我们一家三口一直蜗居在单位的一间宿舍里,没有厨房、没有卫生间,冬天漏风、夏天漏雨。每次一有福利分房机会,我和母亲都眼巴巴地盼着。盘算来盘算去,父亲毕竟是老职工,年年的先进工作者。第一次,父亲从单位回来告诉我们“领导说条件不符合,下次再分”。第二次父亲回来扔给我们的话是“领导说让我们再等等,有更需要的人家”。第三次父亲一脸沮丧地说“领导说再让我们等等……”年年期盼次次失望,看着身边的邻居一户户搬进楼房,我和母亲只有羡慕的份儿,心里着急又难过,一晃就是十来年。
小时候,我也很恼火父亲的“无用”。别人家爸爸有的本领,我的父亲好像都没有:他不会骑车、不会喝酒、不会抽烟。父亲中年得女,极尽所能地宠女儿,从来没有打骂过我。至今被父亲宠了40年的我,打心眼儿里觉得他真是一个宽容、民主的好父亲。
说起父亲对我的宠溺,用“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小时候,家里条件并不好,在经常要喝着酱油汤下饭的情况下,父亲会偷偷瞒着母亲,每周雷打不动地带我去当地最有名的饭店吃上一笼小笼包。一笼,10个小笼包,父亲一个都舍不得吃。不懂事的我,经常狼吞虎咽的时候,一抬头,透过蒸腾的热气,看到的是父亲笑眯眯地宠溺地看着我的样子,至今难忘。
我自小就不会跳舞,也从来没有机会穿过红舞鞋。但小学时经过我手的一双崭新的红舞鞋,至今仍深深地镌刻在记忆中。
当时,学校里经常会有演出接待的任务。有一次,高我一级的学姐因为临时有事,需要先离开学校,叮嘱我帮她把她演出的红舞鞋和衣服带回家。我背着自己的书包,手里拎着装有各类杂物的大包回到了家。回家做完作业,偶然间打开杂物包,其他东西都在,却怎么也找不到学姐的那双红舞鞋了!
这可是我第一次丢东西,丢的还是别人的东西,丢的还是如此贵重的东西。一身冷汗之后,我不敢告诉母亲,只能悄悄地把父亲支到屋外,先是得到父亲怎么都不会骂我的口头承诺后,再一点一点磨磨蹭蹭地告诉他同学的红舞鞋被我弄丢了。父亲听了,不仅没有责备还反过来安慰我:“不要着急,先找找看,找不到再想办法。”于是,父亲带着我从家到学校的路上好好找了一遍,一路上我一声都不敢吭,深怕父亲一生气把我撂在半路上。可红舞鞋就像蒸发了一样,遍寻不着。忐忑中,我度过了难熬的一夜。第二天,父亲带我到百货商店,花了一大笔钱买了一双崭新的红舞鞋。除了问我鞋的款式,父亲全程啥话都没有,最后让我别着急,赶紧到学校还给同学就好了。我这才如释重负,心底却慢慢升腾起一丝对父亲的愧疚和难过。
父亲就是这么宠我,他总是无限地信任自己的孩子,包容我所有的缺点。犹记得当年3天高考结束后,我自己感觉由于第一天非常紧张,估计考得会比平时差,心里非常难过,茶饭不思。父亲又开始发挥他“心理按摩师”的作用了,告诉我:“不管考得好还是差,你都非常棒了……考差了,上二本,也没有关系,爸爸妈妈不会怪你的……路很长,以后还可以继续努力。”
父亲还有一个美称是“书呆子”,读书看报是父亲一贯的好习惯。
父亲的上衣口袋里常年放着两张卡,一张是老家图书馆的借书证,另一张则是来上海居住后办的浦东图书馆的借书证。读书的好习惯是童年时代养成的,如今年纪一大把了,他还是雷打不动地一个月去一次浦东图书馆,自个儿拖个小型拉杆箱,借10本书回来慢慢看。在家经常一坐一上午,读书、看报、摘抄、做笔记。母亲希望他多动动,而我总是和母亲打趣,大概是父亲啥烟酒爱好都没有,只能在文字里寻求人生乐趣了。
自从我读了大学之后,父亲就很少能指导我的学业和工作了。但父亲依然有一颗关心女儿的心,有啥值得阅读的时事新闻,父亲还依然会把报纸留在我的书桌上。
这几年,看到书桌上的报纸我总是会告诉父亲:“这年头我们都不看报纸,看手机新闻了,你省省力气哦。”结果,活到老、学到老的父亲又找到了关心我的另一种方式,放在我案头的报纸上常有父亲画出的重点,内容都是和家庭教育有关的新闻、案例、政策解读等,还不忘批示两个大字“请阅”,看来父亲还懂得关心女儿的专业成长呢。
每每看到这样的亲笔批示,内心被父亲的关心暖得喜滋滋的。去年,得知我要继续挑战自己攻读博士学位,他老人家比我还紧张,天天在家念叨。我终于明白了,当年高考紧张的岂止是我一个,只是父亲再紧张也一定要在女儿面前镇静自若而已。
我在长大,父亲在变老。如今“堂上椿萱雪满头”,但“椿萱并茂”,此乃中年儿女的幸福所在。感谢“好好先生”教我学会了好好说话、踏实做事、吃亏是福的道理,感谢“无能老爸”讓我永远记得被宠溺的快乐童年、幸福味道,感谢“书呆子”父亲教会了我好读书、会读书,让我一生受用。
(摘自《中国教育报》2018年8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