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音乐类综艺节目在我国拥有相当的市场,湖南卫视出品的《我是歌手》系列综艺节目在这场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直保持着优势地位,第五季《歌手》开播以来更是再度掀起了一股热潮。本文旨在通过对第五季《歌手》的分析解读,探究《歌手》这一音乐类综艺节目为何会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力,以及对其它音乐类综艺节目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音乐类综艺节目《歌手》 成功之道
《歌手》是一档由湖南卫视推出的大型歌唱真人秀节目,是《我是歌手》系列推出的第五季节目。《歌手》于2017年1月21日起每周六22:30在湖南卫视播出,次日零点在芒果TV、爱奇艺联合全网独播。节目首发歌手为林忆莲、谭晶、狮子合唱团、袁娅维、光良、迪玛希、杜丽莎。挑战嘉宾为赵雷、张碧晨、梁博等,逆战嘉宾包括李健、林志炫等,帮唱嘉宾包括刘欢、张惠妹等。节目一经播出便赢得了超高的收视率(见图)。
《歌手》在2017年1-4月的播出时段中收视率持续破1,并得到不少业内人士的好评,为何《歌手》能够延续《我是歌手》的收视奇迹,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着优势地位,这是本文所探究的重点。
一、《歌手》的节目设计
(一)參赛选手的选择
《歌手》是一档专业歌手间的竞技比赛,从第一季的羽泉、林志炫,第二季的张杰、韩磊,到第五季的林忆莲、谭晶等歌手,都可谓是华语乐坛中的中流砥柱,这样高水平参赛选手之间的角逐为节目增加了许多看点。此外,这些歌手都拥有着大量的粉丝基础,能够产生良好的名人效应,许多歌手都是华语乐坛的“天王”“天后”级人物,他们拥有大量的经典歌曲,以及跨越老中青三代的众多支持者。特别是一些近年来已经鲜有在公众场合露面的歌手,例如林忆莲,当她出现在《歌手》的消息一经发布后,便给节目带来巨大的话题流量和关注度。
此外,《歌手》这档节目不仅歌手增彩,节目也为这些歌手提供了自我展示的平台和巨大的观众流量。《歌手》中不乏名气平平的选手,例如第二季中的邓紫棋,在参加《我是歌手》之前其在内地的认知度和名气都不高,而在《我是歌手》中的惊艳表现使其迅速红遍了中国内地,有了新一代“实力小天后”的称号。再比如第四季的韩国歌手黄致列,通过《我是歌手》收获了海量的中国“粉丝”,身价提升数倍。可以说在《歌手》的舞台上,歌手们受到的关注度和讨论度都远高于其本身的话题流量,因此节目与歌手之间是互相促进、相互成就的关系。
(二)音乐风格的把握
《歌手》的选手们风格迥异,音乐风格也大不相同,例如老牌经典歌手林忆莲以其细腻纯致的嗓音唱出了女人的爱恨情仇;被誉为“东方布莱曼”的谭晶走的是“殿堂国际范”,她的音乐融汇民族、美声、通俗三大唱法,更能轻巧驾驭流行、摇滚、歌剧、戏曲等多种曲风;光良温柔的嗓音和柔情的曲风唱出了无数人的青春;袁娅维的音乐极具国际化,其风格融汇了爵士、hip-hop等富有现代感与城市化风格的音乐元素;还有以至纯高音而自成一派的迪玛希......《歌手》与以往音乐类综艺节目最大的不同在于其音乐风格的多元化和丰满度,观众能在《歌手》中找到自己喜爱的音乐风格。
(三)演唱曲目的改编
《歌手》中出现的竞演曲目大多是原创或经典歌曲的改编版本,在经过改编后以“老歌新唱”的方式既能激起观众们的美好回忆,又能带来不同凡响的新鲜体验。例如杜丽莎的《卡门》,在前奏部分使用钢琴左手的三连音以及和弦来将前奏的末声段进行引出,在整个曲子的演奏过程当中,其副歌部分全部都使用了正格终止,从而使得整个音乐的情绪逐渐推进。与此同时,音乐的矛盾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激化,在很大的程度上增加整个乐曲的感染能力。在乐曲演奏的尾部部分,杜丽莎使用了震音演唱的效果,将《卡门》中舞女的悲痛人生展现的淋漓尽致,节目中不时有镜头划过现场观众,我们看到许多中年观众眼里的泪水。可以说歌手们在《歌手》的舞台上与观众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
三、《歌手》的成功之道
《歌手》是一档与众不同的节目,其能够以黑马之姿在众多的综艺节目突破重围,其中必然有很多的东西值得我们去思考与探究。
(一)结构设计合理,具有符合市场受众认知的先天优势
《歌手》这档节目的内容设置其实可以简单地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首发环节中参赛选手之间的实力比赛;第二部分是挑战环节,是选秀达人或草根歌手的“宣战”;第三部分是逆战环节,有往期经典唱将的强势回归;第四部分是经典的帮唱环节,选手们与其娱乐圈内好友强强联合,制造看点。
这样的环节设计使观众在观看节目的过程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每一个选手是如何为留在《歌手》舞台而努力的,无论是早已功成名就的国际歌星还是小有名气的草根歌手,都为这场专业的比赛尽心尽力的努力着。并且通过这档节目,歌手不仅仅将自己歌唱的实力传递了出去,更展现了他们的故事、思想和执着,为其赢得了观众的认可,赢得了知名度与认可度。
具体来说,《歌手》的名人效应为节目奠定了良好的受众基础,淘汰制、挑战制、帮唱制又为节目营造了多个看点。此外,每期节目都通过许多细节镜头表现出歌手之间的真挚感情,充分体现了歌手们摘掉明星光环后作为一个“真实的人”的亲切感,这也是《歌手》最吸引人的地方之一。
(二)节目定位准确,音乐内容多元化是节目质量的保障
《歌手》是一档音乐类综艺节目,这档节目的大部分观众比较年轻。年轻人对于这个世界有着更强的探索欲望,喜欢猎奇,这种心理被《歌手》的节目组充分地把握,并且把节目定位为针对年轻人的音乐盛宴,将各种各样类型的歌手网罗在一起,听他们相互竞唱,成为了年轻人可以接受也愿意接受的一种新形式。此外,观众通过节目可以感受到多种音乐风格,来自不同地域、国家、民族的歌手,将原创或改编曲目呈现给观众,是节目风格多样,具有国际化视野,整体提升了欣赏水平和档次。
另一方面,相对传统歌唱节目的中规中矩,年轻人在歌唱中更愿意看到个性鲜明的歌手,更愿意去了解歌手的性格,听他们说话,了解他们的故事。而《歌手》不仅仅只是歌唱比赛,还借由表现歌唱的过程去为观众展示这些歌手歌唱以外的个性特征,看到了层次更为丰富,更具趣味的内容。这档歌唱节目与传统节目有着较大的差别,其更加注重人物性格的表现,这让观众在观看紧张、激动的比赛之外获得了放松和愉悦,也使整场晚会节奏不至于太紧绷,看得太累。
(三)创新性强,多层次和质感的音乐体现专业水准
音乐类综艺节目的核心在于音乐表现,《歌手》这档节目的制胜关键之一在于其整体创新性较强,新的编曲、新的组合、更夸张的现场演绎方式,使歌手们的音乐表现呈现多层次,富于质感,这是同期音乐类综艺节目所不及的。还有,除了歌曲本身的创新,歌手们的舞台演绎能力和音乐表现能力也可圈可点。
例如,张碧晨初登《歌手》舞台时,选唱了传唱度不算高,又难以驾驭的张学友演唱的《时间有泪》。但是张碧晨的版本更有其独特的韵味,最值得称赞的是副歌部分,一点即起进而发出高八度音效,音色通透干净。和前奏部分相比较,在进行此段演唱的过程中需要将速度降慢一些,也需要更加温柔一点,张碧晨做到了。她的演唱充分表现出主人公的思念之情,情感表达精准的拿捏让人动容。
第五季中的“迪玛希小哥哥”也凭借华丽惊艳的嗓音和音乐表现力收获了无数好评。迪玛希所演唱的《opera2》出现最多的节奏型为4/4拍、2/4拍和小切分相结合,以四小节一大节为一周期,若干次反复形成有规律的节奏点,整曲采用柱式和弦,增强了音乐的流畅性和广阔性。迪玛希音域宽广,节奏把握稳重,通过自己的再加工,高低音自由的变换,将《opera2》演绎出了自己独有的魅力。
四、结语
随着时代发展,个性化成为大众的追求。作为第一檔屡获好评的音乐类综艺节目,《歌手》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要想成为一档成功音乐综艺节目并非易事,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歌手》促进了当下音乐类综艺节目朝向更多元化,更高质量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黄雨彤. 电视节目《我是歌手》的音乐传播模式解读[J]. 视听,2017,(02):25-26.
[2]孙文峥. 格调共情:“李健现象”折射出的电视音乐传播与社会审美趋向[J].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7,(01):113-121.
[3]张肖艳. 《我是歌手》的本土化创新研究[J]. 今传媒,2017,(01):100-101.
[4]王秀军. 以《我是歌手》为例浅谈跨界主持人[J]. 新闻传播,2015,(07):78-79.
[5]李为宇. 明星真人秀《我是歌手》叙事策略探析[D].河南大学,2014.
[6]贾雯霞. 《我是歌手》节目的多重视角与情感叙事[J].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3,(06):130-133.
[7]周志强. 唯美主义的耳朵——“中国好声音”“我是歌手”与声音的政治[J]. 文艺研究,2013,(06):5-14.
作者简介:王静波,内蒙古广播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制片人
编辑:长 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