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关于新时代讲述内蒙古故事的研究,学界涉及较少,偶有相关研究成果散见于学术期刊、报纸和网络等。在新时代,随着政治文明的推进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内蒙古故事的阅读需求也日益增长。本文对新时代内蒙古故事讲述方式的创新进行了梳理。
一、故事讲述成绩斐然
内蒙古幅员辽阔,民族历史文化积淀厚重,各族干部群众守望相助,毋庸置疑是一座新闻富矿。在“要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讲好中国梦的故事,讲好中国人的故事,讲好中华优秀文化的故事,讲好中国和平发展的故事”①引领下,全区新闻工作者紧紧把握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深入基层,挖掘报道了一个个精彩动人的内蒙古故事。
在讲好内蒙古故事的实践中,典型人物报道成为亮点。比如,时代楷模——阿拉善盟政协主席苏和提前申请退休,扎根黑水城戈壁荒漠进行防沙治沙的故事,吸引了自治区主流媒体深入挖掘报道,在全区乃至全国引起强烈反响。再如乌兰察布市兴和县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卢玉宝、西乌旗农牧业局局长吉日嘎拉等干部的事迹,也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与典型人物报道相辅相成的,是通过小人物的视角讲述内蒙古故事。如《北方新报》刊发的《飙出海豚音 “蜘蛛人”陈彦宏秒杀迪玛希》,讲述了呼和浩特市清洗大楼玻璃墙的“蜘蛛人”陈彦宏,没有学习过声乐的他,却飚出了目前世界上最高音成为网红。《卖酿皮的李云爱拍微电影》则讲述了在呼和浩特市经营酿皮店的李云忙里偷闲,参演微电影、微视频的故事。诸如此类的作品,通过不同职业的小人物,再现了他们丰富多彩的人生故事,也展现了草原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二、故事讲述尚有不足
虽然在讲述内蒙古故事中,我区媒体取得一定成绩,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在此过程中,还存在着故事报道面狭窄和表述方式陈旧等突出问题。
在新闻实践中,对于新闻故事,许多记者热衷于重大典型报道,因为这样的作品极易“名利双收”。但是,重大典型之所以被称之为典型,是因为其故事内容的独特性,换言之,是屈指可数的,稀缺的。也正因为如此,许多记者陷入误区,往往抱怨采访线索少,好故事难寻。这是目前新闻界在讲述内蒙古故事中,存在的突出的报道视野狭窄问题。报道视野狭窄,可以说直接影响到内蒙古故事的报道数量和质量。
目前,散见于报端的新闻故事,却没有多少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这缘于在讲述故事中的诸多弊端使然。通过阅读和调查,新闻故事的表述方式陈旧是制约故事可读性的突出问题。具体表现为:采访不够深入、细节展示不够、人物形象和语言不鲜明。如此一来,读者在阅读中很快把视线移开,从而难以取得有效传播的目的。
三、创新故事讲述方式
在新时代,如何创新内蒙古故事的表述方式?通过新闻实践经验,笔者认为,应该在发掘内蒙古之美、展现细节之美和创新表述三个方面下功夫。
(一)发掘内蒙古之美
讲好新时代内蒙古故事,要在发掘内蒙古之美上下功夫。
对于一名新闻工作者而言,不是生活中缺少新闻故事,而是缺少发现。“如果记者能够深入到底层去挖掘信息的话,他的故事将拥有一种强烈的市井特质,这是坐在办公室里的人永远无法提供的。”②
作为新时代新闻工作者,要牢记自己的位置“在路上、在基层、在现场”。可以说,我们脚上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对人民有多少真情。比如《内蒙古日报》在报道时代楷模苏和的故事时,记者深入到额济纳旗大漠身处,进行了多天的采访,捕捉了許多生活闪光点,报道让苏和这位党员领导干部的形象鲜活地跃然纸上。
我们只有奔走在路上、扎根在基层、活跃在现场,才能发掘内蒙古之美。比如,《北方新报》报道的《卖酿皮的李云爱拍微电影》等故事,均是记者深入基层对内蒙古之美的发现和发掘。
我们只要改变传统的宣传思维,不再单一地将目光停留在知名或公众人物身上,才能有效发掘内蒙古之美。比如牧民改变传统作业模式,从人工放牧向智能放牧转变;比如农牧民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感召下,长年进行植树造林;比如车间工人立足平凡岗位,成长为大国工匠……当我们走进他们,一篇篇生动鲜活、温暖感人的新闻故事就会跃然纸上。
(二)展现细节之美
讲好新时代内蒙古故事,要在展现细节之美上下功夫。
实践经验告诉我们,“你必须对人们的行为行动进行极为详细的描述。通过你的描写让读者产生仿佛亲眼所见的感觉。不要直接告诉读者发生了什么,要用你的描写让他们感受发生了什么。”③
《北方新报》刊发的通讯《狠心母亲携子贩毒吸毒二进宫》,讲述了四川籍阿某携带孩子子叶贩毒被警方抓获之后的故事,文中多个细节值得注意:如在医院抽血体检时,民警给阿某打开手铐,“看着留在妈妈一只手腕上的手铐,子叶好奇地伸出手摸了摸”;如给子叶抽血时,阿某为了让孩子哭闹达到阻止民警工作的目的,“她却趁机掐了子叶一把”。这些细节描写,是记者现场观察的结果,让阿某和子叶的形象鲜活起来,也让人们不由自主地为子叶的成长深深担忧,更潜移默化地让人们认识到毒品对社会、家庭和个人的危害。
“讲故事就是讲事实、讲形象、讲情感、讲道理,讲事实才能说服人,讲形象才能打动人,讲情感才能感染人,讲道理才能影响人”④,对于新闻故事而言,细节,决定着故事的成败。
为此,在内蒙古故事写作实践中,讲故事的优秀新闻作品极为注重人物的言行,以及事件的细节和场景的渲染等,特别是注重挖掘新闻事实中具有人性、人情因素的细节,描述人的生存境遇,从而增加新闻故事的可读性和感染力,也就潜移默化地优化了新闻的传播效果。
(三)创新表述形式
讲述好新时代内蒙古故事,要在创新表述上下功夫。
简而言之,就是要“说实话、说新话、说老百姓的话”。值得我们切记的是,“人物性格是通过他的日常行为和对话表现出来的……真正的对话是指在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谈话。”⑤
《北方新报》刊发的通讯《北梁居民高俊平:总理的报告句句说到咱老百姓的心坎》,其对话极具“说老百姓的话”的特色。如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克强调研离开高俊平家后,高俊平与妻子、儿子的对话——
高俊平激动地拨通侯景萍的手机:“咱们家来人了,中央的,你猜谁来了?”
“你胡说呢。”侯景萍说,“咱们的亲戚最远也就是(乌拉特)中、后旗,最多也就是中、后旗来人了。”
高俊平不甘心,又拨通儿子的电话:“咱们家来人了,总理来咱们家了。”
“总理不可能来咱们家!爸爸,你是不是中午喝酒了?”儿子的话让高俊平有些失落。
区区100多字,形象地刻画出了三人个性鲜明的形象,语言清新朴实、鲜活生动。
四、结语
事实证明,新闻故事存在于社会实践之中,存在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之中。广大新闻工作者只有深入基层,与人民群众融为一体,才能写出不愧于时代的弘扬内蒙古精神的故事来。实践证明,也只有如此,才能奏响讲好内蒙古故事、传播内蒙古好声音的交响乐章。
注释:
①④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文章选编[M].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6.
②[美]威廉·E.布隆代尔.《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
③⑤ [美]杰里·施瓦茨.如何成为顶级记者:美联社新闻报道手册[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周素娟,《北方新报》副总编辑
编辑:王洪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