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随着微博、微信等社会化媒体兴起,用户自主地位提升,公众表达意见的渠道增多,全新的话语空间逐渐形成。在社交媒体中,社会事件信息呈碎片化传播,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个性化信息推荐与筛选系统,又容易导致信息茧房的出现。对于事实描述的各种信息交织在一起,真伪难辨,受众容易形成带有情绪化偏见的观点。后真相时代来临,受众不再追问新闻事实,急于表达意见观点成为明显特征,其所产生的舆论生态表现出与以往不同的特点。本文基于后真相时代的特点,对全新话语空间下的舆论新生态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关治理对策。
【关键词】后真相 舆论 话语空间 新生态
一、后真相时代:碎片化、开放性的情绪表达空间
“真相没有被篡改,也没有被质疑,只是变得很次要了。”①这是英国杂志《经济学人》在2016年9月发表的文章《Art of lie》中指出的我们现在所处的社交媒体时代的特点,也即“后真相”时代。“post-truth era”(后真相时代)随着英国脱欧公投和美国大选等政治事件让这个小众词汇被媒体广泛提及,成为上一年的年度词汇。在后真相时代,社交媒体逐渐成为新闻的发源地和传播者,主流媒体提供的信息不再是新闻的主要来源,人们更关注事实背后所包裹的情感因素或者涉及到个人的主张。
后真相时代的基本特征:情绪在前,真相在后;认知在前,真相在后;成见在前,客观在后。②社交媒体的迅速壮大,中间阶层和网络新生代的成长,让“后真相”时代的舆论常常一轰而起,一唱百和。情绪化的观点言论经常呈现病毒式的传播方式,在短时间内迅速扩大,凌驾于新闻事实之上,占据舆论的中心。社交媒体和新闻客户端的迎合用户需求为主,尤其是自媒体的过度追求眼球经济,由此带来的“信息茧房效应”和“回音壁效应”不断加深受众的刻板印象,事实的真相让位于固有的认知。社交媒体架构起一座连接现实社会和虚拟网络的桥梁,社会生活的现状直接影响网络舆论,基于身份认同的舆论生态逐渐从以价值判断为主向情绪宣泄过度,形象化、表情化的情绪表达在增多,符号化的表达方式在形象生动传播的同时也在传播公众的立场和观点,表情多、表達少,评论多、新闻少,喧哗多、阐述少,这成了后真相时代舆论的新生态。
二、后真相时代舆论生态的新特征
(一)新方式:多媒体平台联动,自媒体成关键节点
中国的网络舆论经历了以贴吧、论坛为主导的“社区时代”,以博客为主导的“书房时代”,以微博为主导的“广场时代”和以微信朋友圈为主导的“客厅时代”。③以往的一个时期内,往往是一家独大。通过对近两年的舆论事件分析发现,“一家独大”的局面已经转变为多媒体平台联动,各大网络舆论平台都在不同的舆论事件中出现爆发。其中,“两微一端”成为舆论的主阵地,微博的强媒介属性和微信的强社交属性,新闻客户端的海量资讯让舆论空间偏重于此,同时也日益成为公众的话语空间和发声地。微博重返舆论高地,如引起广泛关注的章莹颖失踪案、榆林产妇坠楼事件以及江歌遇害案等舆论事件都酝酿和发端于微博。微博成为观点交锋的阵地,舆论事件通过微博热议引起广泛关注后,开始向微信、新闻客户端、贴吧、论坛等进行扩散。微信的隐匿传播和点对点的单向传播方式让微信有效促进舆论的发酵。与此同时,新型知识问答社区平台“知乎”等的崛起,形成“三网一端”并重的多平台协同影响网络舆论走势的新格局。
在多媒体平台联动的舆论格局中,开放的传播渠道让自媒体越来越成为舆论传播的关键节点。自媒体垂直细分化的运营导致了受众不断加入到感兴趣的“圈层”和意见领袖的怀抱,原本异质化的个体因为同质化的意见抱团,粉丝替代了传统的受众,不断迎合粉丝需求的自媒体在舆论事件中所起到的作用并不弱于传统媒体。江歌遇害事件的迅速爆发主要推手是微信公众号,自媒体的热议引发舆论大量转载,让个人悲剧迅速演变为全国关注的公共事件。
(二)新症候:信息传播碎片化,舆情反转常态化
“所谓舆情反转,是指随着事件的细节、过程逐步明朗,舆论焦点开始转移,网民质疑、批驳或同情的对象不断发生变化甚至反转。”④诸多新闻事件前一刻还是言之凿凿,在后一刻即反转成为失实报道,这样的事情屡见不鲜。舆情反转极大考验着公众对于事件的认知,从山东毒疫苗事件到榆林产妇坠楼事件,部分人已经对新闻的“罗生门”现象见怪不怪,“坐等反转”已经成为这些人对待舆情的态度。
当下中国的网络舆论场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体现出“后真相”的特征:成见在前、事实在后,情绪在前、客观在后,话语在前、真相在后,态度在前、认知在后。于是,公共事件每每成为群体、派系对立的话语载体,“话语政治”不断撕裂着社会。⑤“舆情反转”的频发反映了社交媒体时代碎片化的信息传播导致真相的缺失。“舆情反转”的主要原因在于媒体信息生产和传播的速度在加快的同时带来的越来越少的新闻事实报道和不断增多的评论,不少媒体在事实尚未清楚明了时急于报道自己的观点。这种情况就如同白岩松所说的“炒菜的人越来越多,而种地产好粮食的却在减少”。后真相时代,“迫切”的新闻,碎片化的传播造就了舆情的“罗生门”。
(三)新动向:公共领域细分化,意见领袖专业化
在“多微一端”所构建的全新话语空间下,公众的社交范围扩大,社交圈趋于集中。基于对周围舆论环境的认知,受众表达意见的公共空间趋于细分化、垂直化,而不同领域的意见领袖则呈现出专业化的趋势。
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和社会现实的复杂性,想要成为面面俱到的意见领袖几乎不可能。在网络传播的世界里,信息的泛滥和主观态度的膨胀侵蚀了意见领袖的正常生存空间,传统的意见领袖被锁在了较为小众的范围内,意见领袖在网络论坛中正发生着分化和变异。⑥后真相时代,受众被粉丝所替代,针对垂直内容的粉丝效应加深了受众分离的想象与分离后聚合的细分群体,传统的媒介生态逐渐重视垂直受众,分众化趋势加深了受众的分离,让意见市场愈加多元。从而垂直细分领域的专业人士才能成为不同舆论的意见领袖,他们因为自身的专业性更让公众产生信任感。
(四)新指向:观点表达优先化,情感诉求娱乐化
新媒体的发展带来了时空的紧张感,受众接触到巨量的信息却无法辨别信息的真伪。不再追问新闻事实,急于表达观点成为显著特点。习惯使用表情包、特殊字符等符号系统追逐浮华的表层娱乐,而忽略追问深层次的意义,情感诉求更加突出,娱乐化占据主要地位。
中国青年网民数量的上升让90后和00后成为网络上一股强势生长力。他们拒绝“严肃”,是“天生娱乐派”,更喜欢用诙谐、幽默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关注和焦虑。在“帝吧出征”事件中广泛运用的表情包已经成为亚文化的代表,网络新生代通过表情包来幽默、诙谐地传达他们的观点和槽点。相比于以往严肃中立的文字表达方式,网络新生代更倾向选择生动活泼、可听可感的声音、画面来表达个性化的自我。表情包、表情字符、漫画、微视频在新闻中的运用未尝不是代表着新闻媒体开始迎合网络新生代的需求。
(五)新样式:借势营销多样化,舆情偏移明显化
全新的话语空间中,一个热点事件的爆发往往能形成巨大的围观量,受众的围观可以带来巨大的流量与经济效益,借势营销成为一些商家惯用的手法,在后真相时代,往往也会助推舆情发生偏移。借势营销往往找准自身产品的特点特性,快速地在微博、微信等社会化媒体平台上发布相关信息,利用潜在受众群体的心理特征,巧妙地和热点话题相互融合,为达到营销目的,往往采用一方的观点,信息表达故意模糊化,观点诉求偏向化,对舆论的产生和发展形成推动力。
在榆林产妇坠楼事件舆情发酵期,由于家属和医院双方各执一词,事件未有定论,部分微信公众平台中的营销号利用公众对医患关系、婆媳关系以及夫妻关系存在的刻板印象,故意助推极端化情绪,产生负面影响,进而吸引受众注意力。如微信公众号HUGO发表《在生孩子之前,你永远不知道你嫁的是人是狗》,还有拥有众多关注量的咪蒙微信公众号发文《我把你当老公,你把我当子宫》等,这些阅读量10万+的文章短时期大量转载和热议,影响波及几十万人,借助榆林产妇坠楼事件,抓取其中部分矛盾,煽动公众情绪,借此来营销推广自己的平台,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舆情的失衡。
三、后真相时代舆论引导的策略
后真相时代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让公众拥有更多的话语空间,但是不可忽视的是过度自由带来的问题。舆论的泛娱乐化、情绪化和后真相时代特有的戏谑狂欢等特点,网络舆情在引起关注的同时携带大量的负面情绪;同样以维护粉丝群体利益自居的自媒体,由于自身的利益需求和专业素质等因素的影响,对舆论事件的“二次传播”也会进行误导,在削弱主流媒体引导力的同时对社会危害的警示、解读和渲染,静态化的“隐患”就会显形。后真相时代,坚持正确的舆论引导必不可少。
(一)坚守新闻专业主义,提高舆论引导力
新闻的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相关新闻媒体在传播信息、报道新闻的时候,要切实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坚持真实、全面、公正、客观,以不偏不倚的中立态度表述事实。后真相时代,传统媒体追求新闻时效性的同时更要坚持新闻专业主义,增强对事实的传播力,提升对舆论的引导力。
榆林产妇事件的多次反转是由于部分媒体在没有对事件进行调查清楚之前,偏听偏信一方导致报道失实,舆论集中谴责家属一方。在相关的媒体报道中,多次出现家属拒绝剖腹产以及下跪等字眼,迅速在网上形成病毒式传播。在我国既有的医患矛盾背景之下,再加上长期以来积压的对封建迷信的不满情绪,使得这次事件从一开始便有剑指家属的苗头,而在《华商报》等媒体在事实尚未清楚的情况下,偏听偏信,更是激起了网民的情绪,把舆论的矛头对准了家属一方。
偏听则暗,兼听则明。后真相时代,主流媒体在舆论风波中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着力挖掘事实真相,追问事件疑点,向公众释疑,助推公众理性。著名评论员曹林说,“舆论中的关键少数保持着理性,议题就不会偏到哪里去。有着这种专业的媒体报道,不怕真相被掩埋,不怕说谎者不显行”。
(二)加强舆情监测,构建畅通渠道
后真相时代纷繁复杂的信息真假难辨,对舆情监测也形成了挑战。要想更好地引导舆论,首先要运用合理的方式监测舆论。依托舆情监测机构,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畅通信息联系渠道,构建立体多元的舆情监测体系,为有关部门进行舆情引导做出决策建议。在舆情出现之后,政府、职能部门、主流媒体应迅速加以关注,在启动舆情应对系统的同时运用大数据技术和专家鉴别舆论类型,预测舆情走势。对于那些话题重大、容易引起广泛关注和积聚负面情绪的舆论,政府职能部门、主流媒体要抓紧时间掌握第一手材料,并通過微博、微信等社会化媒体迅速发布信息,还原事实真相,及时组织访谈答疑解惑,畅通舆情通道,阻止谣言滋生,疏导公众情绪。
(三)加强平台监管,培养专家型意见领袖
在后真相时代,信息传播的碎片化与不对称性,使自媒体的事实来源隐匿化。自媒体信息多源于对多个平台的信息进行拼凑,使用具有煽动性的标题吸引阅读,而带有明显倾向性的评论更容易偏离事实本身。对于处于社交网络环境中的自媒体,加强内容监管尤为重要。
自媒体作为私人化、平民化、自由化、普泛化的传播者,拥有庞大的粉丝群体,在舆情中成为重要的意见领袖,应当承担媒介的社会责任。拥有双重属性的媒介不能单单发展商品属性,更要承担公共属性,审慎把关自身产品的内容。一方面,主管部门要加强对自媒体的即时监测、科学分析、依法处置,提升自媒体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发挥自媒体在舆情处理中的作用,有效塑造舆情处置的自媒体平台机制。另一方面也要注重专家型意见领袖在网络自媒体平台中所发挥的作用,他们在相关专业领域拥有较高的知识水准与文化素养,专家型意见领袖围绕热点问题发表深刻见解,能够充分发挥对于舆情的引导作用。
(四)注重理性表达,提高媒介素养
后真相时代,寻求真相要深刻,表达观点要理性。而要实现这一点,提升新时代的媒介素养尤为重要。传统的媒介素养主要指使用和解读媒介信息所需要的知识、技巧和能力。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媒介形态的演变,传统的媒介素养逐渐扩展到对于媒介的识别和运用层面。加拿大社会学家威尔曼等人在《网络化:新的社会操作系统》中提出了新媒介素养,具体内容包括图像处理能力、信息的组织和联通能力、怀疑精神以及道德素养等方面。新的媒介素养更强调公众作为传播者的角色,在以传统媒介素养为前提下,更加注重网络空间中的道德素养。
在社交媒体时代,每个人都有搜索、发布信息的能力,这并不意味着可以随意跟风,为所欲为地发表各种意见观点。对于网络空间中的热点事件及舆论,公众要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和理性的思辨能力,具备一定的道德素养,提升自身辨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切实承担起相应的网络责任。另一方面,网络信息鱼龙混杂、参差不齐,公众在使用微博、微信等传播平台的时候更要注重培养自身的媒介素养,提高网络信息识别能力,主动挖掘真相,发现事实背后的真相。
四、结语
后真相时代,一方面,社交媒体的社群化、大数据的精准算法以及新闻的定制化推送,都让受众处于巨量信息中,各种信息碎片化传播,观点与意见相互交织;另一方面,受众处于大量同质化的信息内容包围中,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信息茧房”。在接触多元信息和观点的同时,倾向于表达观点而不再寻求事实真相。真伪难辨的信息,情绪化的观点,对于舆论生态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此情况下,良好的舆情监测体系与畅通的表达渠道不可或缺,而传统媒体应回归传统,注重事实传播,既要加强平台监管又要提升全新话语空间下的媒介素养,疏通舆论,共同形成应对舆论新生态的治理格局。
注释:
①《经济学人》.Art of the lie.http://news.qq.com/original/quanmeipai/posttruth.html,2016-9-14.
②李良荣、袁鸣徽.中国新闻传媒业的新生态、新业态[J].新闻大学,2017(03).
③李良荣.新生态 新业态 新取向——2016 年网络空间舆论场特征概述[J].新闻记者,2017(01).
④李良荣.传播革命下“新解释框架”建构[J].人民论坛,2015(07).
⑤张华.后真相时代的中國新闻业[J].新闻大学,2017(03).
⑥林兮.被主观“态度”侵蚀的“意见领袖”——网络信息传播中“意见领袖”的分化和变异[J].科教导刊,2011(07).
参考文献:
[1]彭兰.网络传播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
[2]阮凯、杜运泉.多维视野中的后真相时代:问题与对策[J].探索与争鸣,2017(4):4.
[3]曹晚红、卢海燕.移动互联时代社交媒体舆情的形成与引导——以“山东疫苗事件”的微信传播为例[J].东南传播,2016(06):56-58.
[4]李劭强.“新闻搭车”的舆情分析与引导策略[J].编辑之友,2017(04):54-57.
[5]陈兵.自媒体传播中的舆情形成与政府舆情应对[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16(10):56-59.
[6]靖鸣、朱燕丹.模式、特征与问题: 微信舆论监督研究[J].现代传播,2017(07):67-71.
[7]王秋菊.后真相时代的舆论特点、引导难点及建议[J].青年记者,2017(06):22-24.
[8]曹敏.自媒体场域中舆论的碰撞与净化——基于魏则西事件的舆情分析[D].安徽大学,2017.
作者简介:李茜茜,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2016级硕士研究生
编辑:孟凌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