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人工智能被广泛应用到新闻稿件的写作中后,有人就预测机器人将会抢走记者的“饭碗”。本文认为,机器人写稿根本无法取代记者工作,这是由于其从事的只能是对大数据的机械性和程式化处理,写不出吸引力强的精彩报道。假如机器人也能像人类一样进行独立采访和深入思考,那它就不是真正的机器人了。所以说,机器人写稿将取代记者工作是个伪命题,更是一个充满矛盾的现实悖论。为此,文章将从机器人写稿的适宜题材、存在局限和实际作用三个层面入手进行分析与研究。
【关键词】人工智能 机器人写稿 记者工作 角色取代 现实悖论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人工智能已被广泛应用到各行各业中。在新闻行业,内容产品的生产、传播、接收、反馈等多个环节也在逐渐人工智能化,其中机器人写稿更是被许多人看好。自从四川九寨沟2017年8月8日21时19分发生7级地震,机器人仅用25秒就写出新闻稿实现全球首发后,“机器人写稿将取代记者工作”的言论更是甚嚣尘上。许多人觉得,不久的将来记者就会下岗。笔者认为,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既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又是有感情、需要思考的复杂劳动,机器人只能协助而无法取代。
一、机器人写稿的适宜题材
作为硬件的机器人,由于人们在其中安装了软件和算法,能够发挥文稿写作的人工智能作用,因此被广泛应用到新闻稿件的写作过程中。从现状来分析,机器人写稿的题材主要是灾难新闻、财经新闻、体育报道以及一些资讯。在新闻稿件的写作过程中,机器人重构了媒体的部分生产环节,通过算法对大数据进行过滤、分类、排序和关联,再把经过处理的数据进行适配并组合文章模块,从而形成“机器人新闻”。
“2017年12月26日,新华社发布国内首条MGC(机器生产内容)视频新闻,时长2分08秒。这条由人工智能平台‘媒体大脑制作的视频,实时调用服务器1000台,分析网页108786961个,检索视频15793分钟、音频4465分钟,调用知识节点437个,计算耗时仅10.3秒。”①据了解,新华社的机器人发稿系统目前已有600多个模版,能够依照编辑要求加工各类稿件,而维护人员只有5个,每天平均发稿量为100篇。机器人写稿作为新闻传播领域使用的人工智能技术,实际上就是利用特殊的语言生成引擎,依照算法把有关数据生成自然语言形态的新闻稿,从而进入传播环节。
早在2001年,谷歌就通过人工智能技术选编新闻。2006年,美国汤姆森公司利用机器人写作金融和其他经济题材方面的报道。在我国,腾讯财经于2015年9月推出第一篇由Dreamwritrr撰写的新闻稿件,同年11月,新华社也推出“快笔小新”进行财经新闻和体育新闻报道。到了2016年8月,今日头条推出“张小明”,撰写里约奥运会的新闻稿件,截至2017年5月,“张小明”共自动撰写发布新闻5139篇,总计阅读量超过1800万人次。②
机器人写新闻有两个特点:一是对目标数据进行逻辑分析和事实归纳;二是从巨量信息中提取所需要的内容,通过排列组合形成文稿。所以,机器人写稿是明显受到题材制约的,适宜于数据新闻或短平快的报道,有些题材的新闻稿机器人就写不了。机器人一般只能写消息类稿件,复杂的长篇报道需要人脑的思维与谋篇布局,机器人虽然也有思路,可以遵循某种程序来写稿,但大数据新闻不是简单的叙事,最后还得靠人来综合。③
机器人在写作新闻稿时,主要是识别文本风格模式,利用算法对目标数据进行加工,因此在时效性与准确性方面比记者略胜一筹。彭兰认为:“万物皆媒:机器及各种智能物体都有媒体化可能;人机合一:智能化机器、智能物体将与人的智能融合,共同作用,构建新的媒体业务模式;自我进化:人机合一的媒介具有自我进化的能力,机器洞察人心的能力、人对机器的驾驭能力互为推进。”④
众所周知,写稿机器人并不是一台机器实体,而是一套由人设计出来的软件系统。它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聚合全网信息并对大数据做出分析,然后再以人类的自然语言进行表述,从而生成新闻稿件。实际上,机器人写稿只能帮助记者从海量信息中选择、收集、整理、概括、提炼素材,让记者从繁琐的日常劳动中解放出来,腾出更多时间和精力去采制有深度的报道,而不是对记者的工作取而代之。真正判断事件和人物有没有新闻价值,提升新闻报道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这些工作还得由专业记者来完成。
二、机器人写稿存在的局限
大数据可以为新闻生产带来新思维、新资源,但机器写作不够自由个性、没有质感与温度。⑤对于连续(系列)报道、长篇通讯、新闻调查等有情节和细节的稿件或者新闻评论等有思想的稿件,机器人是无法写出广度、深度、高度和力度的。
1.不能进行故事化叙述
智媒时代,新闻报道中的故事化叙述往往会被忽视,大量枯燥乏味的新闻作品无法得到受众的选择性关注。这是由于机器人写稿属于“获取数据+人工模板”模式,只能撰写比较简单的稿件。新闻报道要吸引受众,必须讲究叙事技巧,而讲故事则是最有效的手段,这样的报道才有人情味与趣味性。记者的专业优势体现在新闻敏感、采访功底、思考与推理能力、人文关怀精神等方面。记者在采访与写作时都离不开情感因素,面对外界的刺激,记者在进行判断和审视时是离不开情感的。而在写稿过程中,情感同样会影响记者对新闻事实的叙述,对报道主题的提炼,对传播效果的预测,对受众接受度的思考。因此,记者写出来的稿件是有温度的,而机器人没有。
2.写不出有深度的稿件
对于需要归纳和推理的深度报道,机器人也无法替代记者的工作。“那些深入基层、为偏远地区和特殊人群提供新闻产品的媒体,即便在技术上、实力上是薄弱的,却也是我国新闻事业的中流砥柱;那些心系着土地、扎根在基层、裤腿上沾着泥巴,用汗水和笔写下感人故事的记者,即便不会使用时髦的技术,也搞不懂人机对话,却也是我国新闻事业的脊梁。”⑥当下,我们既要看到机器人在写稿过程中的作用,更不能忽视记者在文稿寫作时的逻辑推理能力。许多调查性报道、体验式报道,均是由记者蹲点采访或细致观察后写出来的。具有思辨色彩的稿件,尤其是那些需要广泛调查和深入采访的新闻稿件,机器人是无法写出来的。“有能力撰写思辨性稿件的记者,根本不用担心机器人写稿对自己的工作所带来的冲击,也不用担心会受到人工智能的威胁。”⑦
3.无法把握好舆论导向
新闻报道的舆论导向主要反映在记者评价事实、取舍内容、选择角度等方面的态度,体现在新闻报道的传播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效果中,落实在是否找准了党的主张与人民群众要求之间的结合点上。在我们国家,新闻报道有很强的意识形态属性,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承担着正确引导舆论的重大责任。这是机器人和人工智能手段根本无法做到的。在实际操作中,任何媒体的新闻报道都必须坚持党性原则,在舆论导向上不能出现丝毫偏差。让机器人来为新闻报道的舆论导向把关,是做不到的;哪篇稿件能发,哪篇稿件不能发,也不会让机器人来定夺。所以说,机器人只能为记者服务而不能取代记者的工作。
4.两者之间最大的区别
与记者相比,机器人除了没有感情不会进行故事化叙述、把握不了舆论导向外,缺陷还有很多。如机器人不会采访,而采访恰恰是整个新闻报道过程中最重要和最复杂的环节。采访需要记者选择采访对象,观察并感受对方的情绪变化,对大量素材进行取舍、归纳与整理。同时,机器人不会独立思考,只能借助现成数据和固定程序写稿,写出来的稿件千篇一律、缺乏个性、模式化严重等情况难以避免。专业记者与机器人的最大区别之一是前者对新闻事实的处理不是机械式的,而是能动地反映和建构。有感情的记者写出来的稿件是有温度的,特别是用心写出来的新闻,更能打动人和感染人。
三、机器人写稿的实际作用
那种认为技术可以完全影响媒体发展、媒体的发展受制于技术的观点是错误的。丹尼斯·麦奎尔在对“传播革命”的解释中,并没有宣扬传播的技术万能论,他认为技术并非社会文化变迁的根本原因,而是通过一个中介——大众媒介来对社会和文化产生重要作用的。⑧
1.只能做简单的大数据分析
机器人只会做大数据分析,擅长写一些短平快的稿件,并且它还不会采访。按照七分采访三分写作的套路,机器人是根本无法与记者匹敌的。能打动受众的新闻稿,一般都有丰富的情节和感人的细节,这个机器人绝对做不到。“《华盛顿邮报》的Heliograf也是业界一款著名的写作机器人。它主要通过自然语言生成迅速组织简单信息,只需要提前编辑好相关模板,以及文章涉及的关键词,写稿机器人就能根据这些关键词自动生成语句。”⑨现在有的记者错误地认为,机器人都可以闭门造车地写稿子,自己采访拿材料、上网查资料、回来编猛料也就无可非议了。“通常情况下,人們用语言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情感,要经过三个阶段:把从客观世界获得的认识与感受,转换成思维成果,然后通过有一定词汇、语法和语义规则的语言表述出来。”⑩这方面机器人无法做到,它只能降低人工成本,帮助记者从事一些简单劳动,但无法取代记者的复杂劳动。因为优秀的稿件是记者用脚写出来的,是深入基层,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结果。还有,某些重大报道和重要报道,需要经过策划,这也是机器人胜任不了的。
2.必须在记者的操控下成稿
计算机结构与人体结构有区别,从功能上两者是可以类比的。计算机有信息的输入、存储、恢复、缓冲、输出等过程,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知也有一个如何接受信息、怎样加工编码信息、如何决策、如何把输入信息转换为人们认知状态的过程。11新闻报道的主体是人,从事新闻报道活动的主体也是活生生的人。机器人即使存在一些写稿优势,并且还能模仿人的语气,但都需要在记者的操控下才能成稿。
“目前的机器写作还不是真正的写作,机器写作无法采集到线下事实,只能按照‘人设定的模块来写作,只是一个基于算法的依赖互联网大数据来源的写作工具。”12所以说,机器人写的新闻稿,是大数据、人工智能和记者操控的结合体。在写稿机器人的配合与帮助下,记者今后将会更加注重新闻报道的时效与质量。喻国明教授认为,传统新闻业的危机主要体现在媒体形态和介质方面。分析某种技术形态和传播形态是否有未来,主要有三个标准:一是能否增加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环境之间的连接性及丰富性;二是能否赋能于人并使得其自由度和自由空间扩大;三是人们面对现实的复杂性时,是否收获更多的掌控力。13当然,机器人写稿,能使新闻产品的生产由纯手工劳动发展成为由人工智能参与的工业化运作,这是一场前所未有的信息革命。
3.以人机协作提升新闻质量
在一次由资深记者与智能机器人对决的写稿比赛中,速度上机器人优先,一篇短消息完稿,记者用了7分钟,机器人只用了2分钟;质量上记者取胜,记者的稿件获得了9916票的支持,机器人的文稿只获得912票支持。14机器人写稿,为新闻产品的加工带来的影响应该是正面的。这就是记者必须注重对新闻事实的独立判断与深度分析,通过人机的紧密协作,不断提升新闻作品质量。一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处理新闻线索,追求报道的时效性;二是通过对新闻事实的综合分析,提炼新闻作品主题,把握好舆论导向,挖掘稿件的新闻价值;三是借助机器人解放记者的劳动,让记者多作深层思考,增加新闻报道的情感元素,进一步提升媒体的综合竞争力。
四、对策与思考
根据时代的变化,记者要科学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让机器人为自己服务,以适应融媒体时代新闻生产流程的再造与传播业的健康发展。记者要正确认识机器人写稿现象,有效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更好地运用大数据,把新闻作品采制得更真实、客观、准确、生动,报道得更迅速、更充分。
在新闻传播行业,最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也只有在记者的操控下才能有所作为。记者比机器人具有更强的事实辨别力和逻辑推理能力,能够对新闻素材进行深度加工,采制出更具传播力、影响力和引导力的新闻作品。当然,这并不等于记者就可以忽视人机协作,而是要理性地分析机器人在整个新闻采编环节中存在的优势与不足,让机器人更好地服务媒体,以不断降低新闻产品的生产成本。因此,在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机器人只能取代记者的部分基础性工作,不但不会让记者失业,反而会进一步提高记者的工作效率,让记者的“饭碗”更牢靠。
注释:
①陈岳芬、纪灿雄.新闻之变与媒体人的应对[J].青年记者,2018(2)下.
②欧阳霞.机器无法代替人新闻写作的心理依据[J].青年记者,2017(8)上.
③么咏仪、周文韬、张婧琪.学术研究宜站在中观和宏观层面——专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陈力丹[J].新闻与写作,2017(10).
④彭兰.智媒化:未来媒体浪潮——新媒体发展趋势报告(2016)[J].国际新闻界,2017(1).
⑤彭兰.人工智能与新闻生产[J].传媒,2018(1)下.
⑥苏婧.对机器新闻写作的冷思考[J].青年记者,2017(7)上.
⑦耿磊.机器人写稿的现状与前景[J].新闻战线,2018(1).
⑧李伟权、刘新业.新媒体与政府舆论传播[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8):8.
⑨余婷、陈实.人工智能在美国新闻业的应用及影响[J].新闻记者,2018(4).
⑩崔士鑫.新媒体时代新闻写作的变化趋势[J].新闻与写作,2018(3).
11刘京林.新闻心理学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4(9):58.
12何苑、张洪忠.原理、现状与局限:机器写作在传媒业中的应用[J].新闻界,2018(3).
13新浪网.写稿机器并不会完全代替记者[EB/OL].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17-06-27/doc-ifyhmtek
7858967.shtml
14人民网.孙奇茹.机器人写稿 记者的敌手还是助手?[EB/OL].http://it.people.com.cn/n1/2016/0603/c1009-28408725.html
作者简介:孙愈中,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网络传播学院副教授、绍兴广播电视总台主任记者
编辑:王洪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