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党报重大主题宣传的经验问题及改进措施

2018-11-13 11:07相恒义赵元君
新闻论坛 2018年4期
关键词:宣传报道党报策划

相恒义 赵元君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围绕提高党的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切实解决当前新闻舆论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开创新时代新闻舆论工作新局面,笔者深入通辽市、赤峰市、呼和浩特市、巴彦淖尔市等地区党报社,就如何更好地开展重大主题宣传活动,通过座谈交流、查阅策划方案、调阅报纸等多种形式,开展了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梳理并形成地方党报开展重大主题宣传的成功经验、存在的问题和今后改进的措施,仅供同仁们参考。

一、地方党报开展重大主题宣传活动的主要经验做法

近年来,按照中央宣传部、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的要求,《内蒙古日报》及盟市党报相继开展了“脱贫攻坚”“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 周年”“习近平总书记给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们的回信——永做草原红色文艺轻骑兵”“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内蒙古自治区两会”“全国两会”等重大主题宣传报道,较好地完成了各个“宣传战役”,取得了一个个胜利,进一步提升了党报的传播力、影响力与公信力。

概括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点重要的经验做法值得总结。

(一)党报社领导对重大主题宣传高度重视

每一个重大主题宣传活动,各党报社主要领导都亲自挂帅,成立专班,统筹主题宣传的策划、采编、审稿等多个主要环节的领导协调,把责任落到每个采编人员肩上。

强化重大主题宣传报道的组织领导,是做好报道的关键因素。对于各项重大主题宣传活动,内蒙古日报社党委及地方党报社负责人给予高度重视,明确提出全社一盘棋,统一策划、分媒实施、融合推进、强化考评的指导思想,加强党对新闻工作的领导,切实负起政治责任。以《内蒙古日报》为例,每次重大主题宣传活动,都由社领导和编委带队,从蒙汉编抽调骨干力量组成若干采访小组,分赴内蒙古自治区东、中、西12个盟市及满洲里、二连浩特,深入工矿企业、农村牧区、城镇社区,开展重大主题宣传报道走基层采访活动。通过社党委(党组)书记负总责、负责采编工作的班子成员全参与和分管社领导具体抓的工作机制,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了新闻宣传工作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事实证明,主要领导坚持靠前指挥、亲自参与选题策划、亲自审阅新闻稿件、经常了解和掌握本单位新闻宣传工作的运行情况、及时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是新闻宣传工作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强化“策划”在主题宣传中的主导作用

内蒙古日报社及地方党报社充分发挥总编辑联席会议、各媒体编委会、采编部门、骨干记者四级策划机制的作用,将年度策划和分阶段策划相结合,全社整体策划与各媒体策划相结合,传统媒体策划与新媒体策划相结合,动态报道策划与深度报道策划相结合,收到了重点突破、整体推进和1+1>2的效果。

四级策划制定完成后,邀请相关专家学者和政策研究部门的专家,借助外脑进一步提升深化采访的内容。由社领导亲自带队深入一线采访,之后,根据各组采访的内容进行综合分析,去粗取精,深化加工,梳理出若干主题鲜活的资料,按时间要求进度,推出了一个个主题突出、内容充实、见人见物、语言清新、版式亮丽,引发读者思考、催人奋进的有内涵和有看点的主题报道。

从跟踪反馈的情况看,各组主题报道一经刊发,都能在读者中产生巨大反响。事实证明,精密的组织策划,精细明确的分工,深入透彻的采访,精心的写作包装,节奏有律的刊发,是重大主题宣传报道成功的关键。

(三)精细组织实施,做到落小落细落实

策划方案形成后,各新闻媒体精心组织实施。第一,形式多样策划细,极具报道组织力。通辽日报社因地制宜,策划推出当地重大选题,形成系列品牌,如《霍林河模式》《扎鲁特现象》《舍伯吐精神》《科尔沁速度》《开鲁经验》等栏目,集中精干力量入驻当地,广泛搜集素材,多方采访人物,多元论证选题,一改过去“单打独斗”式新闻报道为“群起而发”式典型宣传,在当地干群中形成强烈反响,地方党报服务于经济发展的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第二,角度切入写法细,提高阅读吸引力。重大主题报道的写作手法要不断创新,以细为要。一是标题制作要细。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制作精细简练才能吸引读者。二是行文要细。在重大主题宣传报道的稿件中,记者编辑都很注重运用细节、白描、对话等凸显人物精神风貌的叙述描写手法,来强化以细见精的表达方式。除标题拟制精细外,在导语、主题、点评等行文写法上,都要求精细。

第三,版式设计栏目细,实现版面表达力。栏目作为版面语言要素,在党报的表达力上顯得日益重要。《内蒙古日报》作为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机关报,既不能丢失庄重典雅的党报风格,又要做到大气活泼群众喜爱。在重大主题宣传报道中,重要栏目之栏花通常以红、黄色为主色;以国旗、党旗、内蒙古自治区版图为背景;重点突出、图片大气;版式风格形式多样,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四)重构发稿流程,优化传播方式

为顺应新媒体发展潮流,各党报社改变了以往“先报后网”的传播方式,转变为“先网后报”。新媒体技术的助力使得重大主题宣传报道传播效果大大增强。

内蒙古日报社举全社之力,组成了党报、都市报、网站(蒙汉)、手机报、微博、微信、客户端、网络视频等全媒体报道阵容,运用消息、通讯、评论、图片、摄影报道、视频报道等多种体裁和新的传播方式,打出了一套新媒体报道组合拳,立体展示重大主题宣传活动。以《内蒙古日报》官方微博为例,在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从3月3日至3月19日17时,《内蒙古日报》官方微博累计发稿1034条,阅读量约2164.9万。其中,“关注全国两会”话题阅读量1890.5万,讨论1.4万;“总书记与内蒙古”话题阅读量19.4万;“贯彻总书记讲话”话题阅读量17.2万;“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话题阅读量237.8万。内蒙古日报社与人民日报社中央厨房联袂打造的大青山工作室,每逢重大主题宣传报道活动时,便会及时推出相关系列的融媒体产品。据不完全统计,每一项重大主题宣传报道的相关融媒体产品总点击量达4000余万,转发量达万次。

赤峰日报社于4月初与新华社客户端、四川日报社、海南日报社等全国15个省市级的17家地方媒体,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举行前夕,开展了全国首次跨媒体、跨区域大型联合新闻直播报道,在短短的3天,该联合报道点击量高达15万余次,收到了很好的传播效果。

(五)集体审稿,达到了把关增色提档的目的

为了保证稿件质量,提升重大主题宣传报道的影响力,各报社领导实行集体审稿制。如《巴彦淖尔日报》重大主题宣传的每篇稿件都要经过社领导集体审稿,对稿件的政治方向、文章结构、话语体系、报道内容等方面严格把关,然后对稿件提出具体的润色或修改意见,达到发稿质量要求后才能刊发。经过社领导集体审稿,不仅降低了稿件差错率,更让稿件质量得到了极大提升。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深入调研与梳理,重大主题宣传报道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对重大主题宣传报道的认识存在误区

有些新闻工作者在思想认识、组织策划、采访报道、传播策略、传播效果等方面存在一些误解。思想认识上,把重大主题宣传报道作为上级布置的宣传任务,认为这是属于规定动作,宣传味浓,新闻性不强,往往将重大主题宣传报道等同于“命题作文”;组织策划上,主题先行,缺乏创新报道的思维和方法,总是拿着结论找例证;采访报道上,只见事不见人,视角单一,重综合少具体,重速度轻质量;传播策略上,缺乏全媒体时代传播的理念创新,无法创作出夺人耳目的新媒体产品;传播效果上,媒体仅是被动的执行者,只求“领导满意”即可,至于报道的实际效果怎么样、广大受众喜不喜欢,反而变得无关紧要。

(二)缺乏具有时代感、新鲜活泼的新闻语言,突出表现在话语表达的抽象化、概念化、公文化

有的报道追求所谓的“宏大叙事”,面面俱到,没有重点;有的报道“大话连篇”,多是一些空泛的概念化表述,言之无物;有的报道对官方材料“大抄特抄”,没有形成易于被受众接受的接地气的新闻语言,像是官方文书,行文枯燥乏味,缺乏深度和感染力,读来令人生厌。

(三)缺乏沉下身子的自觉和毅力,用先入为主的观念指导写作

有些记者总是勤于出入政府部门,而鲜见深入基层。他们从政府部门得到许多资料后,便开始闭门造车。相反,另外一些记者虽然也到基层采访了,但总觉得报道流于表面,难以让人信服。究其原因,便是先入为主的观念作祟。他们往往是事先想好了主题,然后到基层通过临时采访,顺手抓几个例子,再将例子填充到已经拟定的“主题”中。这种先入为主、生硬拼凑的做法,很容易导致报道以偏概全,存在“假、大、空”的现象。

(四)规定动作多导致自选动作少,影响传播效果

各家党报社反映,近年来,规定动作越来越多,每一次的重大主题宣传报道间距过短,往往是一个接一个轮番播报,导致稿件缺乏新意,每一次的重大主题宣传报道,基本都是大同小异。而能够体现地区特色、具有新意的自选题目又无力完成。有的即使完成,但由于版面的限制而无法及时刊出。

(五)时间仓促,采访不深入,导致稿件质量整体不高

时间紧、采访不深入、稿件质量不高,这是所有被调研的地市党报社共同面临的困境。地市党报社接到主题宣传报道的任务,短时间内就要将策划做好并布置具体采访任务,一两天甚至当天就要出稿,使得策划方案不够精细出彩,时间紧迫又造成采访不深入,找不到新素材,更没有时间精雕细琢,这是导致稿件质量整体不高的直接原因。

(六)文章太长,削弱受众的阅读感

在重大主题宣传报道中,动辄几千字的长文章充斥于报端,给受众造成极大的阅读压力。由于文章太长,也使得文章在无形中存在“假、大、空”的现象,严重削弱了党报的传播力与影响力。党报是党和政府的喉舌,是一种有力的宣传工具,如果都是冗长乏味的长篇大论,必然会失去很多读者。

三、今后组织开展重大主题宣传的改进措施

通过广泛深入地调研总结,要更好地发挥重大主题宣传的作用,彰显舆论宣传的效果,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一步加强改进。

(一)加强政治理论学习

政治家办报是安全之基。要做到政治家办报,就要系统、全面、准确地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十九大精神,准确把握中央和自治区的相关大政方针,保证在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上不出任何问题。新时代,党报作为党的喉舌,它不仅承担着传播新闻信息的自然使命,而且承担着教育群众和参与国际新闻舆论竞争的历史使命和政治重任。因此,党报主流媒体的新闻工作者的政治修养便显得尤为重要,其政治理论水平、业务水平直接决定了党报的传播效果和影响力的大小。新闻工作的实践告诉我们,合格乃至优秀的党报工作者,必须具备良好的政治理论修养、深厚的政治理论功底、广博的政治理论知识、丰富的政治理论储备以及较强的政治理论思维能力。在党报新闻业务中,记者捕捉一个新闻线索,发现一个新闻典型,要有新闻敏感,而这种新闻敏感来自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深厚理论修养,来自于对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深刻理解,来自于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在选稿编稿的过程中,要有较高的政治鉴别能力和新闻组织能力。而这一切,同样需要正确的政治理论指导。

(二)进一步在策划上下功夫

重大主题宣传报道如果没有好的策划,就不能在这个全媒体时代脱颖而出。我们要在出彩出新上下足策划功夫,想高招、出奇招;要进一步加强编委会策划、部门策划、个体策划的整体联动;要借鉴优秀报刊的办报经验,取长补短、集众之长,为我所用。重大主题宣传报道并不像事件性新闻那样吸引人,因此,我们在策划时应该将中央及地方的大政方针、主要精神充分地理解消化,注重调查研究,掌握具体事实,从读者关心和熟悉的角度出发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充分体现主题性报道的贴近性和服务性。

(三)勤于采访、善于思考提炼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新闻工作者要发扬“新闻是跑出来的”工作作风,真正沉到一线采写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佳作,体现党报公信力。不是泡在会上“听”新闻、点击鼠标“摘”新闻、坐等通讯员“报”新闻,而应该是在街头巷尾、田頭地脚“拾”新闻。坚持到“第一线”,采访新闻事件“第一人”,获取“第一手”材料。但不是将这些“第一”放在一起就能成为好新闻,还需要新闻工作者下一番思考提炼的功夫,将这些“第一”去粗取精、梳理综合、深化加工,然后精心打造吸引眼球的标题,才会具有吸引读者的“新鲜味道”。

(四)探索形成具有时代特点富有活力的新闻话语表达方式

通过调研发现,很多地市党报刊发的稿件“官话”和“大话”到处是,“指出”“强调”一大堆,读者很厌烦,自然不爱看,变成了自说自话的“孤家寡人”。其实,党和政府的决策都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人们希望从最具权威的党报上获取更确切的信息。这就要求记者必须自觉运用好平民视角,学习百姓语言。殊不知,原汁原味的百姓语言才是最高的新闻美学。百姓语言能将抽象事物具体化,具体事物形象化,不仅能一扫“八股腔”“官腔”的痼疾,还能增强新闻的可读性和读者的认同感,易于“装进”读者的大脑,更易于“切入”读者的心灵。记者把读者当成知心朋友,善于用聊天式、谈心式的语言与读者交流,在不经意中温暖人、感化人和引导人。用这样娓娓道来的语言,才能够说到人们心坎上去,才能让读者产生认知共鸣、情感共鸣。

(五)着力培养创新型新闻人才

人才队伍建设是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人才资源已经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现阶段,如何培养创新型新闻人才,留住现有可用人才,是各家党报社最为困惑,也是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随着新时代的到来,我们必须致力于培养一批具备突破传统媒体思维,集采、写、摄、录、编、发等多种能力于一体的“全媒体”记者,才能够使新闻舆论工作顺应新时代的需要。要有针对性地制定吸引和整合现有人才的政策,实施人才绿色通道,积极用待遇、事业、情感等引才聚才,有效转变“优秀人才难引进,基层人才易流失”的现象。要不断优化人才配置,打通人才横向流动的通道,引导人才向需要的部门、岗位聚集。

作者简介:相恒义,内蒙古日报社副总编辑,高级编辑;赵元君,内蒙古日报社总编室副主任

编辑:孟凌霄

猜你喜欢
宣传报道党报策划
本刊特别策划
本刊特别策划
本刊特别策划
精准扶贫宣传报道的创新路径
党报专副刊怎样撑起“半边天”
办好党报内参的思考与探索
把好节奏、踩准节拍,凝心聚力铸自信——浙报集团迎接十九大宣传报道中的探索
突发性消防新闻宣传报道的相关思考
党报创新文娱报道的实践与思考
本期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