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习题课走出单一,走向丰富

2018-11-13 12:02臧楠楠
新课程·小学 2018年8期
关键词:习题思维发展

臧楠楠

摘 要:在现在的小学数学教学中不难发现,重例题、轻练习的现象比比皆是,往往为了练习而练习,忽视了练习是一个“提炼”和“温习”的过程。

关键词:习题;思维;发展

一堂新授课往往经历课件学具的准备、教学语言的组织、板书的精心设计,而一堂练习课往往就是一支粉笔的题海故事,重量不重质,对练习题的处理相对粗糙,没有充分挖掘习题的深层价值,就题讲题,忽视了习题设计是发觉思维潜能、培养创造力的一个良好素材和绝佳切入口。

如何有效地利用教材中的习题资源呢?这个问题我将结合我教学的实践经验,简单谈几点想法。

一、“静题”巧说,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数学是思维的体操,“说”是语言表达的主要形式,是学生思维学习的重要外在表现。教材由于受到客观因素的制约,呈现的往往是静态的图文,无法生动形象地反映条件和问题之间复杂的关系。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化静为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说”出他们的思维,在不断的沟通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例如,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9页的这样一道题:

这道题,本是一道填空题,求练习本有几本。教材的编排本意就是理解倍的含义,知道求一个数的几倍用乘法。那我考虑到何不将这道题改编得更开放些,于是我只在课件上出示了图片,让学生来编应用题。教室里一下子炸开了锅,学生兴致盎然,发言踊跃,于是出现了以下三种类型的应用题:(1)描红本有20本,练习本的本数是描红本的5倍,求练习本有多少本?(2)求练习本比描红本多多少本?(3)求练习本和描红本一共有多少本?经过教师的细微处理,这样的一幅静态图片变成了生动形象的应用题,实践证明教材原本的编写对孩子的要求是过低的,我们的孩子能够进行自我拔高,如果一味地去让他们停留在图文的表面,那跟语文的看图说话有何两异,中国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学生的发展是一个在学校里培养、在一生中完善的过程。一个孩子他能筛选条件,他能编题,难道他还不会做吗?在一道简单的习题背后,充分给予儿童话语权,不光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语言背后分析条件、整理条件,一个删繁就简的思维程序。“静题”巧说,体验思维角逐的乐趣。

二、“旧题”新做,培养学生知识的系统性

有人说:“得数学者得天下,得计算者得数学,简言之得计算者得天下。”这句话我不苟同,今天一个认为数学本领仅限于计算的人,几乎没有什么可贡献于当今的社会。因为廉价的计算器就能够把事情办得更好。

例如,在教学两位数乘一位數的口算练习时,我巧妙地将口算方法、发现规律、知识提升糅合在一道习题中,学生在不断的对比和挖掘中提升思维的梯度,对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有一个系统的认识。

13×3= 2×14= 24×2=

16×3= 4×14= 24×3=

教学层次一:如果不进行计算,你能快速辨别每一竖排谁的积比较大吗?为什么?

教学层次二:如果进行口算,16×3=48,你用的口算方法是什么?

(先算十位,也可以先算个位,还可以从13×3推算……)

教学层次三:竖着对比完,横着看一看,两排口算有什么异同?

教学层次四:两位数乘一位数(0除外)积可能是什么情况?比如2□×4在什么情况下积是两位数,在什么情况下积是三位数。

在这道习题的教学中我们不仅是做了6道题,求得结果,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我们口算方法的多样性,口算过程分为进位和不进位两大类,是什么导致积的变化,在探索中经历了哪些过程,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练习就是一个“提炼”和“温习”的过程,抽丝剥茧,当理解算理后,将不同算法转变成熟练的技能,在技能的应用中学会归类,在归类的基础上考虑更多的可能性。紧扣思维的联结点,一步步张开知识脉络的大网。

三、“难题”慢做,培养学生逻辑的缜密性

数学教学是一个浸润的过程,它不是刷涂料,快而不深入。每次读这句话都令我非常感动,我们培养的学生不是一个个做题机器,他们是一个个有思想的独立的人。这就好比放自来水,水开得太大只会溅出来,欲速则不达。

在数学教学中,有这样一种极值问题:

把2、3、5、7四个数字分别填入□里,写成乘法算式。

(1)要使积最大,应该怎样填?□□□×□

(2)要使积最小,应该怎样填?□□□×□

这样的一道思维拓展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对于班级里思维层次参差不齐的学生来说无疑是有挑战的。在经过一番讨论后,学生们得出了以下的结果:要想积最大,532×7或者732×5,众说纷纭,争执不下。这时,我只做了一件事情,计算了两种可能的积,结果532×7积更大。教室里安静下来。我又问了一句:“按道理说百位上都是5×7=35,为什么532×7会比732×5更大呢?争吵解决不了问题,你知道其中的理由吗?”这时候学生才会去深入思考,后两位都是32,一个×7一个×5,当然是×7积更大。原来啊,×7是为了让后两位的乘积更大。孩子不是成人,要允许孩子犯错,他不可能把事情想得很完美,那还需要我们老师干嘛呢?但数学又是一门严谨的学科,所以在思维拓展题的训练中,要充分给予孩子一个“筛选、排除、碰壁”的过程,让学生体会,数学很简单,但仔细想想好像又没那么简单,做题需要更严谨,这时候,才会充分体现数学的神秘感。

练习题看似寻常却又不寻常。如何处理简单与深刻的关系。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认真思考:课本中的学习材料学生是否感兴趣?不感兴趣的题目如何变换形式!有没有更好的学习材料可以穿插进来?学习环节设计是否有利于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我相信,有思考的教学设计才能让练习课由单一走向丰富,由简单走向深刻。

猜你喜欢
习题思维发展
从一道课本习题说开去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抓住习题深探索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精心设计习题 构建高效课堂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