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巍
摘 要:化归思想在小学数学中具有十分广泛的应用价值,可以说化归思想是一种根本性的解题思想,掌握划归思想也就掌握了数学的基本解决思路,这将显著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提高数学教学的整体质量。简要介绍了化归思想与化归方法,深入探究当今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化归思想与化归方法的应用,希望为教学工作者提供更多新思路。
关键词:化归思想;化归方法;小学数学;应用思路
小学数学是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的课程,是培养小学生用数学的方法思考,用数学的方法解决数学问题,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从而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化归思想与化归方法是小学数学学习中重要的思想与方法,是小学生逻辑思维与抽象思维能力逐渐成熟的体现,化归思想与化归方法的使用能让小学生将众多类似的问题归一,将复杂的问题进行简化,促进小学生对数学问题探究的深入与细致,随着思考的不断深入,随着化归的使用,能从表面深入到问题的本质,直达问题中心,从而帮助小学生快速解决数学问题。
一、化归思想与化归方法概述
“化归”实际上指的是“转化”与“归结”,化归思想也就是人们在解决问题时采取一种由繁化简、由难化易、由抽象化直观的思路降低问题的难度、复杂程度从而达到高效解决问题的目标。化归思想在生活中应用较多,它是一种基本的思维策略,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数学解题中化归思想无处不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的化归方法主要有整体代入、抽象到具体、待定系数、变形、分解、旋转等。“化归”的本质是解题人要将精力放在追溯熟知结果上,进而层层解决问题,由已知探索未知。
二、化归思想与化归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1.化归思想与化归方法在几何教学中的应用
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六年级教材中“圆的周长”这一课时,学生最初可能会觉得知识点比较抽象,难以理解。数学教师可以应用化归思想和化归的方法让学生从已经学过的图形知识中寻找圆形周长的计算方法。例如,学生已经学过了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式,熟知正方形的周长定义,因此数学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回答一下正方形的周长该怎么计算,接着将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式转化为圆形周长的计算方式,用一条绳子紧贴圆形围绕一周,再测量与圆相对应的绳子的长度,最终得出圆形的周长。在这个案例中,我们将复杂的圆形周长问题转化为求简单线段长度的问题,学生豁然开朗,一下就理解这个抽象的知识点了,这就是化归思想和化归方法的一种具体的应用。
2.化归思想与化归方法在代数教学中的应用
将化归思想和化归方法应用到代数教学中可以加深学生对抽象的数的理解,帮助学生迅速掌握知识。例如,许多学生在初次接触乘法计算的时候会感到十分抽象,学习的时候也更多是死记硬背,缺乏自己的理解,这样的学习方式不利于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当让学生用化归的思想来认识乘法。例如3×9我们可以将它转化为3个9相加或者是9个3相加,这样就实现了将复杂的乘法转为简单的加法。又比如我们在学习10×10=100时,我们可以借助教学工具串珠条,一条串珠上有10颗珠子,教师可以横向均匀摆上10条串珠,接着再让学生思考10×10应该怎么算?有学生回答:“老师,我们是不是可以直接把10条串珠上的珠子直接加起来呢?”学生用转化的思维简化了乘法,学习变得更加轻松。
三、化歸思想与化归方法应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数学问题转化的多样性
“化归”将已知条件和未知问题结合起来,通过合理的知识关系探索出答案,转化的方法多种多样,面对多种方案,教师要教会学生领悟各种方案所蕴含的思想,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小学阶段教学工作者尤其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化归思想和化归方法作为一种基本的数学思维,教师必须将其贯穿到教学中。化归思想并非万能的,有许多数学问题无法通过化归方法解决,因此,小学数学教师不要禁锢学生的思想,在培养学生化归思想的同时更要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思考更多新的解题思路。
2.数学问题转化的规范性、有效性
在解题的过程中明确化归的方法、对象以及目标有助于我们更加高效地解决数学难题,避免走入死胡同。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应用化归思想与化归方法的时候应当注意时刻紧盯化归的目标,明确自己每一个步骤的目标,确定每一个步骤能够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数学教师在分析问题的时候要有清晰的逻辑,做到转化的规范、有效,引导学生掌握这一解题方法。
小学阶段,数学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数学化归思想,并在教学中让学生掌握化归方法,锻炼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化归思想和化归方法展示了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关系,同时也体现了数学知识的无穷魅力,数学教师在丰富学生数学知识的时候更应该让学生在反复的练习实践中感受到数学的真谛与价值,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科素养。总之,数学化归思想和化归方法值得我们进一步去深究与实践,数学教师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梁海红.化归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7(9).
[2]李开全.化归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文摘版),2016(4):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