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琴
初中生,特别是农村孩子,在掌握和书写汉字上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作文本常常变成错别字的“大观园”。本文主要呈现不同年龄段学生掌握及书写汉字的错误情况,分析其原因,找出解决的办法和对策,希望对以后的中学汉字教学有所帮助。我们对初一至初三各一个班共120人进行调查,下面是调查结果及一些分析。
一、汉字书写错误情况分析
错别字产生的原因是我们最为关注的一项调查内容。结果如表1、表2所示。
从表1可见,学生写错字,因形致误的人最多,选此项的多达102人次,其次是因音致误和粗心、思想不重视的原因。可以看出,学生主观上的疏忽和不良的书写的习惯是造成写错别字的重要原因,想要避免写错别字,还得更加自觉,对自己要求更严格才行。
如表2所示,在对7至9年级各30名学生调查中发现:7年级被测人数中全对率不到30%,错5个及以上人数可达到40%;8年级情况好转,9年级全对率提高到40%,同时错误率也在下降;普遍发现,女生的测试结果要比男生好些,而且不但错误率低,字迹也更为工整。
下面,再从汉字的形、音、义三方面,分析表2中不同年龄段学生掌握及书写汉字的错误情况:
1.因形致误
由于汉字字形相近,容易写错、写乱,这类错误多发生在学生初学生字词阶段,他们对生字词的笔画认识不清楚,容易写乱。如下列情况,容易导致学生写错字。
点笔的有无:主—王,斤—斥。
横笔的有无:早—旱。
竖笔的有无:侯—候,午—牛。
同类笔画长短不同:土—士,由—田,刀—力。
此外,由于汉字的笔画繁多复杂,有些学生会出现多写几笔或少写几笔的情况;而且,同一个字,有时写对,有时又写错。比如“拽”字的右边部首会加上一点;“壑”字的左边“”会写成“”。“水滴”中的“滴” 字经常被写成“氵”加“商”字;“舞”字上面四个竖会写成三个竖;“瘠”字中间的部首会少写点画。还有笔画随意更改的现象,“练习”的“练”右半边写成“东”;“恭敬”的“恭”下面“”写成“氺”;“却”的右半部“卩”写成“阝(右)”。“戊、戌、戍、戎”这一组字,更是很难正确区分。
吕必松教授指出:“汉字教学是汉语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在汉语教学中如何处理语言与文字的关系,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想要学好汉字,首先要考虑汉字的认字规律。1991年,喻柏林、曹河圻两人通过研究发现,大部分情况下,或者字的笔画相差很少时,汉笔画数越多,对字的反应时间越长。汉字的不同部位、不同构造所供给的识辨信息也是不一样的。部件的数量也影响汉字的识别:二部件字最快最好,三部件字最差最慢, 而独体字居中。在部件识别的任务中, 上部件明显慢于下部件, 右部件又比左部件对字识别作用大,有明显优势。
综上所述,在汉字教学阶段不能忽视笔画、部件和结构等问题,因为它们或多或少影响学生对汉字的识别。另外,随年级不断提高、运用语文的能力和识字量的提升,学生识别汉字的能力也会发展。
2.因音致误
同音字众多是汉字的一大特色,两字音同形异,义更不一样。书写时遇复杂难写的字,学生往往偷懒,会找音同或音近字来替代。还有一些形声字的声旁,在有的字里是表音的,在另外一些字里则多已失去了表音作用,例如用普通话发音来读,“平”在“评、萍、坪”中是表音的,在“砰、秤、怦”中就不完全表音,但有些联系。
出现这类错误的另一原因就是计算机、手机智能输入法的普及,因为在用拼音输入法时,只要输入正确的声、韵母就可以挑选要找的汉字,这时声调不限制汉字的输入,所以学生平时就很难找出正确的汉字,下笔时错别字就产生了,如:甘败(拜)下风,气慨(概),松驰(弛),脉博(搏),追朔(溯),粗旷(犷),精萃(粹),既(即)使,寒喧(暄),宵(霄),荟(汇)萃,寂莫(寞),舒情(抒情),至到(直到),浮萍(抚平),不感(敢),神精(经),必(毕)竟, 决(绝)对,报道(到),从(重)来,等等。
对7年级和8年级共60名学生进行测试中,出现这种错误的人数约占总人数的1/3。特别在不熟悉的低频字中,错误情况更复杂,学生大多找音近或音同的字替。
3.因义致误
形声字中形旁表义,很多形旁所表示的类义往往是相近的,组成的汉字之间有一定的意义联系,如:“艹、讠、言”,“饣、走、米”,“尸、户、辶、”等。学生有时会写错形旁,出现这类错误如:“花蓝(花篮)”,“揄东西(偷东西)”,“浩(浩淼)”,“(舔)”,“怪(怪僻)”等。初中生则对汉字的意符表意功能有较好的理解,具有一定的类推能力。在对农村初中7至9年级各30名学生的汉字书写调查中发现:
第一,每个班90%以上的学生汉字书写状况良好,因义致误(如上段列举所示)的人数不到10%。
第二,每个班这不到10%的人数,总体上也是随年级的提高,人数逐渐减少的。其中7年级3人次,8、9年级各1人次。
第三,有些意义接近的部首,如“少(小)”、“少”和“小”等,意义有些许关系,偶尔区分不清,学生就会写错。
由此可见,从汉字的整体入手,并结合其构字规律,才能把汉字学好。
研究表明, 频繁地使用词汇时,相关的信息会在大脑中形成语言区神经元与脑区神经元间的紧密联结,从而慢慢地建立半球间表征和加工词汇的网络。左右半球的网络是相互兴奋的,任何一个半球的活动都可能使整个网络激活,但两个半球同时激活会明显提高词的加工效率。语言功能区主要位于人脑的左半球,字形加工属于较浅层次的加工,在半球内就可完成;但是字音和字义的加工比较复杂,同时激活两半球会明显提高加工词的效率,半球间加工优于半球内。在字的分类上,右半球更适合加工具体字,而左半球则更多地加工抽象字。音、形、义的认知是相辅相成、交错进行的。
二、教学对策
鉴于以上所说,在汉字的教学中有以下方法:
1.正字法教学
也就是正确地书写汉字的方法。初中生已有至少六年的写字经验,有的错误书写习惯也沉积已久。这时,教师就要适当纠正其书写偏误,规范其书写方法,帮助学生建立“汉字感”。比如,汉字各笔画或各部件之间的有一定的位置关系、构型关系,如“、艹、”只可以加在字的上部;“扌、讠、饣、亻、衤、冫”只能用于字的左部;“皿、灬”等只能放于字的下部。
2.部件教学
正確地切分汉字的部件,可以使很多合体字的教学事半功倍。如:“猕”可分为“犭”“弓”“尔”三个部件,但它们和“猕”既没有语音联系,也没用语义联系,所以,可以把它分为“犭”和“弥”,两个部件,“犭”表意 ,“弥”表音。这些切分的部件尽量要和整字的音形义有联系,学生学字时首先接触基本部件,再按常用到不常用、简单到复杂的规律来学。
3.联想教学
初中生还带有很多孩童的天真和好奇,所以汉字的教学中,可以让他们先从汉字的产生和使用的根源入手,如“日、月、山、川、水、田”等字就是根据形象而直接创造的象形字,在“刀”上加一点变成“刃”指示刀锋;上“小”下“大”成“尖”; 在“木”的基础上,又创造了“本”与“末”;人靠木成“休”……这样学习效果会好些。汉字侧重体现它的表意特征,很多字的偏旁部首和此字所指有很多关联。用“鱼”表示与鱼类有关的汉字,如“鲤、鲫、鲨、鲑”等。用“礻”旁和一些字组合表示和祭祀仪式迷信活动有关的字,如“祈、祷、祝、福、祸、祠”等。用“手”及“手”的变形“扌”表示与手有关的动作,如“拿、拍、拌、扔”,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