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敏?贾蕃
【摘 要】 本文选取主流汉英翻译教材中典型的“译例误译”,从措辞不当、语法与逻辑混乱和汉英文化语境差异三个语言层面探讨了“衍生意义”产生的原因,并从译者与编著者的角度分析了如何避免翻译教材中的“译例误译”现象,以期为翻译教材“译例”译者、编著者、翻译学习和爱好者提供有益的语料、借鉴及启示。
【关键词】 “译例误译”;“衍生意义”;避免;借鉴
一、引言
翻译教材中选取的“译例”在整个教材的编著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翻译教材是教师实施翻译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只有通过恰当的“译例”传递,通过对“译例”进行详实细致的解说分析,才能帮助学生加深对翻译基本理论、翻译知识与技巧的理解,帮助他们在翻译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翻译实践。但笔者发现很多汉英翻译教材选取的“译例译文”十分粗糙,甚至“误译”频现,产生了一些“衍生意义”(the unexpected adverse effects)。
“衍生”,顾名思义就是“演变发生”,本义是指“较简单的化合物中的原子或原子团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取代而生成较复杂的化合物”,而本文“衍生意义”是指在翻译过程中,由于“误译”而引发的使译文产生的某些意外的、未曾预料到的、不尽人意的负面效应(the unexpected adverse effects)。本文作者结合翻译教材中选取的具体“译例译文”,从措辞不当、语法与逻辑混乱和汉英文化语境差异三个方面进行评析,挖掘“衍生意义”产生的原因,并探讨如何避免这些“译例误译”引发的“衍生意义”,以期为翻译教材编著者、译者、翻译学习和爱好者提供有益的语料、借鉴及启示。
二、“译例误译”引发的“衍生意义”
1、措词不当引发的“衍生意义”
(1)中央政府不干预香港特别行政区的事务。
【误译】The Central Government has refrained from intervening in the affairs of the HKSAR(Hong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评析】译文把“干预”译成了“refrain”, 根据《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8)版》,以下简称《牛津高阶》,“refrain”的意思是“to stop yourself from doing sth., especially sth. that you want to do 克制,节制,避免”。“译例译文”措辞不当,引发了“衍生意义”,即“中央政府想去干预香港特别行政区的事物,但它克制着自己,不去干预”。因此,笔者认为可以改译为“The Central Government has never intervened in the affairs of the HKSAR.”意为“中央政府不去干预,也不想干预香港特别行政区的事务”,这样既避免了衍生意义,也能妥帖与准确地表意。
(2)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曹雪芹《红楼梦》)
【误译】She had more chambers in her heart than the martyred Bi Gan; And suffered a tithe more pain in it than the beautiful Xi Shi. (Tr. David Hawkes)
【评析】此译文出自英国著名汉学家、红学家戴维·霍克斯。他最重大的成就,就是翻译了一百二十回的《红楼梦》全译本,命名为《石头记》。“比干”与“西子”由于文化内涵过大,可译度很小,翻译的难度很大。“比干”与“西子”所包含的文化含义及典故一时是无法向译文读者交代明白的。根据《牛津高阶》,“chamber”的意思是“a space in the body, in a plant or in a machine, which is separated from the rest (人体、植物或机器内的腔,室)”。用“more chambers”表达“多一窍”引发的“衍生意义”就是“She was born deformed with more chambers in her heart. 她先天心脏畸形,比正常人多了几个心腔或心室。”;另外用“martyred”去修饰“比干”这个人物,也属于措辞不当。“比干”是《封神演义》中的人物,被称为“亘古忠臣”,因火烧狐狸洞,遭苏妲己记恨,被商纣王处以剜心之刑。抛开原文丰富的文化内涵,“martyred”的意思是“(disapproving) showing pain or suffering so that people will be kind and sympathetic towards you(为赢得同情表现出痛苦的,满脸苦相的样子)”,它引发的“衍生意义”是说“‘比干满脸愁苦是装出来的,目的是为了赢得别人的同情”。此译文试图传达“比干”、“西子”这两个词的文化含义,却忽略了它们更为重要的比喻用意,致使译文整体上意义不够忠实。笔者查阅发现,此译例可选用中国著名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专家杨宪益翻译的版本“She looked more sensitive than Pikan, more delicate than Hsi Shih.”去傳达原文的基本用意,即表现出林黛玉的聪颖灵气和孱弱的美姿就可以了。
2、违反语法与逻辑引起的“衍生意义”
(1)(孙子楚)生有枝指。性迂讷,人诳之,辄信为真。(蒲松龄《聊斋志异·阿宝》)
【误译】He was born with six fingers and was of so simple a nature that he readily believed people who fooled him.
【评析】此译例选自清代蒲松龄的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阿宝》,是说“粤西有个叫孙子楚的人,是位名士。他生来六个手指,性情迂腐,口齿迟钝,(如果)有人欺骗他,他总会信以为真”,然后引出他和阿宝之间的一段爱情佳话。笔者认为,译文“he readily believed people who fooled him”引发的“衍生意义”忽略了原文内在的逻辑先后顺序,而且原文的假设语气也变成了陈述语气,而译成“He was born with six fingers and was of so simple a nature that he would readily believe people who fooled him.”原文的词义逻辑先后顺序出来了,修辞效果也就出来了。
(2)同时,我们又向各国人民介绍他们所感兴趣的事物。
【误译】At the same time, we will introduce the peoples of other nations to the interesting things of our own.
【正译】At the same time, we will introduce the peoples of other nations to the things of our own which will interest them.
【评析】原文的“他们所感兴趣的事物”径直译成“interesting things”,按照英文的逻辑,这样也引发了“衍生意义”,即“我们已经知道哪些东西会让他们感兴趣”。换成以“which”引导的定语从句,就把着眼点从“we”转到“things”上面,避免了“衍生意义”。另外,汉语里习惯说“把某事介绍给某人”,英文则要说“to introduce someone to something”。这样,译文既合乎译入语的习惯,在逻辑上又经得起推敲。
3、文化语境差异引发的“衍生意义”
(1)王小玉便启朱唇、发皓齿,唱了几句书儿。(刘鹗《老残游记》第二回)
【译文Ⅰ】Now open her rosy lips and her ivory white teeth shine, her song begins!
【译文Ⅱ】Little Jade Wang then opened her vermilion lips, displaying her sparkling white teeth, and sang several phrases.
【译文 Ⅲ】Little Jade then parted her lips and sang a few lines.
【评析】原文用“启朱唇、发皓齿”描述小玉唱歌时口型优美,这是中国评书常见的表达手法。“译文Ⅰ和Ⅱ”都把“发皓齿”直译出来,效果却不如“译文Ⅲ”略译好。特别是“译文Ⅱ”,由于汉英文化语境的差异,引发了“衍生意义”,读起来让人有先咧嘴、后龇牙、再唱歌的印象,破坏了原文的意境美。
(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陶渊明《桃花源记》)
【译文】It was checkered with roads and paths between the fields; Cock-crow and dog-bark in one village were heard in another.
【评析】原文中的“鸡犬相闻”用意在于表现乡村里平安祥和的生活气氛。如果照字面直译就成了“鸡鸣狗叫”,在不同文化背景的英美人心目中是十分令人不快的景象。为了避免产生这种意外的负面效应,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翻译家、翻译理论家奈达博士(Eugene A. Nida)在改译时加上了“friendly”一词,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直译引发的“衍生意义”与译文读者之间的文化冲突。
三、如何避免翻译教材中的“译例误译”现象
翻译好教材中的“译例”是一项艰苦的工作,好的翻译绝不是一日之功所能成就的,它需要译者勤奋学习、长期积累和大量实践。为了避免翻译教材中的“译例误译”引发的“衍生意义”,首先从译者的角度来讲,应特别重视选词,要对原文和译文所用词语在词义的范围、轻重、分寸、语体色彩、感情色彩及搭配习惯等诸多方面仔细琢磨,反复推敲,以求译文用词精当、贴切。汉英翻译中对于词语的处理应从汉英词语间的差异入手,进行研究分析,透过语言现象,进而把握支配语言现象差异的文化特征,从而避免因措辞不当引发的“衍生意义”。
对于违反语法与逻辑引发的“衍生意义”,译者应认识到语法问题,就翻译而言,是一个基本功问题。译者“语法意识”薄弱,不懂得分析原文的语法关系,译文中出现语法错误是译文质量不理想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不尊重英语的语法,习惯性地把汉语的某些特殊的语法结构硬搬到译文中去,那就会造成“硬译”、“死译”,这是众所周知的道理;并且由于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思维方式,每一种语言都有其内在的逻辑。在汉语里符合逻辑的表达,到了英语里不一定符合逻辑。译者翻译时要尊重译入语的语言逻辑,不要把原语汉语的逻辑强加给译文读者。
由于自然环境、思维方式、社会历史、文化传统的不同,汉英两种语言中存在巨大的文化语境差异。翻译时译者应对原文文字中的文化含义,有敏锐的洞察,准确的把握,对原文蕴含的文化背景在译文中进行适当的补充,对于在异族文化中可能引起误解的概念进行必要的澄清,以帮助译文读者跨越文化障碍,避免因文化语境差异引发的“衍生意义”。
从翻译教材编著者的角度來讲,要把“译例”的选择和高质量的译文作为教材编著的重头戏。选取高质量的译文,对有关的翻译理论和技巧进行恰当的演绎和阐释,除了要求译者和编著者具备深厚的语言功底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外,还需要编译人员具有高度的责任感,抱着一种审慎的态度,一词一句都要认真核对,来不得半点“想当然”。在选取“译例”的时候,译者和编著者都要做到切实理解原文,反复推敲译文。如果编著者能严把校改关,现行翻译教材中的很多“译例误译”都是可以避免的。也只有译者和教材编著者群策群力,才能避免翻译教材中基于“译例误译”引发的“衍生意义”,从而将错误率降到最低,这也是提高翻译教材质量的有效保证。
四、结语
翻译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教材中选取的“译例”是为了阐述并研究翻译理论和技巧,目的是为了帮助学习者提高翻译实践能力,是学习者通往翻译实践的桥梁。教材的重要性对教材“译例”的选取提出了更苛刻的标准和要求。“译例误译”引发的“衍生意义”明显会对译文读者造成困扰。奈达博士说:“有些翻译理论家企图规定很多公式来确切地具体说明在每一种情况下应该怎么译,可是各种不同的情况太多了,各种不同的体裁太多了,各种不同的读者太多了,各种翻译和交际的目的也太多了。我们所需要的不是那些复杂的公式和理论,而是对于语言的表现力、文化的重要性以及翻译的艺术性特别敏感的译者。”(Eugene A.Nida,1997)
总而言之,“译例”的选取和相应译文的翻译过程总伴随着各种各样的限制,译者和教材编著者有责任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来突破这些限制,使“译例”和译文达到“信实、通达、雅致”之效果,做到既对原文负责,又对译文读者负责。
【参考文献】
[1] 王治奎.大学汉英翻译教程(第4版)[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
[2] A.S.Hornby.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8版)[Z].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3] 庄智象.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材编写和评价体系[J].外语届,2006.06.
[4] 杜瑞清等.新世纪汉英大词典(第2版)[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6.
[5] 孙超平.基于英汉差异所衍生的语句翻译技法[J].上海: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6.
[6] 陈宏薇,李亚丹.新编汉英翻譯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3.
[7] 许渊冲.翻译的艺术[M]. 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
[8] Nida Eugene.A.Language,Culture,and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7.
【作者简介】
杨 敏(1979—)女,陕西汉中人,西安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讲师,美国加州洪堡州立大学访问学者,研究方向:二语习得、英汉互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