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文章叙述了我国依法治国的历史演变,论证了依宪治国是依法治国的核心,提出了深化全面依法治国的思路:理顺党法关系,树立宪法权威;形成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的新局面;加强对公民宪法意识的教育和培养。
【关键词】 依法治国;依宪治国;宪法意识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全面依法治国作出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通过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从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2018年3月1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这为我们深入理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性质、方向和道路,指明了方向,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我国依法治国的历史演变
1949年至1956年是新中国法治建设的初创时期,1949年9月,新中国成立之初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在当时实际上担当着临时宪法的重要作用,开启了新民主主义法制建设的步伐,1954年9月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奠定了我国基本政治和法律制度体系。1978年邓小平提出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基本要求,党的十五大上首次把党和国家在政治生活中的目标确定为“依法治国”,1999年把“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了《宪法》。2014年习近平首次系统地提出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并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保障和支撑。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上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中国共产党首次在党代会上对依法治国问题进行专门研讨。2017年党的十九大重申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那就是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我国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从此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二、依宪治国是依法治国的核心
依法治国就是要求依照法律治理国家,这里的“法律”具体是指以宪法为核心的由各种法律规范组成的一个完整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对于依宪治国与依法治国的关系,它们之间是内在统一的,依宪治国不仅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而且是首要之义。王振民提到:“脱离宪法的‘法治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是迷失方向的‘法治,而且根本不是真正的法治。”[1]
1、依宪治国是依法治国的基础,依法治国必须有强大的宪法支持
依法治国是实实在在的治国方略,而不是一个口号,它要求把国家的一切建设包括国家事务、社会事务和经济文化事业等各个领域和方面都要尽可能的纳入到法治的范围,从而实现法的统治,但是要实现这样的统治,只有通过使宪法具有最高的权威这个途径才能够完成。胡锦涛指出“实行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首先要全面贯彻实施宪法。”[2]要落实依法治国,首先就是要实现依宪治国,这体现了依法治国的核心内容,而坚持依宪治国就必须要做到既要用宪法来制约国家权力,又要去保障公民的权利。
2、宪法的内容充分体现出依法治国和依宪治国的内在统一
在宪法第五条的第一款至第五款中都分别有明确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国家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事业组织都必須遵守宪法和法律。”“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这些条款不但表明我国依法治国原则的具体要求,也是宪法具有最高权威的明确表现。
3、宪法至上是法治的最高标准
规范政府行使权力和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是法治的核心。实现法治,就要依赖于宪法至高无上的权威。首先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它不但规定了国家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也规定了个人和组织的活动准则。其次国家是人民的国家,宪法是国家意志的表现,是人民意志的宪法。最后一切国家机关、组织还有个人都必须将宪法作为最高的行为准则,不能脱离和违背宪法,更不能凌驾于宪法之上。
三、深化全面依法治国的思考
宪法的生命和权威都在于实施。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必须把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3]深入贯彻依法治国的理念,就是要用宪法约束权力,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让宪法在人民心中成为一种信仰。
1、理顺党法关系,树立宪法权威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我们党顺应历史的潮流和人民意愿作出的必然选择。十九大提出“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履行法制,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加强对法治中国建设的统一领导。”[4]因此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履行法治,才能最终实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目标。在2018年3月11日通过的宪法修正案中,宪法宣誓制度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确定下来,国家工作人员就职时应当依照法律规定公开进行宣誓,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还设立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全面贯彻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的理念。
2、形成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的新局面
要实现国家各项工作的法治化,首先就是要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确保有法可依,切实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实现国家各项工作的法治化。在执法过程中,要做到秉公执法,尽职尽责,严格依法办事,做到违法必究,只有通过依法行政,严格执法,才能创造适应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需要的良好环境。在司法层面,要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司法工作者要坚持和体现公平与正义的原则,严格依法处理案件;检察机关是国家专门的法律监督机关,要依法行使检查权;法院更是要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没有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全面依法治国的目标就难以实现。
3、加强对公民宪法意识的教育和培养
严格守法的主体不应该只局限于人民群众,只有党员及党的领导干部带头守法,才能形成民众遵法守法的新局面。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强调“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5]这里的公民意识教育实质上是指的是宪法意识教育,它是宪法实施的重要社会基础,要持之以恒地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普及宪法的价值和基本理念,让人们充分认识到宪法不仅是全社会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也是保障公民自身基本权利最有力的武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指出要实现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6]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
全面依法治国离不开党的正确领导,也离不开社会各方面的同心协力。2017年习近平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强调:“法治领域不能人才辈出,全面依法治国就不可能做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需要一代又一代法律人不懈的努力,社会的变革也是需要魄力和勇气的,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过程中虽然会有困难,但却是我们迈向法治中国的必经之路。这是一项全面而系统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到2020 年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时间十分紧迫,任务艰巨繁重,需要我们以更强的决心、更大的勇气、更高的智慧谋划推进依法治国。
【参考文献】
[1] 王振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依宪治国[N].法制日报,2009-5-6(09).
[2] 胡锦涛,全面贯彻实施宪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实法律保障——国家主席胡锦涛在首都各界纪念宪法公布施行2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02-12-5(1).
[3][4][5]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19(1).
[6] 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10/24/contet_6938568.htm.
【作者簡介】
郎如香(1993.7—)女,汉族,甘肃岷县人,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