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华青
摘 要:游记是学生常写但又头疼的一种文体,一不小心就会写成流水账。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阅读同类文章并汲取营养,使学生明确游记写作的目的和要求,避免写成枯燥无味的流水账,而是把旅途中难忘的经历、精彩的瞬间化做笔端的永恒,写出脉络清晰、层次分明、有详有略、重点突出、融入自己情感的作文。
关键词:阅读;解密;游记;诀窍
游记,就是记述游览经历的文章。当愉快的旅程结束后,为了不让孩子们“白”游一场,父母和教师往往会让孩子写篇作文当作“总结”式“汇报”,游记就常常成了旅游的“附件”,多数学生是看见什么就写什么,往往将文章写成了流水账。
“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我们以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几篇课文及习作4的例文为例,谈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解密“游记”写作的诀窍。
一、抓住行踪,感知顺序的清晰明了
游记,首先要注意的就是层次清晰明了,这就要求记叙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来展开。“移步换景”是写游记最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采用“移步换景”法描写景物时,首先要把观察点的变换交代清楚。这样,读者才能清楚地知道游览或参观的路线。其次要把移步中或移步后所见到的景物具体地展现出来,使读者看到一幅幅绚丽多彩、内容丰富的生动画面。《黄果树瀑布》《龟山汉墓参观记》都是如此。游览者的行踪总是单线的,随着行踪的改变来逐一介绍景点,使游记显得条理清楚。
二、关注主题,感受中心的鲜明突出
对秦兵马俑,大家想要了解的内容还有很多,但课文仅围绕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来介绍;对于维也纳,蓝色的多瑙河、国家美术馆等著名景点不胜枚举,但作者却始终围绕着“音乐”这一主题展开。
结合实际,大家发现,现在许多旅游景点也是主题鲜明,常州的中华恐龙园、淹城春秋乐园、东方盐湖城……这些景点各具特色。于是,学生在游玩了淹城春秋乐园后,选定了不同的主题,就选择了不同的观察和说明对象。有的学生想要突出乐园的春秋历史气息,就选择描写了“诸子百家园”、市井商业街上的铜像,古色古香的建筑、游乐设施的命名等。有的学生为了突出乐园的宏伟建造和现代科技,则选择对巨大的建筑群、穹幕电影院的现代化设计进行介绍。
三、聚焦重点,体会布局的独具匠心
繼续细细揣摩,我们发现,游记要详细描述的或是颇有特色的;或是作者特别喜欢的;或是站在读者的角度,觉得读者特别想了解的,如此种种。其他则应一笔带过,甚至干脆略去不写。这样,文章才会主次分明,中心突出。
还是写淹城春秋乐园,在学会取舍之后,学生选择了诸子百家园中的“儒家”作为代表详细介绍,其他几家则简略带过;有的学生选择了印象深刻的穹幕电影《梦回春秋》、3D动感飞车“铁血春秋”,浓墨重彩描绘电影或飞车场景,抒写自己的感受。
四、品读语句,学习描写的灵动有情
写游记,不能纯自然式地给景物“录像”,在写景的过程中,要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融进文章的字里行间,做到既有所见所闻,又有所思所感。《秦兵马俑》一文中,在介绍兵马俑个性鲜明时,遣词造句让人神往——真想去看看。尤其是作者对兵马俑的神态展开的联想,很值得一学,先写现实看到的,再写自己的想象。现实的是对兵马俑静态的描写,想象的是对兵马俑心理活动的动态描写。
有学生回忆起淹城春秋乐园中各种雕像时,就进行了想象:“诸子百家园”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儒家,高大的孔子雕像前,七十二弟子席地而坐,有的手捧书简,眉头紧锁,好像在思考如何回答孔子提出的问题;有的单手握简,若有所思,好像已经明白了先生的话中深意;有的闭上双眼,摇头晃脑,好像在诵读《论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站在他们的身侧,我仿佛也成为其中的一位弟子,跟着他们一起学习。
看其景,观其物,思其事。写景,不是单纯地记录看到的景物,更要表达自己的情感,或惊叹,或赞美……这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借景抒情——在景物描写的基础上抒发自己的感情,就是情景交融——把自己的思想感情渗透到所写的景物中。
五、留意结尾,感受落句的掷地有声
有的孩子对景点的介绍生动有趣,吸引人,但结尾却草草了事。“这次春游,我玩得真开心啊!”“下午,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了乐园,下次我一定还要再来!”……学习了《秦兵马俑》《埃及的金字塔》等课文后,我们发现,状物类文章的结尾不止于此,也要掷地有声、耐人寻味。高年级学生应有观察,更有思考,适时地为自然或人力的鬼斧神工点赞,小作者的思想也应有广度,有深度,这是高年级学生与中年段学生习作能力的区别之处。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与写作是对等的两回事,可不是彼此不相干的两回事,认真阅读有助于练习写作。”小学语文老师应引导学生将“写作”植根于“阅读”的沃土中,从“阅读”中解密“写作”的诀窍。
参考文献:
[1]谢金凤.以学定教,破解游记写作顺序之难[J].智育广角,2014(12):47.
[2]李恩中.游记写作要点摭谈[J].思维与智慧,2016(12):67.
[3]杨娟.游记写作之我见[J].林区教学,2016(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