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互译,助力小升初

2018-11-13 12:02章威维
新课程·小学 2018年8期

章威维

摘 要:小学数学的习题大多以纯文字的形式出现,而一旦把文字转化成图式或图文并茂式,学生便不能正确地理清它们之间的关系,这也直接导致了进入初中后,学生往往对图文结合题一筹莫展。针对这一现象,从现状分析、成因剖析、对策实施三方面进行了思考和分析,意在使学生能提高图文互译题的解题能力,从而助力小升初。

关键词:图文互译;过程性教学;直角坐标系

图文互译是指学生在学习数学、解决数学问题时能灵活地将文本式的信息与图形式的信息进行转化。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一个普遍的问题:许多学生能够解决一道纯文本式的数学习题,或是理解一个纯文本式的数学概念,但一旦将其转化为图形形式,学生就无从下手,并且这种现象在高年级愈发明显,所以也直接导致了很多学生进入初中以后,面对数学,往往一筹莫展,原因是初中的数学习题中有大量的图文互译题,学生无法从中找到有用的信息,理清它们之间的关系。针对这一现象,笔者认为,在小学高段有意识地进行图文互译题的训练,将是助力小升初有效衔接的强力保障。

一、现状分析

对于图文习题和纯文本的习题,学生的认知究竟是怎样的?为此,我进行了如下的问卷调查:

你喜欢解答哪种类型的题目?

请写出喜欢的理由

请写出不喜欢的理由

调查发现:将近一半的学生喜欢题目以纯文字的形式呈现,其中以女生居多。理由是数量关系寻找起来方便,解答正确率高。不喜欢图文结合式的理由是文本里的信息与图示里的信息对应不起来,找不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一项研究结果显示,人类对图形信息的接受能力要比对文字信息的接受能力强、接受速度更快。但小学数学教学却是以文字传授为先的,对数学概念的内容、解释,数学习题的表达方式、讲解方式等都是以文字解说为主,图形分析为辅。这就导致了小学生会出现一种先入为主的思想,即以文字理解为先,愿意接受显性的信息和问题。而图文结合题,呈现的是隐性的信息和问题,学生需要经过分析文字和图形的对应关系,用图来表征文字,或用文字来描绘图形,才能正确地解答。所以长期浸润在文字题中的学生,对这种图文结合题,本能地产生了排斥心理,成为横亘于有效衔接小升初的障碍物。

二、成因剖析

新課程背景下,小学数学的教材内容由大部分的文字题形式呈现转变成为图文结合的形式呈现。翻开数学课本,我们也发现里面穿插着很多漂亮的图片,尤其在低段数学课本中,图文结合的形式几乎占到了90%,随着年段的升高,虽然图文结合题逐渐减少,但与老教材相比,还是有明显增多。可就是这样一直从图文结合题过来的学生,在高段的时候,还是后怕于这种题目,甚至有学生依旧处于无知的状态。笔者试着从教师和教材层面进行了剖析:

(一)例题教学忽视图文结合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总是比较注重于知识方法的正确运用,却容易忽视方法得出的过程。其实很多知识的得出,都可以通过图形结合的形式进行教学。在教学中渗透图形结合的思想,是学生最容易接受的方式。如,教学五下“异分母数分数加减法”,出示例1后,有的老师就直接表明异分母分数必须转化成同分母分数才能相加减,因为它们的分数单位不同。然后进行大量的习题练习。这样经过一节课的练习,学生都已经掌握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方法。但试想,我们教学的目的达到了吗?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发展了学生的什么能力呢?我们是不是错失了很好地进行图文结合教学的时机?其实本节课中,图示中已经很清楚地表明了各种垃圾所占的比重,在解答时,如果能让学生在图示中画一画,分成相等的分数单位,这样学生自然能得出转化成同分母分数的方法,也理解了只有相等的分数单位才能进行相加减的算理,并且还发展了学生图文结合进行解答的能力。

(二)教材习题缺少针对性的图文结合题

笔者对自己执教的六上数学书的有关图文结合的习题进行整理,大致可以分为如下三种:

1.图衬托文,体现情境作用

现在的数学加强了学生联系生活,从生活中学习数学的能力。于是教材中出现了大量一文一图式的习题,往往是一道有关生活情境的文字题,然后配以与之相对应的图片。如六上例题如下:

这些图文其实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图文结合。这里的图,只是对左边纯文字内容的一个补充,以生活化的情境出现,开阔学生的视野。信息呈现的形式还是单一的文字式,并没有与图结合在一起。所以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时候,依旧习惯于在单一的文字题中寻找信息和问题。这种单一性,也使学生产生了依赖性,久而久之,弱化了文与图结合的能力。

2.图对话文,呈现信息或问题

习题中,还有一种出现频率很高的图文题便是借助图,以拟人化的情景呈现信息或问题,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的理念。如六上分数乘法练习题:

以上练习题就是以两个工人的工作状态为情景,以对话的形式呈现信息,然后再在图的下面以文字的形式呈现问题。

这类习题是小学阶段图文结合题中最主力的题目,它把图和文对话成两部分,文中的信息结合图中的问题或图中的信息结合文中的问题,让学生两者兼顾,从而正确解答。但这类的图文结合题,只是简单地把图和文分别作为一种解答的存在形式,从关系上来说,两者之间并没有意义上的结合。

3.图结合文,体现互译的作用

图文互译,指的就是文中的信息要在图中体现,学生能根据图中各部分的隐含条件,说出它们之间的关系,从而进行解答。

翻阅数学书,其实这样的练习在小学阶段并不常见,最多地体现在图形领域中。如六上第二单元“确定方向”中,这种图文结合的题目便多了起来。如:

这就是典型的用图形来表征文字的意思。可是这些图文结合题作为一个单元的主要内容,本身就是必须掌握的知识,体现不出图文结合的特征。

由此我们不难发现,教材中看似漂亮的图文结合题,在助力小升初上,却还是缺少了一点火候。那么,在这些客观阻碍存在的情况下,我们只有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找寻适合的图文结合题,切准小升初的有力衔接点,才能提高学生图文结合的能力。

三、对策实施

(一)图文并茂,改变习题的呈现方式

小学生数学课本的特色之一就是通过形式多样、富于趣味性和可读性的主题图呈现数学信息,学生学会看图、读图,搜集有关的数学信息。在出示信息的时候,我们就要变一变信息的呈现方式,从传统的文字式转化成图文并茂的形式,发展学生寻找有效信息的能力。

(二)图文结合,关注过程性教学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数学教学不应该仅仅是数学知识的教学,更重要的应该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对于图文结合的教学内容,我们不能一带而过,而要细细琢磨,慢慢研究,让学生从课堂教学中能通过文来描绘图,通过图来表征文。

如教学“分数乘分数”,老师就要充分地将图示和算式结合起来,从而巩固分数乘法的算理。

这样的图文结合的教学是老师注重过程性教学的结果。学生通过这样的教学,能意识到文字跟图是能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的,小知识也能用图文结合的方式来解决,从而达成共识,提高图文结合的能力。

(三)图文互译,开展多形式的图文训练

有效提高学生关于图文题的正确解答能力,还需要老师做个图文习题的“创始人”,本来可以用纯文字出示的习题,变一變,变成一个图文结合题,将会给学生一个大大的惊喜。

1.线段图——助力图文连线

线段图是小学阶段关于图文结合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图,它能表征多方面的文字信息,不光在信息的呈现上,还是在问题的提出上,都能用它来表示。线段图同样在初中的学习中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解题手段,它是助力小升初的一个重要衔接点。

2.直角坐标系——助力图文选择

直角坐标系的认识是贯穿小升初的重要知识之一,它是运动与图形的完美结合物。它可以通过把文字中的信息,在直角坐标系中表示出图形,也可以通过观察坐标系中的图形,描绘出它所隐含的信息及运动的情况。所以说,有效地开展在坐标轴中的图文结合题,将是助力小升初的强有力的支撑。

诚然,图文互译能力的提高,绝不可能单独地靠课后的几道习题就能解决。我们只有把这种思想带入课堂,在教学过程中时时关注,处处留心,在课后积极练习,这样学生对图文互化的感知才会越来越强,图文互译的能力也会越来越高,助力小升初的道路才会越来越顺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