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教师信息素养与教育教学能力提升的 实践探索

2018-11-13 11:08林雄伟
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 2018年8期
关键词:信息素养互联网+教师

林雄伟

摘 要:“互联网+”为教师信息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带来了新手段,厦门五缘第二实验学校通过开展进阶式的线下线上混合的信息技术研修,启动人工智能应用试点,为教师提供适合的个性化培训,互促互动中创新学习方式,加强了能力建设,促进专业发展。

关键词:教师;信息素养;教育教学能力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8)16-0073-05

一、实践探索背景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教育必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在与教育领域的智慧融合中,“互联网+”正在深刻影响着教育的理念、教学的模式和教育改革的走向。

《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指出要“增强教师在信息化环境下创新教育教学的能力,使信息化教学真正成为教师教学活动的常态”。“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为人们学习提供了云端一体化的智能学习环境、互联互通的优质教育资源云服务、丰富多元的网络学习空间和即时便捷的泛在学习环境[1]。但是,“信息化与教育教学‘两张皮现象仍然存在,严重制约了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

我们要正视教师信息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发展面临的问题,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推动教师更新观念、重塑角色、提升素养、增强能力,主动应对新技术变革,善用新技术手段,积极有效地开展教育教学,探索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在此背景下,厦门五缘第二实验学校开展了“互联网+”教师信息素养与教育教学能力提升的实践探索。

二、教师信息素养现状分析

信息素养1974年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柯斯基首次提出,称“信息素养是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2]。之后随着信息素养研究的不断深入,对信息素养的界定也说法不一。普遍认为,教师信息素养主要是指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除了具备一般性信息素养外,又具有其职业的独特性:一是具有信息的观念和传播信息的意识;二是应用信息及信息技术的能力;三是教学媒体和功能的选择能力;四是媒体的整合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既相互依存又相互促进,是教师提供专业化教育服务的根基和保障。

为全面了解厦门五缘第二实验学校教师信息素养现状,笔者面向全体教师展开了问卷调查和统计。厦门五缘第二实验学校是2015年新办的厦门市教育局直属的九年一贯制公办校,共有专任教师148人。

1.教师队伍

男性占19.17%,女性占80.83%;年龄25岁以下占31.67%,26-35岁之间占比过半,有51.67%;教师中64.17%是大学学历,35%是硕士研究生学历;教龄在0-5年的占73.33%;参加过各级信息化比赛并获省级、国家级奖的各占5%,60%未获奖。

2.主要问题

(1)影响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的主要因素。80%以上的教師认为影响其信息技术能力提升的主要因素:一是个人专业能力和学校的信息化条件存在差距;二是没有精力和时间,使用准备时间太长,缺乏足够的信息技术知识、技能和足够的教学资源。

(2)获取教学资源的手段。教师获取教学资源主要通过网上搜索,占43.33%;自己制作的有34.17%;直接从优质资源平台上获取的仅有18.33%;教研组统一提供的占4.17%。

(3)备课选择信息化资源的类型。选项最高的是教学课件(PPT),达93.33%,具体调查数据见图1;教室内的一体机联网后有丰富的各种类型的资源,但大部分教师仅将一体机作为PPT演示的工具。

(4)掌握课堂教学信息技术的熟练程度。较熟练的占32.5%,一般熟练的占28.33%。在教学工作中经常使用的信息技术是PPT制作、图片处理软件、微信等社交媒体、电子表格、视频和动画制作、email等,具体数据见表1。

(5)收集或使用数字化资源进行管理的情况。有收集使用资源,但不需要管理的占37.5%;建立个人网盘管理的31.67%;直接在QQ等社交平台上保存的有15.83%;建立了个人网络教学空间并分类保存各类资源的为12.5%;还有少数教师从不收集资源。

(6)理解和应用技术的水平。开始尝试新技术的教师超过50%;经常和学生一起使用技术软件的有30%;经常创新和改进技术的占9.17%;不太喜欢新技术的占4.17%。

(7)教学设计中使用信息技术工具。73.33%的教师根据教学需要选择适合的技术;20%根据现有的资源,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形成真正适合教学实际的资源;4.17%的教师不太清楚是否该用信息技术,所以一般情况下使用的较少;2.5%的人选择“其他老师怎么做,我就怎么做”。可知大部分教师对使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设计都有客观的认识。

(8)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水平。基于互联网的教学、全面互动教学、使用电子教材、网上布置并批改作业的教师分别占35.83%、23.33%、14.17%和11.67%。

(9)通过网络空间开展教学活动。经常参加网上教研活动的仅占4.17%;经常在教学中应用网络空间的为11.67%;只利用网络空间上传课件和教学心得的占37.5%;没有使用的占26.67%。

(10)对学生评价采取的方式。主要通过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考试、课堂练习、作品、学习活动和成绩等进行评价。不同方式选择情况如图2所示。

(11)教师希望的培训方式。选择“基于案例的互动式培训”的最多,占40%;希望学习“一线教师主讲的教学应用”的有31.67%;选择“与教研活动相结合的分散式培训”的占20%;希望开展高层次专家讲座的占20%。

(12)参加信息化培训的最大障碍。教学任务多,没有时间参加全程学习,占43.33%;理论过多,与自身教学实践关系不大,占39.17%;技术要求太难,不实用,占9.17%。不少教师认为“没有专门针对学科进行培训,学得太吃力”。具体数据如图3所示。

3.有利条件

从调研结果可以看出,学校教师群体呈现年轻化、高学历化,对新的教学方式的认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在不断提升。移动智能终端已经基本普及,而网络带宽不断增大,教室一体机配置标准不断提高,这也为新教学方式实施提供了较好的基础条件。

4.不利因素

教师信息素养包括教学设计、教学方法运用、教学实施、教学媒体选用等,调查数据可知我校教师在这些方面普遍都有待提高;有的依然使用陈旧的方法和技术教学,运用信息知识、采取适当的方式方法、选取相应的信息技术及工具、通过恰当的途径去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能力还不足;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还在用过时的手段,面对信息、获取信息、加工处理信息及释放信息的意识和能力不强等。

三、实行进阶式线下与线上结合的个性化研修

传统的教师研修是由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确定项目、组织资源、确定人员,并组织实施,这种自上而下开展的研修,难以照顾到教师的个性化需求,往往针对性不强,教师参训动力不足。为改变这种状况,学校根据自身实际,研修的内容不再搞“一刀切”,而是由教师提交需求自主选择报名,提供个性化的选择,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激发教师参加动力。

2015年是学校开办校第一年,当年选送57位教师参加福建教育学院微课程建设培训;2016-2017年,正式启动教师全员的信息技术培训,除了多次组织全体教师参加通识培训外,分二期组织72名教师参加个性化研修培训;期间,又选送三批次教师参加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国家级培训。

1.校本研修重在激发教师的兴趣

长期以来,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更多的是用“教师讲、学生听”的形式,对教师缺乏吸引力。校本的研修,要激发教师的兴趣,内容要有时代感、先进性,与时俱进,能够满足教师的个性化信息素养提升的需求。具体的教学考核方式、内容安排和作业形态如表2所示。

2.学习内容充满趣味

学校挑选有丰富新媒体技术教学经验的专业人员担任研修的教师,并在教学中全面引进新技术。①先做问卷调查,用问卷星开展教师信息素养现状调查,了解教师缺什么、专长是什么、需要什么;②根据调查结果,调整教学计划,特别是培训重点和难点;③完善实施方法。第一期实行小班化,只有20多人,上8次课;第二期调整为4次,内容更集中,实践性更强。④作业全面改为多媒体形态,通过App进行内容的分享与考核。

在“互联网+”时代,图片、视频、动画和PPT 制作编辑成为每个人的必备技能,让教师从这里开始新的学习之旅:①学习图片编辑App应用。完美展示教师的图片后期处理能力。②用小程序来支持教学与辅助管理。③学习动画制作软件。不用设计人物形象和道具,只需要提供一个想法,就有现成的动作和人物进行剪辑。④手机视频编辑。图片、视频、声音,想用什么可以直接获取素材,不用再为庞大的视频编辑软件困惑。⑤从媒体到教学辅助工具应用。用小打卡进行学习交流研讨,完成每天的课堂教学反馈。⑥腾讯文档的应用。这个小程序是一款支持随时随地创建、编辑的多人协作式Word和Excel 文档工具。⑦白板的应用。用电子白板呈现课堂动态交互式,推动教师从技术应用向能力素质拓展,提高应用信息技术解决教学、学习、生活中问题的能力。

3.学习方式高效便捷

BYOD(自带设备)作为一种技术手段,有着传统课堂无法媲美的优势[3],为了让教师体验新技术带来的变革,学校的信息技术研修全员全程实施。授课人员采用无线同屏技术,发放资源、播放音视频等,实现教学过程、教学内容的“互联网+”;参训教师自带手机,在课堂上通过不断进行技术应用的实践,借助自带设备随时随地和学习内容、学习伙伴、授课教师进行连接,增强教学之间的互动,如通过发放电子问卷让教师填写,及时掌握学生学习动态和学习数据;通过互动交流的学习群,把各种独立制作的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作业,以及评论、想法即时投影到大屏幕中,分享彼此之间的资源和知识。

边听、边学、边实践,课堂氛围轻松自在、玩中学,如小程序的应用,完全结合教学信息化的需要逐个进行讲解演示,让教师现场跟着操作,当场完成作业。还建立参训研修微信群,参训教师将日常教学工作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发到线上交流,由授课教师或学员进行解答,进行思维方式的碰撞,为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提供展现新的亮点,改变教师旧的思维方式——如何将信息技术更高效、便捷地应用到教学实践中。

4.考核方法灵活多样

平时作业考核主要通过多媒体形式上传到App进行分享交流和评定:录制视频,制作图片形式的作业,记录、分享收集过程,在学习生活或课外生活中随手进行记录;音频作业主要是直接检查课前学习的情况;检索作业是布置一个检索主题,围绕该主题在网上开放性地进行相关资料的检索,从而提升收集信息的能力、辨别信息真伪的能力以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及时提醒教师在信息检索之前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可以和其他教师的信息相互补充,从而在广度及深度上進行延伸。

为了检验培训的效果,学校举办了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研修优质课展示活动,脱颖而出的六位优秀教师将所学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堂,展示信息素养提升带来的教育能力提升变化的效果。其中,注重考核教师如何将新技术和人工智能融入教育全过程;怎样用简便快捷的App、小程序和公众号,搜索和制作出自己想要的教学资源;将图、文、声、像融为一体,运用于日常课堂中,让课堂更加灵活丰富,让教学内容更直观形象;教师怎样用一体机在教育资源云平台上制作和展示互动课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5.国家级研修突出应对新技术的变革

学校有计划地分期分批选送教师参加国家级培训,注重引导教师应对新技术的变革,如学习人工智能时代教与学创新的方向与思路、实施策略等,结合生动的课例和直观的图示,让教师学习开展有内涵的教育信息化。

理科和文科教师分别学习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的路径与方法,学习全国各地一线优秀教师展示的优秀课例,利用计算机的交互科学性、反馈性等特点,在课堂上将图、文、声、像融为一体,使课堂单向教学更容易成为双向教学活动。结合课例,全面了解掌握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优质课大赛项目——模拟展示课、研讨课、微课的参赛办法。

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课例制作的实践活动让参训教师真正融入到未来课堂中。从选题、教学设计、信息技术融合点的思考,重难点的突破,信息技术的选择与运用等方面,教师接受了有针对性的指导,与来自一线的优秀教师组成团队,大家相互探讨、相互学习,思维与思维的碰撞、理念与理念的融合,获得了更多的知识和灵感。

四、加快推进“二高”的落地生效

教育信息化1.0主要解决从无到有,2.0将要实现从有到好;下一个教育信息化3.0的热点话题,也许是“让每一个孩子正确地用好手机,教育信息化在每一个学生的指尖”。《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基本目标是到2022年基本实现“三全、两高、一大、三变、三新”,其内在逻辑关系是以“三全一大”建设为基础,推动“三变”,形成“三新”,最后达到“两高”(即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师生信息素养普遍提高)[4]。

1.完善基础环境建设

今年4月16日,教育部印發《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规范(试行)》,提出数字校园建设应采用“云-网-端”架构模式:“云”服务指基于云计算技术提供的互联网服务,包括IaaS(基础设施服务)、PaaS(平台服务)、SaaS(软件服务),由教育行政部门通过组织建设、租用、购买服务等方式建设和维护;“网”指固定宽带、移动宽带、有线电视网络等方式;“端”指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主要包括计算机和各种新媒体技术设备(含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5]。我校将启动智慧教室、未来教室建设,实现从设备供给到基于信息技术环境的服务供给的转变。当前,先完善相关硬件、软件、资源建设,组织力量对各种信息化设备、通用软件、学科软件系统进行统一安装、更新和升级,做到版本一致,并以“提高师生应用水平和师生信息素养”为工作目标,逐步建立BYOD的教学与管理的模式,对课堂学习、学校管理、家校互建、网络教研、评价研究等信息化方面的应用进行深入拓展,在教学目标定位、课前情境创设、教学内容选择,课中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后差异化学习、反思与评价等方面做到精细化。

2.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利用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企业与社会教育资源、共享智力资源等方式,及时引进数字教材、实验视频、网络课程、名师资源等,汇聚适应学校教育发展需求的优质资源,缩短资源生成进化周期,创新资源供给模式。广泛发动教师利用各种技术手段,通过各种途径获取自己需要的教学资源。对于备课授课资源、作业试卷、教学辅助工具、家校联系、人工智能、自我提升等网站、App(小程序)和学科公众号等,教师能够掌握选择方法,熟练使用,解决个人教学需要。在收集、制作、应用、存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不断生成新的资源,实现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支持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组织教师参加各级信息技术教学应用交流展示竞赛活动,认真观察记录教师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方法,丰富信息化教学理念,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

3.开启人工智能+教师队伍建设行动

“互联网+”把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融于一体,不断催生新的教育形态,教学环境的革新对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出新要求。我们将引领教师主动适应新技术变革,进一步为教师提供个性化培训和学习。教师培育学生能力将全面取代知识性讲授功能,主要工作是精心设计问题、学习资源、学习工具、学习活动、学习评价,我们要努力帮助教师主动在教学和管理中利用技术,创设技术支持的新型学习共同体,鼓励学生提交多媒体作业,建立学生自评、同伴互评、教师点评等新型评价方式,解决教学中的疑难杂症,提升教师洞察力。未来教师角色转变,也会改变未来课堂,探索建立教师间协同、教师与人工智能协同环境,支持跨多个领域的综合性课程。大数据对学校教育的影响逐渐凸显,积极推动由依靠经验转向以数据分析为支撑的转变,让教师进行数字化教学的同时,通过大数据的群体分析促进对教育教学过程的掌握。用数据挖掘和分析等方法帮助教师分析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有效性,让教师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方法,提升自身教育教学的基本功、教学技能和学科素养。并用大数据改变学校传统教学研究的过程,使得研究和信息技术、实践联系在一起,让研究路线更丰富。

4.完善绩效考核激励机制

建立完善教师岗位职责和考核评价制度,开展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以评促学,激发教师持续学习动力。采用观摩课、访谈、互评、自评等方法和技术工具,组织开展评估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新教学模式运用水平和课堂教学效果。以信息化手段搭建课堂教学监控平台。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教师岗位职责的重要内容,纳入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定期开展信息技术应用先进教研组(备课组)和优秀个人评选工作,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资格定期注册、评优评先、职务(职称)评聘和考核奖励等必备条件,深入开展课题研究,为教师提供成果评奖的机会。

五、结束语

虽然学校办学时间短,新教师多,但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学校在信息技术应用提升方面获得了较好成绩:曾获厦门市第四届、第五届(获奖数量位居全市第二)基础教育优质微课资源征集比赛,2015-2016年度“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三个最佳组织奖;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获得市级以上奖励的教师和课例达60人次。教育信息化从1.0到2.0既是目标,也是要求,更是挑战,今后我们将探索建立顺应信息化规律、释放信息技术活力的学校管理机制和模式,加快学校朝建设一流的和谐人际关系、一流的教学科研学术环境、一流的学校文化的方向迈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6(32):52-58.

[2]吴剑萍.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培养的研究[J].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5.

[3]刘太如.BYOD给基础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5(24):8-10.

[4]朱俊.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落地生效[N].中国教育报,2018-05-15.

[5]教技[2018]5号.教育部关于发布《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规范(试行)》的通知[Z].

(编辑:鲁利瑞)

猜你喜欢
信息素养互联网+教师
最美教师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如何培养学生信息素养
“通信系统仿真”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借助MOOC打造一门有趣有视野的信息素养通识课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