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导向:历史微课教学设计的关键

2018-11-13 05:43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8年10期
关键词:联邦制邦联杂志

吴 勇

(福州第十八中学,福建 福州 350001)

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体现,马克思在《莱茵报》第137号刊论《集权问题》中提出:“历史本身除了通过提出新问题来解答和处理老问题之外,没有别的方法。”[1]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就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学习历史、认知历史所必备的关键能力。以问题为导向的微课教学设计可以帮助学生逐渐形成问题意识,是有效解决课堂教学疑难问题的途径。微课的运用打破历史学习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学习,可以是课前的预习、也可以是课中的讲解、甚至还可以是课后的复习与再认知。

一、借助微课,厘清基本概念,揭示事物发展的诱因

历史概念是人们对历史事实的概括和总结,它是人们对历史事物从现象到本质的全面认识的概括性反映。《高考考试说明》明确提出:加强历史概念教学是学生深刻领会教材内容,把握知识结构的需要,是培养发展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需要,也是为高校培养合格人才的需要。历史概念教学是历史教学的核心任务,是实现历史课程目标的重要载体,历史概念学习是建构知识的过程,是师生共同整合历史知识,形成深度历史认知的过程,也是提高学生认知能力的关键。

在学习《美国1787年宪法》关于独立后美国国家结构形式变化时,涉及两个重要概念:邦联制和联邦制。虽然两个概念只是词序有别,但是内涵有着本质的区别,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什么是邦联制?什么是联邦制?理解两者之间的差异,教师设计了独立后美国国家体制变化比较表。(见表1)

表1 独立后美国国家体制变化比较表

建国初期美国实行的是邦联制,所谓邦联制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为各种利益组成松散的国家联合体。邦联的成员国主权独立,邦联中央政府权力很小,各邦权力很大,这种国家结构形式加剧了美国的内忧外患。内忧是经济上没有税收权,无力保护本国的工商业;八年战争欠下大量债务无力偿还;社会上矛盾重重,人民起义不断。外患是受英国和西班牙的威胁。

面对内忧外患,邦联政府无力解决。为了摆脱困境、解决内忧外患,只有加强中央集权,于是1787年宪法确定美国实行联邦制,联邦制取代了邦联制。所谓的联邦制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政治实体(州、邦)组成的一种国家结构形式,权力主要归联邦政府,各邦保留一些管理内部事务的权利。联邦制使美国成为真正独立的国家,中央权力大大加强,联邦制的确立为美国摆脱政治、经济危机奠定了坚实基础。

通过两个概念的比较、分析,学生对邦联制和联邦制两种制度实施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有了更准确的理解与认识,这对学习历史、领会历史事物的发展演变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运用微课,对照时空图表,还原事物发展的真相

图表是一种思维的体现,它既能形象地展现事件发展的动态,又能透过现象,揭示事物发展本真。英国克雷格博士认为:“图形可以作为引发讨论的手段,还是不断衍生想法和思考的工具,有效的图形就像是语言,可以方便我们更清晰地思考。”

在学习《新文化运动》时,课前教师组织学生观看微课《新文化是如何“运动”起来的?》,微课着重介绍了新文化运动主要阵地《青年杂志》的成长历程。

《青年杂志》一创刊身上就笼罩着许多光环,标志了新文化运动的开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设计若干小问题:

其一,《青年杂志》是否一创刊就名扬天下呢?学生对照时空图表进行思考(见表2):

表2

从时空对照表中学生可以直观了解到《青年杂志》创刊,并不是一蹴而就、一帆风顺的,甚至还出现了一波三折。

其二,《青年杂志》如何从一份少人问津的刊物变成一代名刊的呢?1915年《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当时杂志门庭冷落,到1916年发行量也不过1000多份,后移师北京水土不服甚至一度停刊,直至杂志于北大改版后,才重获生机。

其三,《青年杂志》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呢?为什么杂志从创刊到发展会一波三折呢?引发学生生疑置问,当问题生成时,学生思维探究也就水到渠成了。为了解决学生的疑问?教师创设新情景,引用了《青年杂志》封面的两次“变脸”。(见图1,图2)

图1

《青年杂志》为什么更名《新青年》呢?学生看图片找出杂志封面的相同点,封面都有一句LA JEUNESSE,法文LA JEUNESSE是指“青年”意思,可见《青年杂志》更名《新青年》蕴含了编者的殷切希望,陈独秀确实把这场运动希望寄托在新青年身上,认为只有唤起新青年的觉醒,才能改变中国的现状、挽救中国的危亡。

图2

其四,《青年杂志》第一次变脸是否达到预期的效果呢?从图表数据来看,1917年8月《新青年》杂志一度停刊,显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主要是由于中国长期受到封建专制的统治,民智未开,对西方的新事物不能马上接受,因此杂志更名后发行也不太理想。于是就有了1918年《新青年》杂志封面的第二次“变脸”,学生观察两个杂志封面的变化,指出原来封面上的“陈独秀先生主撰”七个字不见了,《新青年》杂志从陈独秀一人主编变为北大六位教授共同主编,改版后的《新青年》到五四运动前夕,发行量已从最初创办时的少人问津增加到一万五六千份。

接着教师再进一步追问:改版后的《新青年》杂志为什么声势会不断壮大呢?主要是因为杂志依托了北大雄厚的学术与思想资源,凭借着一批才华横溢而又风格迥异的学界精英,他们宣扬“民主”与“科学”,主张学习西方文化来挽救中国危亡。这种思想主张适应了时代的需要,至此杂志销量稳步上升,因此北大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摇篮、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通过运用图表,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努力还原历史真相,进而明了历史发展轨迹。

图3

三、巧用微课,创设故事情境,探索事物发展的规律

方法比知识更重要。朱熹认为“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即当学生对某一问题急于解决而又解决不了时,教师要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给以适时指导;学生对某一问题想说又难以表达时,教师要帮助学生明确思路,用比较准确的语言加以表达。

在学习《美国1787年宪法》关于权力分配时,教师利用微课讲解美国的三权分立,所谓三权指的是行政权、立法权和司法权,它们分属总统、国会和最高法院。总统有权否决国会立法;总统可以提名、任命联邦大法官;国会有权弹劾总统;国会以三分之二议员通过,可以推翻总统的否决;总统提名大法官须由参议院批准;最高法院可以宣布总统违宪,也可以宣布国会立法违宪,最高法院拥有对宪法的解释权。三者权力彼此制约与平衡。

然而,权力的分配、制约与平衡也不是一蹴而就、一帆风顺的,它是通过各种势力地不断博弈而达成的。例如:关于美国国会议员名额分配问题,大州、小州就争吵不休。大州代表提出“弗吉尼亚方案”,主张建立两院制,议员名额根据各州的财产或人口来分配;小州代表则提出“新泽西方案”,主张建立一院制,各州实行一票制。双方代表针锋相对,互不退让,小州代表甚至准备集体退场,以示抗议。面对这一棘手的问题,美国人又是如何解决的呢?

在这千钧一发时,《独立宣言》的主要起草者之一,年届八旬德高望重的富兰克林站起来说:“世界千万年,都说人类是最有智慧的,你们却为每个问题针锋相对,这又能解决什么问题呢?”接着他讲了“一个木匠和两块木板”的故事。[2]他说“:一个木匠有两块不规则的木板,一块大的,一块小的,现在要做一张桌子,请问他要锯哪一块?”

教师让同学根据这一故事进行情境模拟,如果你是那位木匠,你会怎么做?学生兴致被调动起来,开始小组交流与讨论,最后他们认为桌子是由一个面和四支脚组成,大块可以锯成一个面,小块可以锯成四只脚,可见两块木板只有同时锯,才能做成一张桌子,两块木板的故事给与会代表很大的启发,最后大、小州代表同意互相退让、达成妥协,于是美国国会采用两院制,设参议院和众议院,参议院每州设两名议员,这考虑到小州的利益;众议院按各州人口比例分配议员名额,充分考虑了大州的利益。《美国1787年宪法》的颁布,实现了中央与地方、大州与小州、南方与北方等各种权力的有效制约与平衡,防止专制与独裁,为美国长期稳定奠定了基础。

两块木板的故事背后还隐藏着深刻地寓意,它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无论做人、做事,当遇到矛盾困难时,争锋相对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只有相互协商、妥协,才有益于问题的解决,这正如雨果所说:“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3]只有拥有宽广的胸怀,才能实现宽容和妥协。只有彼此宽容与谦让,才能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总之,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课程改革已成为新一轮教育改革的重心,问题导向的微课教学设计适应了当前课程改革的需要,它突破了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改变了学生学习的方式,实现教与学的改革创新。以问题导向的微课教学在未来教学中必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猜你喜欢
联邦制邦联杂志
Ultra-broadband absorber based on cascaded nanodisk arrays
东方养生杂志征稿函
杂志介绍
试析邦联国会获取贸易管辖权及其失败原因
美国“新内战”
美媒:美邦联旗之争影响中国旗帜生意
扶贫杂志走进“两会”
杂志收纳碗
从自治制的集中制共和国到联邦制共和国——列宁采行联邦制探源
联省自治运动与政治转型之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