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婷
(江苏省丹阳市人民医院,江苏 丹阳 212300)
临床上,卵巢癌减灭术是治疗卵巢癌的主要方法,能够有效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但调查发现,卵巢癌减灭术后患者卧床休息期间容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可对卵巢癌减灭术的效果产生一定影响[1]。为避免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我院对行卵巢癌减灭术的患者实施预防术后下肢静脉血栓护理,并获得满意结果。现就有关内容报告如下。
对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施行卵巢癌减灭术的92例患者进行研究。纳入标准:经检查确诊为卵巢上皮性癌;均行初次卵巢癌减灭术;辅助检查、手术及住院记录详细完整。 排除标准:合并慢性心脑血管疾病、其他类型恶性肿瘤患者;有下肢静脉血栓史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各46例。对照组:年龄28-72岁,平均(52.5±6.4)岁;卧床时间1-6周,平均(2.4±1.0)周。观察组:年龄29-73岁,平均(52.2±6.7)岁;卧床时间1-5周,平均(2.2±1.1)周。经统计学检验,2组对比差异不显著(P>0.05)。
1.2.1 药物抗凝
分别于术前12h、术后12h和24h腹壁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100U/kg,术后第2-7d每天给药150U/kg,用药期间注意检测血小板计数。
1.2.2 建立预警机制
建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警机制,对高危对象进行术前查体、术后血小板或D-二聚体检测,或利用多普勒听诊器判断血管的通畅性,以此防患于未然。
1.2.3 密切观察病情
了解患者的手术情况,密切关注异常症状的发生,如出现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应警惕肺栓塞发生的可能;鼓励患者下床活动,术后存在下肢酸胀、疼痛感觉时,应及时告知护士进行处理;察看患者下肢皮肤的温度和颜色,尽早发现不良情况,并采取对症措施进行治疗和护理。
1.2.4 健康宣教
重视高危人群的宣传教育,予以全程地个性化指导,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讲解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及后果,提高个体的警惕性;帮助患者了解下肢静脉血栓的主要症状,一旦出现不适感或不良表现,及时告知医护人员进行处理;低脂富含纤维素饮食,避免高胆固醇饮食,戒烟,多饮水。
1.2.5 功能锻炼
卧床期间随时变换体位,术后指导患者抬高下肢,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进行下肢主动和被动运动,通过举腿运动、下肢各关节屈伸运动、下地活动、腓肠肌功能锻炼等方式促进血液循环。
SPSS 19.0软件包处理相关数据,率(%)表示计数数据,x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
对照组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为15.2%,观察组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为2.2%,二者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情况的对比(n)
卵巢癌是妇科常见的恶性肿瘤疾病,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初次确诊的患者中有70%已发展至疾病晚期,5年生存率仅为30%[2]。目前,卵巢癌的治疗以手术、化疗为主,其中常见手术方法为卵巢癌减灭术。但术后容易发生下肢静脉血栓,国内、西方国家报道的发生率分别为0.13-6.78%和11.0-29.0%[3]。同时,病情严重者还会引发肺栓塞或脑梗死等并发症,亦可对患者的手术效果及生活质量带来巨大影响。因此,采取护理措施进行干预,降低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十分重要。静脉血栓主要是血液高凝、流动滞缓、静脉壁损伤等因素导致深静脉腔中的血液不正常凝结,造成静脉腔阻塞、静脉回流障碍的一种并发症,通过针对性的预防及护理干预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本研究中,观察组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实施预防术后下肢静脉血栓护理具有显著效果。可见,重视个性化健康宣教,建立预警机制,提高患者对下肢静脉血栓的警惕性,对高危患者进行管理,加强监护,通过早期功能锻炼促进血液循环,可以有效避免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此外,应用低分子肝素可预防血块形成,加用麦角胺可以减少血管内皮损伤,可起到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作用。
综上所述,针对卵巢癌减灭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的可能性,实施预防性护理措施进行干预,可以有效降低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促使患者病情良好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