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岳阳
期刊作为传播先进成果、推广科学知识和引领价值观念的重要载体,具有连续性、时效性、渗透性和指导性、专业性、科普性等特征,无论是纸媒发行时期还是数字化出版时代,其推动全民阅读的重要性都不言而喻。 近年来,随着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等应用手段的飞速发展,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等信息技术的孕育兴起,微信、微博、APP等公众平台的延伸覆盖,极大改变了信息传播方式和获取渠道,媒体传播格局发生了深刻调整和革命性变化,媒体生产生态正在加快重构重塑。在媒体深度融合的时代背景和多样化阅读的冲击形势下,传统期刊业也无法“置身事外”,正面临着挑战与转型的双重压力。此外,期刊受众对象的年龄结构、学历层次、职业类型的变化,以及人们对科学文化知识日益增长的需求和认知品味的改变,也对传统期刊建设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当前,在国家媒体融合战略指导下,期刊业应创新理念、更新思路,改进办刊方式,提升办刊质量,塑造过硬品牌,走差异化发展的办刊路子,赢得竞争优势,进一步增强期刊的社会服务能力和国际影响力。
我国是一个期刊生产大国,期刊品种多、门类全,出版的期刊达1万余种,年产出率数百万篇,研究宣传内容涵盖哲学社会科学、科学与技术、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如果单从表面数据来看,我国的期刊规模已经处于世界顶尖期刊大国行列,学术论文大国的头衔当之无愧,但就期刊整体建设水平而言,具有国际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的优秀期刊仍然凤毛麟角,人才评价、奖励评审等政策导向带来的国际、国内期刊的双重认定标准致使期刊长期被低水平论文充斥版面,期刊行业普遍面临着小、散、弱的生存业态和同质化竞争加剧、发展后劲不足的现实困难。传统媒体与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既是大势所趋,也是形势所迫。融合发展关键在融为一体、合而为一,只有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主动融入、深度融合,紧跟互联网传播移动化、互动化、智能化的发展趋势,发挥好纸质媒介的品牌沉淀优势和数字媒介的内容资源优势,借力移动平台、推广平台、学术平台、数据库平台,丰富阅读资源,方便获取渠道,完善服务功能,使媒介形式和内容生产更加契合人们多样化阅读需求,展现全方位多元化信息元素,才能真正融出活力和竞争力,更好地满足人们碎片化学习、移动式阅读的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
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体现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多个方面,而内容生产融合是期刊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目前大部分期刊在运用多媒体进行内容生产方面,仍然沿袭陈旧的思维、停留在固有的模式,简单复制叠加纸媒内容,重形式融合轻内容生产融合,传播理念和技术运用上存在“两张皮”的现象,难以发挥出1+1>2的产出效果。部分期刊虽设有网站但无实质性页面内容或有内容无更新,设计风格单调乏味,缺乏个性特色和吸引力,导致在知识呈现、信息附加、资料补充等方面的创新性和创造性不足,刊网融合的核心价值并未得到充分的彰显。质量是期刊的生命,稿件是期刊的名片。期刊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以内容生产为核心,坚守内容为王的融合理念,充分利用内容生产优势,打破传统生产模式,整合力量资源,根据期刊自身特点科学构建和设计个性化的板块和内容,对内容的外在形态、组织方式、运营思维、生产机制等进行组合创新,生产出具有重要思想价值、科学价值和学术价值的内容,打造多样化、个性化的融合产品,形成强大的品牌效应,更好满足大众化知识获取和更新的需要,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办刊特色是期刊生存发展的根基和持续动力。期刊要办得有声有色、特色鲜明,就要准确把握期刊发展的新常态,不断适应期刊国际化和网络全球化发展的时代潮流,以及不同层次人群日新月异的认知接纳和口味需求变化,兼顾受众学历层次和学识水平,既要面向专业人员,有阳春白雪的深度评论,也要面向社会大众群体,有下里巴人的通俗文章。
新媒体信息传播具有覆盖面广、时效性强、流动性快的特征,用户获取信息更加方便、快捷、高效。信息的即时性也提高了用户的参与度和互动性,增强了传播的影响力和受众面。特别是随着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快速发展和普及应用,技术驱动给传统内容资源带来新的附加值,技术支撑内容生产创新的作用更加凸显。期刊人应顺势而为、乘势而上,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强化互联网思维,保持技术的敏感度,紧跟新媒体技术应用,不断升级传播形式,使传统期刊的内容和新技术、新平台、新渠道紧密结合起来,把传统媒体的品牌价值向新兴媒体领域拓展延伸,促进期刊内容生产从相“加”阶段迈向相“融”阶段,从“你是你,我是我”变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进而变成“你就是我,我就是你”,实现传统期刊与多媒体的融合贯通,进一步增强期刊传播力、提高公信力、扩大影响力。从期刊融合发展的实践来看,期刊一方面要注重完善自身功能,优化编辑加工流程,提高供给能力。通过自主研发或借助完善的远程采编系统、推送平台,采取多种数据格式和数据类型,丰富增值信息服务,提升用户体验度,实现组稿约稿、编校审稿、出版发行等过程网络化和出版形式、浏览方式、表现形式的多样化,满足大众多元化需求;另一方面,要树立“用户至上”的理念,注重与用户的互动交流和信息的逆向流动,提高需求感知能力。通过微信、微博、APP等与终端用户搭建良好的密切互动机制,加强用户和潜在用户的行为分析,实现信息的定点推送和个性化服务。
人才是期刊发展的基石,是融合发展的主体,也是全民阅读的重要推动者。从期刊的发展现状和建设水平来看,具有国际化视野、综合化素质、学术化积淀、融合化技术的专业人才还不够多。从“相加”迈向“相融”,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应通过多种方式,加快一专多能型人才培养和后备人才储备,探索建立以办刊实际贡献价值为导向的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激励机制和晋升制度,完善用人体制,打造结构合理、专业性强的全媒体内容生产、技术研发、经营管理等方面人才方阵,用高素质专业化人才保证内容生产的优质和产品的优秀,推动全民阅读往深处走、往实里落。
数字化技术对传统期刊来讲,既是一种现实挑战,但更多是改革良机、发展契机,只有认清时与势的变化,保持战略定力,树立品牌自信,发挥自身优势、提高供给能力、补齐融合短板、把准需求变化、提升品牌价值,加快推动期刊融合发展的步伐和节奏,才能更好地发挥期刊服务新时代全民阅读的社会功能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