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建笠
(江苏省泰州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三,江苏 泰州 225300)
冠心病也叫CHD对患者健康损害非常大,极易引发死亡,据相关调查数据可知,在80%~90%的冠心病死亡患者中有超过1例患者死亡原因和自身饮食习惯密切相关,因此要想最大限度降低冠心病患者死亡率,减少患病人数,就必须尽可能避开所有危险因素。据相关调查可知,对冠心病患者开展科学合理而又不间断的护理干预能显著改善患者疾病状况,降低死亡率[1]。因此本文以我院2017年4月~2018年3月收治的60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通过对其中300例开展连续性护理干预,以期观察其对患者健康行为依从性的影响,具体情况如下:
本组资料合计600例,均属于我院2017年4月~2018年3月收治的老年冠心病患者。全部患者经检查均得到了确诊,其中男性患者313例,女性患者287例,年龄57~81例,平均(65.3±5.7)岁;病程2个月~14年,平均(7.5±2.4)年。将全部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0例和对照组300例,其中对观察组患者开展连续性护理干预,对对照组患者开展常规护理干预,对护理后两组患者健康行为依从性情况进行观察和对比。两组间在一般资料方面(性别、年龄以及病程等)相比差异不明显(P>0.05),具有可比性。
住院期间对对照组开展常规护理,观察组需要在常规护理的前提下开展连续性护理干预,护理干预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1)护理人员首先应将冠心病疾病知识向患者进行讲解,让患者清楚地知道治疗目的,并让患者提前明确治疗会产生的副作用,在患者用药期间护理人员需要做好血压、体温以及脉搏等指标的监测,并结合每位患者具体情况为其提供切合实际且积极有效的休息、运动以及饮食计划和方案。(2)健康知识宣教护理。护理人员在全面掌握患者具体情况后,应对症下药举办健康教育宣教活动,例如针对全体冠心病患者的疾病知识宣讲大会,或针对个体的健康教育,或书面教育等,以加深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增强健康意识和理念,提高治疗依从性[2]。(3)药物护理干预。因为冠心病患者通常都需要长期服药,因此护理人员需要认真向患者介绍药物服用的正确方法及相关注意事项,让患者明确药物可能产生的副作用及其不良反应。(4)心理干预。入院后患者通常都会感到焦虑不安、暴躁等,因此护理人员应结合患者具体的情绪以及心理状态,经常和患者进行交流,对其进行情绪疏导,给予言语上的安慰和鼓励,缓解其精神心理压力,提高护理舒适度[3]。
出院后需要对观察组患者进行电话随访,就患者运动、用药、饮食以及疾病状况等是否遵医嘱进行评估,按照评估结果合理调整干预措施,并根据评估结果加强健康宣教,并嘱咐患者定期来院复查,以第一时间解决发现的问题。
护理干预后对两组患者焦虑抑郁情况进行观察,对两组患者治疗依从性例数进行对比,其中焦虑抑郁情况用焦虑、抑郁自评量表进行评估,患者是否依从以能否积极配合治疗进行判断。
本次研究选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采用t检验,采用(±s)表示,差异有显著性即为P<0.05。
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焦虑、抑郁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健康行为依从患者有287例,对照组健康行为依从患者只有153例,即观察组患者治疗依从性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护理干预后两组患者健康行为依从性情况对比
据相关文献资料可知,对冠心病患者开展科学合理而又不间断的护理干预及出院后随访能显著改善患者疾病情况。据有关报道可知,对冠心病患者开展护理干预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避免冠心病危险因素,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减少成本,为患者基本生活提供质量保障[4]。诱发冠心病的因素较多,例如饮食不合理、运动不足、高血压、吸烟以及肥胖等。以往的护理干预局限性较大,对患者的护理干预主要在医院内开展,导致患者健康行为依从性容易中断,无法最大限度的对冠心病危险因素进行持续而又有效的控制。而连续性护理干预则结合了院内护理以及出院随访,有利于患者健康行为依从性的持续性[5]。在本组资料中,通过对观察组300例冠心病患者开展连续性护理干预,结果发现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焦虑、抑郁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健康行为依从患者有287例,对照组健康行为依从患者只有153例,即观察组患者治疗依从性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由此可知,对冠心病患者开展连续性护理干预有利于缓解患者不良情绪,提高患者健康行为依从性,改善患者健康和疾病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