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证护理在心肌梗死患者并发心力衰竭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探讨

2018-11-13 05:24曹园园
实用临床护理学杂志(电子版) 2018年45期
关键词:循证心肌梗死病情

曹园园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江苏 南京 210029)

心肌梗死已成为威胁人们生命安全的突发性心血管疾病,同时伴有心力衰竭严重降低患者心脏功能,增加患者身心负担,患者生命也岌岌可危。患者在发病过程中受身体疼痛的困扰,心理和情绪极易产生消极想法,不仅影响治疗效果,也不利于患者各项指标恢复。临床上为改善患者治疗效果,在治疗过程中会予以相关的护理措施介入,帮助患者改善各项生理机能。常规的护理模式虽可改善患者日常护理质量,但缺乏针对性[1]。循证护理模式是根据临床经验的一种科学性、针对性的护理模式,它结合患者个人病情,满足患者的心理需求的新型护理模式,大大提高治疗效果。因此,本文针对循证护理在心肌梗死患者并发心力衰竭护理中的应用价值,选取了从2017年5月至2017年12月患有心肌梗死并发心力衰竭的80例患者,做出以下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从2017年5月至2017年12月患有心肌梗死并发心力衰竭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常规组与观察组,40例/组。常规组患者男22例,女18例年龄均在30~59岁,平均年龄(52.31±6.32)岁;观察组患者男19例,女21例,年龄均在28~61岁,平均年龄(57.42±5.12)岁,两组患者均在发病24小时进行住院治疗,在发病过程中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心力衰竭症状。同时对患者两组患者进行治疗前疾病排查,患者均无其他重大疾病或传染性疾病。两组患者姓名、性别及治疗前基本检查等基线资料比较和分析,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所采取的治疗方案均在患者及家属知情下进行,并经医学伦理会批准操作。

1.2 方法

常规组患者予以常规护理模式,主要护理内容包括患者用药情况、日常基础护理以及对患者各项指标的随时监测。观察组患者则在常规护理基础上予以循证护理模式,具体实施内容如下:

第一,根据患者实际病情成立针对性的护理小组,护理成员由经验丰富的护士长为组长,组员则为具有心肌梗死并发心力衰竭临床疾病经验的护理人员组成。结合患者的个人情况为患者制定适合患者的护理方案,并在护理前对相关护理人员进行上岗前培训,培训内容主要包括护理流程、疾病知识宣传、注意事项和治疗过程中存在的风险。

第二,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协助主治医生做好相应的护理工作,并随时监测患者的呼吸、脉搏、血压和心率等各项生理指标和生命体征,做好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

第三,整个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对患者进行耐心的心理疏导,帮助患者缓解紧张、焦虑的消极情绪,让患者树立正确的疾病认识。用健康、正确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提高治疗效果。与此同时,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态度要平稳、谦和、耐心,倾听患者和家属的想法和诉求,并对提出的治疗疑问要耐心解答,以减轻患者治疗压力。

第四,护理人员应帮助患者制定科学、合理的饮食方案,食物以清淡为主,减少高热量食物的摄取,以低糖低盐食物为主,避免增添患者肠胃负担或引发便秘等其他情况。同时,患者应在护理人员指导下合理安排个人作息时间,保证睡眠时间。

第五,患者在住院治疗期间,应为患者提供舒适、整洁的住院环境,保证室内温度和湿度为治疗的最佳状态。此外,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家属制定患者个人卫生的护理方案,避免患者发生便秘、褥疮等症状。

1.3 观察指标

根据患者在治疗期间的各项指标恢复程度将患者治疗有效率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显效:患者通过抢救后病情缓解,并在治疗后血压、心率等各项指标恢复正常;有效:患者抢救后,部分患者指标处于不稳定状态,但在相关措施实施后,逐渐稳定;无效:抢救无效死亡,总治疗有效率=显效+好转/总例数,与此同时,结合患者住院时间和护理满意度评分对护理工作进行综合性总结和判断。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9.0的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患者在不同护理方法配合下治疗有效率比较分析,常规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85%,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5%,两组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表1 患者采取不同护理模式后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分析(±s)[n(例)]

表1 患者采取不同护理模式后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分析(±s)[n(例)]

组别 例数 显效 有效 无效 治疗总有效率(%)观察组 40 28(70%) 10(25%) 2(5%) 95常规组 40 16(40%) 18(45%) 6(15%) 85 x2 - 11.235 10.148 11.349 10.163 P-P<0.05 P<0.05 P<0.05 P<0.05

2.2 两组患者护理后护理满意度评分和住院时间指标比较,观察组患者均优于常规组患者,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2。

表2 两组不同护理后住院时间和护理满意度评分比较分析(±s)[n(例)]

表2 两组不同护理后住院时间和护理满意度评分比较分析(±s)[n(例)]

组别 例数 住院时间(d) 评分满意度(分)观察组 40 17.42±4.15 95.16±3.21常规组 40 25.45±5.23 8.24±4.36 t-8.236 8.129 P-P<0.05 P<0.05

3 讨 论

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坏死,是一种急性的心血管疾病,在发病时患者多由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2]。心肌梗死患者多发生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基础上,由于某些诱因致使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血中的血小板在破裂的斑块表面聚集,形成血栓,突然阻塞冠状动脉管腔,导致心肌缺血坏死。另外,心肌耗氧量剧烈增加或冠状动脉痉挛也可诱发急性心肌梗死。心肌梗死患者在发病1至2天或1至2周有前驱症状,最常见的是原有的心绞痛加重,发作时间延长,或对硝酸甘油效果变差;或继往无心绞痛者,突然出现长时间心绞痛。随着病情发展,患者会出现后期出现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并发张,增加了患者身心痛苦。患者在治疗后会存在一定的恢复阶段,因此整个治疗过程需要相应的护理措施配合治疗,以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常规的护理模式主要针对患者的日常基本护理、用药护理以及病情的监测,但不能从根本上了解患者心底诉求和想法,造成部分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存在消极、抵触的治疗情绪,同时也造成医患关系紧张,影响了治疗效果。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对护理工作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也在常规的护理工作上不断改革、更新,护理工作质量也随之提升[3]。

循证护理就是一种新型的护理模式,它是指护理人员在计划护理活动过程中,审慎地、明确地、明智地将科研结论与临床经验、患者愿望相结合,获取证据,作为临床护理决策依据的过程,也是循证医学和循证保健必不可少的环节。循证护理在开展过程中的宗旨是以有价值的、可信的科学研究结果为依据,提出问题,寻找实证,用实证对病人实施最佳的护理。针对本文所选的80例患者中循证护理主要从患者心理愿望角度出发,为患者制定适合患者病情,有利于提高患者治疗效果的护理方案[4]。首先,成立专业性、针对性的护理小组,就是以病人为中心,从病人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临床经验制定护理方案,不仅有利于患者的病情恢复,同时稳定了患者病情,避免患者引发其他治疗后的并发症;其次,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会对治疗方案、用药流程存在疑问,护理人员耐心的解答,可增加患者与医护人员间的沟通,树立彼此的治疗信任,消除了治疗中的困扰,有利于治疗方案推进;最后,心理干预是循证护理的核心内容,它需要护理人员通过护理措施和护理态度,对患者的情绪和心理波动进行监测,随时帮助患者调整心理状态。避免患者因长时间的治疗而产生焦虑、烦躁的治疗情绪,同时也改善了医患关系,提高患者对护理满意度,也激发护理人员的工作热情,增加护理人员工作信心。循证护理在心肌梗死并发心力衰竭疾病中的实施,可大力改善患者的各项生理指标和心理状态,有利于患者病情康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5]。

综上所述,实施循证护理的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5%,常规组患者则为85%,同时,予以循证护理后的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和护理满意度评分均优于常规组患者。由此可见,循证护理在心肌梗死患者并发心力衰竭护理中的应用,提高治疗效果和护理满意度,提升了护理人员综合素质,且降低了治疗后其他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循证心肌梗死病情
不戒烟糖友病情更难控制
低GI饮食模式或能显著改善糖尿病病情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临床特征分析
《循证护理》稿约
循证护理在新生儿静脉采血中的应用
血清TSH对乳头状甲状腺微小癌患者病情的影响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护理
中医药防治心肌梗死:思考与展望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
替格瑞洛在老年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