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巍,李香甜,戚文超
(驻马店市第二中医院,河南 驻马店 463000)
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UAP)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冠脉综合征,介于急性心肌梗死和稳定性心绞痛之间,如果不进行积极治疗,病情往往会出现加重趋势,预后较差[1]。研究表明,内皮细胞功能障碍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内皮细胞受损而分泌的内皮素-1(ET-1)及一氧化氮(NO)共同参与了冠心病心绞痛的发生发展过程,此外,在保护内皮细胞免受氧损伤的作用中,超氧化物岐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过氧化脂质(P-LPO)和过氧化氢酶(CAT)等抗氧化酶具有重要的作用[2]。临床上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多采用长效硝酸酯类,但疗效往往不尽人意。本研究观察参蛭通脉汤对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血液抗氧化能力和血管内皮细胞保护作用,观察其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4年7月—2017年7月本医院门诊和病房收治的100例符合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诊断标准的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其中观察组男25例,女25例;年龄45~69(63.13±8.34)岁;合并高血压患者46例、糖尿病患者41例、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35例、高胆固醇血症患者39例。对照组男26例,女24例;年龄45~70(62.97±7.34)岁;合并高血压患者44例、糖尿病患者43例、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33例、高胆固醇血症患者42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和合并症等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心血管分册》[3]。1)依据UAP患者心绞痛发作性质和特点进行综合诊断;2)心电图:心电图动态ST段水平型或下斜型压低≥1 mV或ST段抬高肢体导联≥1 mV,胸导联≥2 mV,或T波倒置[4]。
1.2.2 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内科学》胸痹病气滞血瘀型进行诊断[5]。胸闷,心悸,面色晦暗,脘痞,痰多口黏,舌质红或紫暗,或有瘀斑、舌下或有络脉青紫、苔黄、脉沉涩或结代。
1)符合上述中西医诊断标准。2)年龄45~70岁。3)所有患者无明显肝肾功能不全。4)所有患者均签署治疗知情同意书,全程、规范地在我院治疗,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查通过。
1)不符合诊断和纳入标准者;2)其他原因引起的胸痛;3)合并精神性疾病者。
根据2007年中华医学会制订的心血管指南,所有患者根据病情选择抗血小板、抗凝、降压类和调脂类等药物进行西医常规治疗。
对照组采用消心痛(硝酸异山梨酯,上海复华药业,国药准字H31021370)片,20 mg/次,2次/d。
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参蛭通脉汤加减。组方:人参6 g,桃仁12 g,红花12 g,当归12 g,水蛭12 g,枳壳9 g,赤芍12 g,川芎12 g,柴胡5 g,牛膝10 g,益母草30 g,甘草6 g。每日1剂,口服,每次150 mL,每日2次。
两组患者在治疗8周后进行疗效评价。
1.6.1 血液抗氧化能力检测
采用硫代巴比妥酸显色法测定血浆及红细胞中过氧化脂质(P-LPO);采用连苯三酚自氧化法测定血浆及红细胞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活性;采用酶动力学法测定红细胞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采用酶偶联分光光度法测定全血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2]。
1.6.2 血管内皮功能检测
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一氧化氮(NO)水平;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内皮素-1(ET-1)水平;采用改良八木国夫法检测血清丙二醛(MDA)水平;采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血清von Willebrand因子(vWF)水平[2]。
1.6.3 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测
采用CA-7000全自动血凝仪检测全血高切黏度、低切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
依据中西医结合学会制定的“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评定标准”制定。显效:无心绞痛症状,或心绞痛次数降低幅度>80%,耗费硝酸酯类分量>80%;有效:硝酸酯类及心绞痛次数降低范围均在50%~80%之间;无效:以上标准均未达到。
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治疗前,两组患者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浆P-LPO和红细胞P-LPO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血浆和红细胞SOD、CAT和GSH-Px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且观察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果见表1。
表1 参蛭通脉汤对患者血液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注:与组内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治疗前,两组患者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NO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血清ET-1、MDA和vWF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所有指标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果见表2。
表2 参蛭通脉汤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注:与组内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治疗前,两组患者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均较前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果见表3。
表3 参蛭通脉汤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注:与组内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8.00%(49/50),对照组为80.00%(40/50),观察组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果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动脉粥样硬化可严重损害内皮细胞功能,血管内皮是一个重要的内分泌器官,能够分泌血管活性物质vwF、ET-1、NO。NO具有扩张血管,抑制平滑肌增殖和减少氧自由基生成的作用,ET-1则是一种能够收缩小动脉血管的动静脉缩血管活性肽,正常情况下,人体血液循环中的NO与ET-1处于动态平衡中,两者共同维持人体血管张力,调节血管的内皮功能,维持全身血管正常的舒缩功能,是人体内重要的信息分子和效应分子。当血管内皮受损或内皮细胞功能发生障碍时,内皮细胞渗透性增加,血管收缩和舒张平衡状态被打破,ET-1合成增加,而NO合成降低,诱发血管收缩痉挛,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加重心绞痛症状[6-7]。此外,研究发现,人体血液循环中的vWF表达水平能够直接反映内皮细胞功能的损伤程度[8]。因此,降低ET水平,增加NO水平和改善vWF表达水平是保护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心肌,改善临床症状的重要手段[9]。
氧化应激和内皮细胞功能障碍是冠心病心肌缺血的重要原因,心肌缺血由于血流阻断或代谢产物堆积所致的损伤启动了一系列的反应,包括炎症介质、粒细胞堵塞体内毛细血管和氧自由基大量产生等不良反应,氧自由基在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正常人体内存在清除自由基系统,维持自由基的产生和清除的体内动态平衡,清除自由基的方法分为酶促和非酶促两种,酶促反应是通过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和谷胱甘肽酶系将自由基转化为无毒性的水,非酶促是指维生素C、还原型谷胱甘肽等非酶性抗氧化剂清除自由基,阻止脂质过氧化物的生产;因此,在保护内皮细胞免受氧损伤的过程中,超氧化物岐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过氧化脂质(P-LPO)和过氧化氢酶(CAT)等具有抗氧化功能的酶也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2]。消心痛是硝酸酯类抗心肌缺血的一种药物,临床上广泛应用于心绞痛的治疗。消心痛的主要作用机制通过其体内代谢为NO,通过抑制平滑肌收缩,达到降低心肌耗氧、扩张血管、改善心肌供血的目的。但消心痛在临床应用中往往具有一定的耐药性。
中医学中无冠心病的记载,但历来就有“心悸”“胸痹”“心水”等记载,这与现代医学的冠心病心绞痛临床症状相一致,临床上以气虚血瘀证型较多,治疗当以益气活血,化瘀通脉为基本大法。本研究所用参蛭通脉汤由血府逐瘀汤加减化裁而来。现代药理学研究证明血府逐瘀汤具有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血液流变学、改善微循环、抗缺氧、抗炎等多种药理作用[10]。参蛭通脉汤中人参大补元气,川芎为血中之气药,具有行气活血之效;桃仁、红花、赤芍活血祛瘀,配当归、水蛭活血破血,使瘀血去,而不伤阴血;柴胡、枳壳疏肝行气;牛膝和益母草破瘀通经,活血通脉,甘草缓急,调和诸药。全方有升有降,既行血分瘀滞,又解气分郁结,活血而不耗血,祛瘀又能生新。
本研究观察参蛭通脉汤的血液抗氧化能力和血管内皮细胞保护作用。结果显示,经过参蛭通脉汤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浆P-LPO和红细胞P-LPO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两组患者血浆和红细胞SOD、CAT和GSH-Px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且观察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血清NO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血清ET-1、MDA和vWF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两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均较前明显改善,观察组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单用消心痛。结果表明,参蛭通脉汤具有清除自由基、减轻膜脂质过氧化、提高抗氧化酶活性的作用,能够提高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血液抗氧化能力,降低血浆内皮素水平,升高一氧化氮水平,能够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同时具有改善血液流变学的作用,这可能是参蛭通脉汤改善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症状的作用机制;因此该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