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夷扇贝原产于日本北海道以及俄罗斯远东海域,为全世界扇贝科中最优良的扇贝增养殖种类之一。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扇贝养殖第一大国,北黄海虾夷扇贝增养殖面积已达到70余万公顷,年产量超过20万吨,产值达50亿元,已成为我国虾夷扇贝规模化增养殖生产基地,并成为带动当地渔业经济发展的龙头产业。
虾夷扇贝“明月贝”( 品种登记号:GS-01-010-2017)是以2007年从辽宁大连和山东长岛海域虾夷扇贝养殖群体中收集挑选的1000枚个体为基础群体,以壳色和壳高为目标性状,采用群体选育和家系选育技术,经连续 4代选育而成。技术路线和选育过程如下:
2007年,从基础群中选择个体健康、上壳发白的雌、雄虾夷扇贝各133个,共266个作为繁殖亲贝,进行一对一受精交配,构建家系115个,置于獐子岛海区养成。
2009年,从建立的第一代虾夷扇贝“明月贝”家系中,选取双壳均为纯正白色的虾夷扇贝家系,对双白壳性状进行进一步纯化、固定;以壳高为生长性状指标,上选30%家系,每个家系选1雄、1雌2只扇贝进行家系内自交,构建家系32个,置于獐子岛海区养成。
2011年,测量第二代虾夷扇贝“明月贝”各家系生长性状,依据壳高上选30%家系,家系内上选20%个体,从第二代家系中选出雌、雄各104个,共208个作为亲贝,以1∶1比例,建立家系102个,置于獐子岛海区养成。
2013年,依据壳高大小,以10%的选择压力从虾夷扇贝“明月贝”三代家系中选出182个壳高最大的个体(雌雄比约为1∶1)为繁殖亲本,进行虾夷扇贝“明月贝”第四代选育,选择强度为1.73。
经过3代家系、家系内选育和1代群体选育,培育出的虾夷扇贝 F4代双白壳群体具有双壳纯白的鲜明外部特征和生长速度快的优良生长特性,命名为虾夷扇贝“明月贝”。
虾夷扇贝“明月贝”贝壳双面均为白色。在相同养殖条件下,与未经选育的虾夷扇贝相比,20月龄贝壳高平均提高12.3%。适宜在辽宁、山东沿海养殖。
于2015-2017年,利用2013年培育的 F4代群体进行扩繁,并进行2年生产性养殖。
2015年开展虾夷扇贝“明月贝”大规模繁育及推广养殖,大规模繁育及推广养殖,2015年共获得苗种1.2亿枚,在长海县獐子岛、广鹿岛、大长山岛和山东长岛海域进行浮筏养殖,面积共约600余亩;双白壳个体比例100%。与普通虾夷扇贝比较“明月贝”的产量提高约14%。
2016年开展虾夷扇贝“明月贝”大规模繁育及推广养殖,大规模繁育及推广养殖,2016年共获得苗种2.0亿枚,长海县獐子岛、广鹿岛、大长山岛和山东长岛海域进行浮筏养殖,面积共约1320亩;双白壳个体比例100%。与普通虾夷扇贝比较、“明月贝”的产量提高约16%。
表1 浅海养殖环境条件
养殖设施由浮绠、浮漂、固定橛、橛缆、养殖笼等部分组成。不能使用有毒材料。开展前期准备工作,划分海区并确定位置,留出航道,行向与流向成垂直,行距10~20m,笼间距为0.5~0.7m,一根60m的浮绠可挂80~100笼。养殖笼最上层距水面1m~2m。养殖密度应严格控制,每公顷水面放养7×106粒~10×106粒(航道等空置水面积计算在内);直径32cm的养殖笼每层15~20粒。
在日常管理中要注意污损生物防除和水层调节。及时刷洗清除敌害生物,查清种苗暂养海区藤壶、牡蛎等的产卵和附着时间及其幼虫垂直分布和平面分布,尽量避开藤壶和牡蛎附着高峰期进行分袋倒笼等生产操作。另外,在附着物大量附着季节,应适当下降水层;大风浪来临前,应将整个筏架下沉,以减少损失。随着扇贝的生长,体重增加,应及时增补浮漂,防止筏架下沉,使浮漂保持在水面将沉而未沉状态。
应选择以粗砂为主且略为柔软的砂泥底质为主要场地。水深应不小于15m,以20~35m为宜。水温年度变化一般均在 0~23℃范围,盛夏水温最高也不能超过26℃。海星等敌害生物较少区域。于10月下旬 ~12月初期间进行播苗,投放密度以7~8枚 /m2较为适宜,视增殖区自然条件和苗种规格可稍作调整。
管理方式应严格遵守以下四点:一是禁止渔船进入增殖区域内拖网,破坏底质结构,损伤贝苗;二是禁止往增殖区域内倾倒浮筏上清除的杂物,恶化环境,损害贝苗;三是认真做好增殖区域内敌害生物的清理工作,及时清除海星等敌害;四是定期进行贝苗底播后的跟踪监测,了解其分布、移动、生长和存活情况等。
│推荐苗种场│
◆大连海洋大学
地址和邮编:辽宁省大连市黑石礁街52号,116023
联系人:丁君
联系方式:13322257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