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自信的思考

2018-11-13 22:41杨君
新生代 2018年23期
关键词:全球化国家文化

杨君

中共冷水江市委党校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文化的发展日新月异,中国文化自信也得到了显著提升。然而,由于中国尚处于社会主义主义初级阶段、由于西方国家的经科技实力比较强,总体上没有扭转经济科技“西强我弱”的局面。受此影响,西方文化在国际上处于强势地位能够引导国际话语,设置国际议题,在国际上发声。这些给中国文化自信带来挑战。近年来,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发展势头迅猛,以微信、微博等为代表的新媒体成为人们的新宠儿。新媒体使得文化的呈现方式和样态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给文化自信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此同时,随着中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文化需求也越来越旺盛、越来越多样化,但是,我们今天所能够提供的文化产品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我们每年需要从国外进口很多文化产品,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满足了人们的文化需求,但也给我们的文化自信带来潜在的威胁。长此下去,文化即不能自信。可见,中国文化自信在成长中面临些许烦恼。

一、差距显著的中西文化势差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步加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国家综合实力不断提高,中国文化建设亦取得显著成就,但总体上中西文化仍存在一定势差。这种差距主要表现在西方文化在世界舞台占据主导地位。

(一)西方文化拥有较强的话语权

自近代以来,一切事物似乎只要打上“西方”的印记,那就是先进的、文明的,“东方”则成了落后、愚昧的代名词。 实际上,西方文化的核心正是其所标榜的西方文化中心说,毋庸置疑的是,西方文明的传播确实为当代中国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经验教训。 “我们接受外国的优势,在我们自己的事情上实现跨越式发展。 ” 但值得注意的是,文化的输出本身就是一种不平衡的输出。因为“在当代世界体系中,发展中国家,特别是社会主义国家,由于经济实力的弱势和意识形态领域的狭小,始终处在被支配和受冲击的地位,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的全球战略的覆盖下,文化安全形势异常严峻”。

文化交往貌似以一种和平的、对等的形式进行,但实际上,文化交往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转变为西方各国推销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

(二)西方文化的基础是更强的经济和科技实力

在一定程度上,文化形态是一个独立的系统,但它们与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等密不可分。西方文化的影响力,西方世界发达的生产力,成熟的社会制度,强大的军事实力,充足的人才储备,紧急结合,铺垫了较高的文化势能。总的来说,西方文化在人文关怀,制度文明和民主概念方面产生并加速了深刻和先进的社会变革。今天,在世界各国的国际力量比较中,这种影响仍然体现出来。西方国家在国际形势中的强势地位加强了它们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受此影响,一些民族、国家的人们开始对本民族、国家的社会制度和民族文化产生了动摇,在不同程度上出现了妄自菲薄、崇洋媚外的民族虚无主义情绪。结果,他们对西方文化的兴趣、认识和渴望增加了,从而扩大了西方文化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二、文化舞台上的新宠儿

(一)无处不在的全球化给文化自信带来的挑战

在全球化的政治、经济、文化范畴中,应该说文化的全球化是最无形、影响最深远的一个范筹。全球化对文化的影响体现在文化全球化背景下,各个国家文化的界限被打开,不同文化之间由封闭走向了融合,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文化交流逐渐增多。全球化是以经济为基础,以科技为载体的。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全球化促进了国家、民族、个人逐渐由封闭走向开放。以卫星为代表的通信技术的日益成熟,新闻、广告、电影等各类信息在全球范内可以快速传播,增强了来自世界各地人民的文化交流。与此同时,在全球化浪潮中,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经济体制、政治模式、文化传统相互影响,文化全球化使西方文化的扩张越来越严重,西方发达国家能以更多、更快、更隐蔽的方式输出文化产品,进而影响其他国家的社会生活,加强对其他国家的文化渗透和控制。世界上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原本应是双向的、平等的,但是,少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丰富的信息生产资源和先进的信息传播技术这样的优势条件,把他们的价值观念对外传播和推广,推动其文化在全球中不断取得支配地位。

(二)新媒体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文化自信

我们生活在一个互联网时代,而在信息量繁杂的当下,人们通过多种信息传播的模式来了解这个世界,接触生活中的大事小事,上到国外政治下到小地方的娱乐趣事。新媒体时代,铺天盖地的信息席卷而来,许多的自媒体通过微信、微博等方式宣传个人思想和道德价值观,在舆论的压力下,“键盘侠”腾空出世。人们通过虚拟的网络宣泄情感,让好评如潮和谩骂侮辱形成鲜明对比。公众的声音开始影响文化自信,主流媒体由自媒体舆论引导着。当传递社会价值观的主流媒体在某种程度上受到影响时,文化自信便步履蹒跚。

三、需求渐增的文化获得感

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源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每个时代不同的文化内容反映了丰富多彩的生活现实,满足了不同群体的精神文化需求。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社会交往层面的扩大,绝大多数中国民众已经摆脱了过去单纯追求填饱肚子的生存型需求阶段,而在精神文化需求层面有了更多的追求。

社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人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们有了更多的支配财富,也愿意把更多的钱投入文化产品的消费和服务上,人民越来越关注文化产品的文化蕴涵,同时,也对文化范式提出了很多不同的需求。其中,文化若能满足消费者的审美观和精神追求,以及能够达到消费者的个性心理需要,就会赢得处于特定文化环境中的人们的追逐与青睐。目前,受文化全球化的影响,中国人在特定文化环境中的多元文化需求主要体现在:

(一)文化要有功能指向。即人们在文化获得的过程中,提高对社会的认识,增进民族情感,认同主流意识形态。这通常指社会主义文化在大发展和繁荣的过程中对人民先进社会主义文化的需要。

(二)人们需要多样题材的文化内容。这种文化需求是既可以让人感受到现代社会的气息,又可以感受到西方生活的多彩;既可以让人欣赏到东方的孔孟之道,又可以领略西方的“百科全书式人物”的思想精粹,这一般指人们对传播进入中国的外来文化知识的需要;

(三)人们希望可以借鉴多元的文化资源,例如,不同的舞蹈种类,不同的电影等,这一般是指人们对外来文化艺术的需求和学习。

以上我们探讨了文化自信建设面临的新境遇新问题,也是文化全球化中,我们树立文化自信的影响因素。在文化全球化的进程中,文化的共同性是存在的。因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规律的,所有国家和国家的发展都离不开世界发展的一般规律,因此,各民族和各国在文化发展中都有文化共性。但是,文化的共同性不是文化同质化。每一种文化都是独特的个体,文化是国家智慧的体现,它是一个国家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的社会心理,价值观,伦理,思维方式,审美趣味等方面的积淀;它也是在特定领域和某些历史条件下建立国家的结果。这种文化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具有其他文化无法替代的功能。 基于此,实质上,为其他民族文化选择其他民族不是无条件的,而是有目的的。所以,文化不可能被同质化。但是,我们也看到,在当今文化传播全球化的过程中,文化的交流是不平等的。首先是文化交流者地位的不平等。一些发达国家有发言权,成为了“传教士”,而另一些则成为被动接受者。“传教士”讲述了很多关于“真相”的内容,听众必须主动或被动地,不情愿地或不情愿地接受它。其次是交流者语言的不平等。文化交流和对话往往基于一些发达国家的语言。由于发达国家在文化交流方面的绝对优势,当今世界的文化交流几乎成为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文化产品的单向倾销。来自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的商品遍布世界各个角落,各国各地区的民众有意无意地、自觉不自觉地接受着美国等西方文化,甚至趋之若鹜。这可能导致每个国家独特的文化身份的瓦解以及削弱每个国家文化建设的能力。这种文化倾销现象给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带来了一定的威胁,也是中国文化建设需要思考的问题。

猜你喜欢
全球化国家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新旧全球化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好奇心与全球化是如何推动旅游新主张的
谁远谁近?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把国家“租”出去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避免情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