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杰 广安职业技术学院 638000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一股港台文化的热潮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机遇“借势北上”,与我国大陆传统的主流文化相互碰撞,这其中最为显著的一个代表人物便是金庸,金庸的小说以其商业文化的特性对传统的主流文化形成了一定的冲击,同时在传统的文学观念的围剿下,上演了一出漂亮的突围战,为现代文化环境的形成提供了新的思维和观念,对于新的文化现象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文学基础。同时,我国内地对于文化产业的管理放松,同样为内地长期禁止的传统通俗文学的崛起带来了政策上的优势,这也是金庸小说能够成为新武侠小说代表的重要原因之一。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渐完善和发展,对于报业等行业的市场化成为了必然趋势,而报业也成为了最早市场化的产业之一。按照资本论的普遍理论所述,市场化的过程中必然会促使相关产业的商业化竞争,因此报业竞争的普遍商业化也成为了市场化后的一种大趋势。为此,报社等相关部门为了提升自身的报纸销量和质量,其写作的商业化成为了重要的关键环节。从最初的传统报道式新闻写作,到与商业理念相结合的商业化写作,这是报业竞争转变的显著表现。而金庸小说所诞生的上世纪的香港地区与内地的文化背景完全不同,南方过于早熟的商业和商品化经济对于传统思想中的重农抑商思想形成了一定的抵抗作用,商品的意识和实用主义的盛行为金庸小说的诞生与推广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从另一方面来讲,香港由于受到英国资本主义影响的深入,人们对于商业和利益的追逐早已成为了正常的社会现象,其中无论是资本家还是普通的商人都注重于商业和个人成就上的某些目标,这其中作家自然也不例外。香港的文学写作早已感染到了资本主义的商业气息,同时文学作品携带着显著的商业化特点:娱乐性。报纸作为当时文人参与到香港社会生活的重要途径之一,同时也是不同文人相互竞争的重要平台,无论是文人作家还是报社的编辑都想方设法地采用不同的竞争手段希望能够吸引到读者眼球。而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金庸以一本《书剑恩仇录》进入到了报社竞争的资本市场之中,而明报也正是因为金庸的小说存在才得以存活下来。明报造就了金庸,金庸也造就了明报,这正是金庸小说的第一种文化现象:报纸行业的商业化竞争。
武侠小说,一个以吸引读者兴趣为主的文学形式,其中蕴含的快义恩仇和高度的个人英雄主义,甚至一些低劣的武侠小说还存在崇尚杀戮、强调暴力、以及封建奴性意识等一系列元素,曾经被鲁迅和茅盾等人严重批评过,因此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武侠小说都难登大雅之堂,并且被主流文化和主流媒体所摒弃。而到了上世纪的六十年代,这种现象就更为突出,主流文化圈将这种以金庸和梁羽生为代表的武侠小说称之为“毒草”,在内地更是将除去严肃文学以外的文学采取了严格的禁绝政策,取消了武侠小说的合法性,沦落到几乎在一定程度上与“黄色小说”等同的地步。
由于金庸在国内动荡时期的政治态度和政治眼光逐渐引起我国政府的注意,同时金庸凭借武侠小说已经逐渐风靡海外华人世界,而作为《明报》的创始人,他对于大陆的政策具有一定的号召力和影响力,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内决定通过金庸向外界传达大陆对港澳台的政策及观念。此后,金庸小说在大陆的销量激增,并最终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得到了大陆官方出版机构的许可。从被主流媒体否定,到最终得到认可,这是一场政治博弈的经典化过程。
如果说金庸的小说仅仅局限于小说的形式,那么它对于大陆文化环境的影响可能并不会达到如此深刻的地步,而大众文化的产业化改变,正是其形成巨大影响力的重要举措和因素,也正是因为这样,大众文化的产业化改编成为了金庸武侠小说表达出的第三种文化现象。
市场经济的崛起为我国造就了一大批具有极大消费能力的中产阶级,而随着中产阶级的数量增加,人们对于新兴文化的消费也进一步扩张,一个以大众文化为中心的文化市场快速生成,大众文化的产业化改编成为了满足人们消费需求的重要举措。金庸的武侠小说正是在这一时期得到了新的质的飞跃,大众文化产业将通俗小说的商业性激发到了最大的程度,使得通俗文学的自身内涵也得到了极大的丰富。1958年的《射雕英雄传》是当时改编的第一部武侠小说,而在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金庸的武侠小说都成为了香港最为卖座的影视题材。而在世纪之交,金庸的武侠小说全面北上进入到了内地的影视圈,标志着金庸武侠小说的大众文化产业化达到了高峰期。
结语:
无论是报业竞争的商业化,还是政治博弈的经典化,亦或是大众文化的产业化都能够深刻的体现出金庸武侠小说的商业性质,这种本身诞生便是为了刺激销量的通俗大众文学,是新时代人们满足阅读需求和商业化需求的新兴文化产物,对于其带来的文化现象自然也对传统的文化市场带来了新的改变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