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新超 河北保定易县供销合作社
著名学者张五常认为:中国地方政府竞争实质上就是以县为单位的全国两三千家"政府企业"在市场经济下,围绕着各种资源进行的自我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竞争.而且,一系列财政及税收方面的改革,无不例外的都激励地方追求当地利益最大化.一方面,利用各项举措主动参与到本县域经济增长及社会进步,积极采取各类手段招商引资、整合区域内资源,优化资源配置等;另一方面,政府对市场进行必要的行政干预,如裁决企业准入、立法手段规范市场秩序;这就使得县级地方政府同时扮演"裁判员"和"运动员"双重角色.于是,以类似于市场机制的方式运作政府,使得县级地方政府的利益和当地的经济发展直接挂钩,把追求经济绩效置于首位,即 "GDP主义".这种政绩合法性在经济腾飞的初级阶段发挥着巨大优势,但随着变革稳步进行,问题逐渐凸显,非长久之计.
由此,市场调节失灵、政府过多干预、政绩考核机制扭曲等多方面因素造就了竞争失范,导致诸如:1、影响宏观经济健康发展,加剧区域不平等.2、形成重复建设和地方保护主义,造成资源浪费、市场割裂.3、引发政策大战,造成资金结构分配不均和土地财政.4、社会公共支出明显滞后,公共产品与服务供给不足.5、欠缺制约机制,滋生权钱交易的腐败土壤.6、忽视长远利益,加剧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
在中国,经济社会问题的解决最终还是要回归政治途径解决,需要政府全方位加以引导.县级地方政府竞争失范问题的解决需要各级政府共同努力,社会各界配合.中央政府必须在事权明确方面做出调整,立法机关加强立法,在行政指导与监督多方面进行宏观把握,县级政府在具体事务层面依法执行,依规章办事
县级地方政府之间,应当强化合作共赢理念的树立.首先,在中央政府及上级政府的协调指导下,本着克服竞争失范的弊端的初衷,有效且合理地提升本县竞争力,规避消极效应,实现县际竞合,必须对传统的竞争与合作意识有所扬弃.其次,突破行政区域壁垒,实现跨域联动,构建县际沟通协调机制,互利互惠.
如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并完善,社会各界需要更加自由、公平、宽松的市场环境,于是压缩政府职能权限、承担公共服务的要求日益强烈.一方面,在市场发挥配置资源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上,县级政府对市场进行适度的行政干预.另一方面,加强与社会组织的沟通与合作,发挥社会组织积极作用.另外,各县级地方政府要顾及长远利益,必须舍弃短视行为.
政绩考核机制的漏洞及相对滞后,是诱发县级地方政府横向竞争失范问题的最主要原因之一.促进有序竞争秩序的建立,必须摒弃先前过度追求GDP增长的政绩锦标赛,把公共产品及服务提供水平、生态环境保护、人才培养等纳入县级地方政府官员考核的指标体系中,极力构建并完善科学、合理、有效的政绩考核体系.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当前提升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能力的关键环节,也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坚实后盾,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具体步骤.针对县级地方政府横向竞争失范问题,必须从上层建筑层面加强相关立法,制定《地方政府竞争法》、《反地方保护主义法》等,以法律的强制规范性,从根本上约束诸如:地方保护主义、寻租等竞争失范行为.
消除寻租必须标本兼治,对现有制度进行必要创新,力争使寻租活动公开、透明地开展竞争,根本上破除设租的条件.孟德斯鸠曾言,民主是腐败的天敌,监督是清除腐败的利器.权力制约权力是最有效的途径,即权力制衡机制.此种模式下,能够有效地制衡各个权力主体,避免权力滥用,进而减少权力寻租行为产生的可能.
竞争是人类社会的常态,更是人类进步的手段.竞争的积极效应是巨大的,任何国家或地区都无从避免我国两三千多家县级地方政府类同企业一样的竞争,毫无疑问地对我国经济及社会的长足发展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但县级地方政府横向竞争失范所诱发的问题也是难以忽视的.创新县级地方政府竞争模式成为问题解决的关键所在,政府必须引导县级地方政府转变职能,强化服务意识,破除绩效锦标赛,丰富政绩合法性的内容与内涵.多方共同努力,构建县级政府横向竞争的有序格局,助力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提高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