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凌航
(武汉城市职业学院,湖北武汉 430070)
目前,第三次工业革命浪潮方兴未艾,我国正处于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的关键时期。高职业教育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劳动者素质与生产力的提高,新的产业链的形成都离不开职业教育,而高职教育的核心就是专业,高职专业在工业革命的背景下的质量建设必须保障建设过程中嵌入产业链,与产业链协同创新发展良性互动,才能做大做强。
人类历史自从进入工业化时代,每一次革命都爆发了巨大能量,改变了社会结构,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社会层面都发生了彻底的变化。前两次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创造了“蒸汽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将人类带入“电气时代”。通过分析发现,工业革命总是与科技革命相伴而生,产业结构的剧烈变革是每次工业革命的本质外化,但其核心和催化剂是技术。技术反映在岗位和生产线上就体现出需要有一定技术技能的劳动力比例不断扩大。进入工业化时代,具备一定熟练的技术是劳动者必备的。
如今种种迹象表明,第三次工业革命正在产生聚变。新材料复合化、纳米化,3D打印和可再生能源,数字化制造、人工智能化是这次工业革命技术发展的显著特点。得益于关键技术的突破,无法满足客户多元化需求的传统的低成本、标准化、规范化大规模生产方式瓶颈也已出现相应的重大转变,逐渐形成满足个性化需求大规模订制、可重构制的新型制造系统。生产也逐步由工厂生产化转向社会化生产。前两次工业革命特别是第二次工业革命都是基于工厂范围的集中型生产方式。本次工业革命中,生产方式呈现出社会化生产的重要特征,信息流地位突显,除必要的实物生产资料和产品外,生产组织中的各环节可被无限细分,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和市场中,企业间以网络方式跨越边界与环境的的紧密联系,已成为最经常、最普遍的现象,制造、销售可以借助网络获取协作服务,创新者转变为制造者的成本迅速降低。与此同时,数字化发展也带来了产业集群虚拟化。基于特定地理范围的产业集群是重要的产业组织模式,极大影响着产业的空间布局及竞争优势。而今后借助于发达的信息、通信手段以及网络平台,产业集群的集聚范围、内容和形式会快速变化,传统的地理集群的空间局限正被逐渐突破,并形成网络意义上的集聚,即产业集群发展的虚拟化。利用网络经济所创造的先进信息技术支撑系统,各类产品服务在虚拟环境下得以实现。相比传统意义上的产业集群,虚拟产业集群中的企业对市场和技术变化的反应更为敏感,可以在较短时间内以较低成本整合各种资源,具有很强的开放性与灵活度。这一新的资源配置方式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产业内部组织形式,众多中小企业和个体私营户会借由虚拟产业集群突破资源困境,能够以低制造成本快速推出新产品而获得成长。
当前的高职教育模式是为适应前两次工业革命集中化、规模化企业模式的需要而逐步设置的,高职教育培养体制僵化、培养模式单一、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不高,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重在口号,流于形式。课程设置脱离了当前的经济和环境。
我国要实现工业化发展战略,积极应对并适应本次工业革命,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是重要要素,但人力资源是根本,必须依赖于受到良好的职业教育并掌握新技术的具有高素质的劳动者。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冲击力与影响力巨大,针对第三次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巨大影响,教育必须加快适应步伐。旧的教育观念、人才培养模式都将被淘汰。培养的人才必须是高素质的劳动者、高素质的高科技人才。
高职教育作为产业人才的基地,所受到的挑战更加强烈,需要从观念、培养体制、教师角色等方面彻底变革,要站在世界的高度创新教育理念,丰富教育教学资源,要与产业链互动发挥主渠道的作用。双方通过生产、教学、科研紧密结合,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教育模式。培养的人才必须具备更新知识的能力,体制上要构建一个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
产业链发展的内在逻辑和特点推动职业教育的专业与产业链进行对接与融合。产业链是一个经济学概念,设计、生产、销售、配送及辅助活动等要素的协作关系和时空布局形成上下关联的动态生产活动,构成了一条能够创造价值的生产链,即产业链。产业链与高职专业之间存在着天然的关系。但在整个社会体系中,产业链占据主导地位,专业必须适应产业链开发和发展的需要,产业链的形成会影响改进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相反专业的发展会调节和促进产业的发展、优化升级。因此,高职教育专业要加快改革,积极嵌入产业链与其对接和融合空间广阔。
首先,站在产业链的立场设置高职专业,培育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开展教学。理念的转变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前提。本次工业革命导致了原有的经济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知识体系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因此,要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学习能力,迁移能力的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必须要树立交互性、动态性、体验性教学理念,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帮助者,与学生学习合作,引领学生学习,促进学生学习。重视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关系,此种关系不仅知识和技能得以传授,职业道德和精神也得到了传承,学生的主体地位到了体现。重视高职教学活动动态的、师生主动参与的过程。以“问题”为中心,围绕问题的解决进行教学设计,强调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交流,使学生的跨专业知识与思维得到切实加强与锻炼,从而有助于实现培养学生跨专业能力的教学目标。重视体验性教学,通过创设情境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其次,按照产业链要素的关联关系进行课程开发和建设。产业链的构成具有科学的逻辑关系,是基于技术和社会需求的,高职专业的定位和设置必须从产业链的立场研究专业,专业的设置和调整体现产业链的特征和变化,使高职专业与产业链高度融合,按照二者融合的节点设置专业并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而且,专业建设的改造要切忌盲目和随意,要对专业建设环境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开展行业人才需求调研,深入分析职业岗位和对应的工作过程,以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和职业能力,并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理念和方法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第三,构建起“政府引领、学校自主、社会参与”的新型高职教育模式。尤其在我国人口老龄化与人工智能的叠加的时期更需要高素质的技能人才,这也对高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当前高职教育培养的学生,企业往往认为不好用,政府花了钱来办的职业教育,企业却不领情。问题出在供给侧一端的高职教育。可充分利用和发挥政府、学校、企业、行业的职业教育利益相关方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政府进一步简政放权,加快改革考试招生体制,赋予高校相应的自主招生权和办学自由权,改变现在一年一考的模式,组织各行各业研究制定人才需求规划、招生计划、技能要求,评估使用效果,形成供需双方的管理体制,促进职业教育供需匹配、供求平衡,形成“管、办、评”分离的新型教育治理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