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体验及意识外显:漫谈对钢琴演奏者的艺术影响因素

2018-11-13 14:30陆惊呐
海外文摘·艺术 2018年13期
关键词:演奏者钢琴演奏艺术家

陆惊呐

(四川音乐学院钢琴系,四川成都 610021)

现实中,钢琴演奏者的心理体验及意识外显不只是受制于某种因素的单一影响,更是受到内在与外在、主观与客观等层面的共同影响。“艺术家在艺术创作工作过程中的行为和意识,都是创作者自身精神世界的外显……艺术家这一创作主体,将自身的精神世界融入对艺术的思考中所产生的领悟,这也正是艺术家精神世界的灵魂和魅力所在。”这样的心理体验及意识外显与艺术创作者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其中最为明显的影响主要围绕着三个方面:客观世界因素、主观审美意识、艺术感知能力。它们在钢琴演奏中由此相互作用着、融入着,与中国传统艺术中所言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存在着莫大联系。

1 外物造化:客观世界因素

艺术的诞生和发展基本都会受到诸多客观因素的影响。“第一,审美主体都是社会的、历史的存在;第二,任何审美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进行的”。在柏拉图的哲学观点里,较为真实的理性世界和感性世界是第一性、第二性的,艺术世界是第三性“摹本”的式存在,即凸显了艺术是对客观世界的现实模仿和抽象再现。艺术思潮、艺术流派、艺术风格的形成与客观世界之间密不可分,而对于具体的艺术创作者而言,一方面他们受到社会生活方式的制约,另一方面其艺术创作也和他们本人的生活实践、经历有着重要的联系。

钢琴演奏者的心理体验及意识外显受到客观世界诸多因素的影响。面对着同样的意象、情感甚至具体到某一曲目,不同的演奏者总会呈现出不同的演奏表现方式,其艺术传达效果也存在着很多差别。同样的曲目,会因为演奏者的训练水平、教育背景、文化环境、自身条件、演奏场合等源于客观世界的因素影响,不仅演奏出来的作品有着演奏者自身的独特艺术风格,同时对听众所产生的共鸣程度也不尽相同。譬如钢琴版的《梁祝》,曾有中外多位演奏者公开呈现过,但基于大众反馈和整体艺术表现效果来看,近乎相同的演奏水平下,中国演奏家对于这首曲目的诠释程度、情感表达均相对更好,这主要源于他们所生存的客观文化环境的积极影响,立足于本土文化长期渲染的经历,最终使得这些中国演奏者对于《梁祝》理解程度要甚之他者文化语境下的演奏者。再如贺绿汀的《牧童短笛》,这首曲目“是贺绿汀先生借用这种西方乐器来完成本土文化自我表达的一种融合探索,他使用中国田园式的传统诗意内涵,借用钢琴丰富却又充满活力的旋律变化来呈现出作品里的独特韵味,让听众可以从中感知到作者对于基于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对和谐、自然等关系的表达”,演奏者若对作品时代背景、构设的画面感等方面缺少客观世界的认知连接,缺少本土文化的客观再现意识,是很难诠释好这首作品所蕴含的艺术情致的。

黑格尔曾在《美学》中提到,“艺术家的这种构造形象的能力不仅是一种认识性的想象力、幻想力和感觉力,而且还是一种实践性的感觉力,即实际完成作品的能力。这两方面在真正的艺术家身上是结合在一起的。”客观世界的体验对于钢琴演奏者心理影响颇深,并直接作用于他们在演奏中的意识外显,由此对其艺术创作及呈现发挥更为直接的作用。

2 主体心源:主观审美意识

客观世界的影响固然重要,但放眼于艺术创作及呈现的实例来看,最终其艺术逻辑依然旨归于艺术精神和艺术家心理的实质之上,即通过主观审美意识的外显来予以表现。一方面,艺术家的主观心理能够对诸多客观因素进行选择取舍并斟酌收为己用;另一方面,这种主观心理及审美意识还具体体现在创作呈现时所选择使用的表现技法、传达方式、呈现理念等层面,体现出富有独特个性的艺术特征。

钢琴演奏者所具备的主观审美意识基于其心理体验而生,并通过演奏呈现来将其外显出来。比如具有相似灵感来源的贝多芬《升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即《月光奏鸣曲》、《Mondscheinsonate》)、德彪西《月光曲》(即《贝加摩组曲》中第三段),这两首音乐同样是通过旋律与节奏的起伏变更来呈现出富有画面感的意象情境。但相较而言,前者因为主要受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艺术思潮交叠的影响,从中体现出更强的力度范式和意志感,依然呈现出兼有古典及浪漫意味的艺术意蕴,这也与贝多芬自身处于变革和矛盾、富有激情且向往自由的审美精神有着密切联系;后者则通过叙事和描绘的创作意识来呈现出更富有画面感、恍惚松散而朦胧飘逸的艺术效果,较少使用条理严谨的音乐语言,明显带有德彪西式的印象主义音乐意味。在实际的演奏之中,两个主题相近的乐曲演奏出来即便听众很难理解具体形式,也能够较为容易地去厘清贝多芬与德彪西的个人主观审美意识之区别。再如莫扎特的《土耳其进行曲》这首作品,在安德拉斯·席夫的艺术表现中,整首乐曲呈现出较强的古典怀旧式的艺术气质,细腻、含蓄、纯净、微妙,这与席夫本身的古典音乐思维、对于艺术的把控特征、个人审美意识的呈现形态等方面有着密切联系;而在郎朗、王羽佳等人演奏版本里,乐曲则以力度与节奏的变化、技巧的充分展示为主,这与他们侧重于年轻化、表演化、反同质化的艺术思维又是密不可分的。

许多优秀的钢琴演奏者在解读及呈现作品的时候常常会在此之中融入自己的深刻理解,并非一味追求单纯的机械模仿、复刻再现,也在作品中渗入了自己对生活的深切体验、对艺术的审美情感,以及在此之中表现出自己的独特演奏风格及美学形态追求。从中可以窥见,钢琴演奏者可以通过演奏行为来传达个人的心理体验、将其审美意识充分外显,最终才能与听众之间产生充分的情感沟通,以期更好地完成其艺术传达行为。

3 情致共鸣:艺术感知程度

“艺术传达更需要艺术家调动自己的联想、想象、情感等多种心理功能,融入创作主题的生命和心灵,寻找到独特的艺术传达方式,才能创作出可放置于世界艺术宝库的作品来……艺术传达固然离不开精湛熟练的技巧和手法,但它更离不开艺术家的主题情感和全部心灵。”艺术感知对于钢琴演奏者的心理体验及意识外显而言至关重要,这不仅关乎于他们是否能够寻找到对作品充分、多维度的了解方式,也关乎于他们于听众之间是否能够产生更强的艺术感染力以及情感的共鸣。换言之,这“就是在艺术表现中主体能与客体之间形成较好的交流与互动,并在最终的审美表达中达到主体和客体、情感和与意象的交融合一。”

钢琴演奏中的情感交互现象对于其艺术传达行为而言非常重要,这取决于演奏者在其心理体验及意识外显的两个维度上是否都能充分调动自己对作品、情感的感知能力,并由此选择更为恰当的演奏技法及艺术传达方式。一方面,演奏者需要对乐谱有较为深入的了解、拥有较高的演奏理解,以期避免因为技术层面限制了他们更高层次的艺术表达;此外,演奏者需要对作曲家及作品的历史背景、文化背景、艺术特征等要有所了解,同时也需要从其他演奏版本中获取相应的灵感扬弃,最终形成自己的演奏表达;演奏者还应在作品的演奏中融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社会经历、审美意识、心理感悟,使作品不只是成为对前人思想的表达媒介,更应使之成为演奏者自己的艺术创作载体;要注意的是,演奏者需要权衡好其心理体验、意识外显与艺术传达之间的关系,使演奏者“……在对客观世界审美感知与体验的基础上,融会主观的思想、感情、愿望、理想,在艺术家头脑中经过艺术创造形成的意象”,并让作品真正成为既具有艺术水平又兼有个人艺术风格的上乘之作,这样才能让观众与演奏者在作品的呈现中产生情致上的共鸣,最终实现钢琴演奏这一艺术传达行为的多维度综合价值。

钢琴演奏者的艺术感知程度是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也是界定其艺术演奏水平的重要参考规则之一。一个优秀的演奏者可以充分调动自身的心理体验及审美意识,通过对不同作品的具体诠释来将其艺术思维予以完美外显,但仍需注意的是,在这之中不能过度强调艺术感知的作用,忽略客观因素的积淀与主观因素的甄别,毕竟若想成为真正的钢琴演奏家,还需要自身拥有多方面的共同进步,最终才能达到作品的主客观统一、演奏技法与艺术思维的统一,以期实现更多的艺术价值。

猜你喜欢
演奏者钢琴演奏艺术家
钢琴演奏中的表现力分析
视唱练耳在钢琴演奏中的实践应用探讨
钢琴演奏中心理控制的作用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二胡演奏者的合奏技能探究
浅析心理活动对钢琴演奏的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