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锟
内容提要:作为俄罗斯白银时代最后一位重要的哲学家,洛谢夫创作历程艰辛,命运多舛,其思想探索和理论著述经历了20世纪20年代的第一个高峰期、被捕流放期、蛰伏工作期、第二个高峰期和学术界接受的渐热期,他的思想体系体现出宏大的人文精神,具有跨学科学术视野,在哲学、美学、符号学等不同领域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建树,其以现象学辩证法为基础的哲学方法融合了西方从古希腊至现代哲学以及俄罗斯本土文化精神的精髓。1988年洛谢夫去世后,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外学术界对洛谢夫的研究如火如荼,对其美学理论的思想意义和价值的开掘也不断深入。大量研究成果越来越证明和展现了洛谢夫重要的人文价值和卓越的学术贡献。
众所周知,20世纪俄罗斯涌现了许多具有世界影响的学术思想大家,阿·费·洛谢夫(Алексей Федорович Лосев,1893—1988)是其中重要的一位。作为俄罗斯文化的白银时代最后一位哲学思想家、理论家和文化学者,洛谢夫的创作道路历时七十余年,在俄国人文科学史上堪称一个传奇和神话。他的学术视域异常广阔,具有跨学科特点,并体现了俄罗斯精神中固有的追求“完整知识”和“综合精神”的倾向,尤其是他的诸多理论不但体系严谨,而且相互贯通,一脉相承,他以睿智的目光审视并发展了从古希腊开始到当代西方人文科学领域的科学方法和思想精髓。在哲学、文化学、美学、神话学、语文学、符号学和数学等诸多领域都是成就卓著的一代宗师。洛谢夫对俄罗斯精神文化和哲学美学的贡献得到了俄罗斯和西方思想界和学术界的认可和关注,他的理论探索与巴赫金、雅各布森等同时期的重要思想家和理论家交辉争奇,各领风骚,被誉为“俄罗斯精神文化的传承者”、“百科全书式的最大的学者之一”,在20世纪复杂多艰的历程中,这样一位思想巨擘其理论探索能够得以继续,其思想遗产能够得以保存是非常令人称奇的。
从20世纪20年代起,洛谢夫坚持不懈地进行哲学和美学探索。一般认为洛谢夫的生平分为四个阶段,而其创作可分为三个时期,期间有两个高峰,分别在1927~1930年和1953~1988年。第一个创作高峰,被洛谢夫研究史家霍鲁日称为“前八部书”时期,继第一篇论文《柏拉图的艾洛斯》(1916)之后,洛谢夫相继出版了《古代的宇宙和现代的科学》(1927)、《名谓哲学》(1927)、《作为逻辑对象的音乐》(1926)、《普罗提诺关于数的辩证法》、《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主义的批判》(1928)、《艺术形式辩证法》(1927)、《神话辩证法》(1930)、《古希腊象征主义和神话概论》(1930)。而在1930年因《神话辩证法》获罪被捕并流放后一直到斯大林去世这段时间属于“地下时期”,在这二十余年的时间里,洛谢夫不被允许进行哲学方面的研究活动,他的哲学著述不得发表。为了对抗这种孤寂,也是为了对人和社会的存在以及哲学问题作更深入具体的思考,洛谢夫开始转向翻译和文学创作。当然,洛谢夫的文学创作重点还是放在对人类存在本质的形而上学思考上。
洛谢夫一生经历了被捕、流放、几近失明、各种战乱,由于苏联时期不允许自由的哲学思想存在,洛谢夫不得不转向美学史的研究。20年代初洛谢夫就开始在莫斯科音乐学院讲授美学学术史,他的学术积累和哲学思考渐渐深厚和成熟,到了60年代,洛谢夫在美学史领域的著述开始陆续完成,迎来了第二个高峰,即学界所称的“后八部书”时期,这种提法是基于他在美学研究方面的学术丰碑——八卷十部(第七、八卷分为上下两卷)巨著《古希腊罗马美学史》而言的,这是一套从历史—哲学和文化学角度深入研究古希腊精神文化传统的大型学术研究著作。洛谢夫不但将古希腊罗马哲学视为一种审美现象,而且把它作为可从文化、社会、历史诸方面进行哲学研究和综合阐释的对象,最主要的是,其中贯穿着他关于普遍人类精神本质的思考。
实际上,这一时期洛谢夫还有其他重要著述问世,如《历史发展中的古希腊罗马神话》(1957)、《古希腊罗马音乐美学》(1960—1961)、《美学范畴史》(1965)、《符号问题和音乐艺术》(1976)、《文艺复兴美学》(1978)、《希腊化罗马时期的美学》(1979)。期间他也撰写了许多文章,包括为哲学百科词典(1960—1970)撰写的相关词条。此外洛谢夫翻译了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塞克斯都·恩皮里柯、普罗克洛以及尼古拉·库赞斯基的著作。他对柏拉图著作文本的注释被认为是无法超越的。20年代初,洛谢夫开始翻译公元4至5世纪的古希腊神学家伪狄奥尼修斯的神学论文集,就此问题写成《从赞名派观点看伪狄奥尼修斯神学合集》和《伪狄奥尼修斯神学合集的历史意义》两篇文章,但当时并未发表,直到2009左右这些著述和译文才得以出版。
在洛谢夫广阔的人文思想领域中,他的美学探索具有重要意义和独特价值,在俄国和世界美学思想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他“是一个具有广泛的精神和知识视域的思想家。他能够把欧洲传统美学各个主要历史阶段,包括古希腊、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及现当代的本质直觉和思想发现,通过自己独特的现象学辩证法,与20世纪美学意识探索加以融合,从而展现人类文化和生活中审美经验的现实性和不可超越的意义,并且为之找到了具体的解决途径和分析方法”。在洛谢夫坎坷多舛的一生中,美学探索成为支撑他精神生命的一个重要基石。
一
在学术活动的早期,也就是思想形成的第一个阶段——“前八部书”时期,洛谢夫已经在西方的俄侨群体中引起广泛关注并形成一定的影响。洛谢夫每部著作的出版几乎都有专门的书评发表,如示Э.谢杰曼、П.弗洛连斯基等持续关注到《名谓哲学》、《艺术形式辩证法》、《古希腊宇宙和现代科学》等著作;1924年莫斯科的《出版与革命》杂志上刊登了洛谢夫在俄罗斯艺术科学研究院音乐协会做报告的内容;1928年С.弗兰克在刊载于巴黎的《道路》杂志上的《新俄罗斯哲学体系》一文中指出,尽管是在官方马列主义的挤压下,洛谢夫的著作证明,在苏联还是有鲜活的哲学创作存在的。用弗兰克的话说,洛谢夫“无疑已跻身俄罗斯最主要哲学家之列”,并且证实了,“在俄罗斯存在着真正的哲学创作精神和追求绝对的纯粹思想和激情,而这激情本身反过来又是炽热精神生活的证明”。同时,期间侨居巴黎的著名哲学家奇热夫斯基认为,洛谢夫的这些著作标志着一个完整哲学体系的建立,不仅对俄罗斯哲学具有重大意义,而且“为当时的哲学氛围带来一缕清新明朗之气,带动了真正严肃哲学思考的热潮,因此,必须承认它们是这阵哲学激情的显著症候,是在俄罗斯表面生活之下的哲学创作进程的重要标志”。
从早期国外及侨民思想界对其著作的介绍和高度评价(1924年至1930年间)、苏联国内对洛谢夫思想的批判(主要集中在1930年至1932年之间)直到后来对洛谢夫著作及思想理论的研究,世界各国发表的关于洛谢夫的学术研究成果涉及与这位哲学思想家及其理论的方方面面。1928年在巴黎、布拉格等地的学术期刊上陆续发表了谢杰曼、奇热夫斯基关于洛谢夫出版的几部著作如《名谓哲学》、《艺术形式辩证法》和《古希腊和现代科学》等的书评和研究专论;但是在苏联国内,1930年后公开发表的涉及洛谢夫的文章多是批判性的,如加尔别尔(Х.Гарбер)在《共产主义科学院学报》上发表的文章《反对洛谢夫好斗的神秘主义》、格利高里耶夫(М.Григориев)关于洛谢夫的著作《艺术形式辩证法》的评论文章《反动的“辩证法”:洛谢夫的美学体系》、萨拉杰夫1930年5月发表在《真理报》上的文章《与神甫唯心主义反动派作斗争》针对洛谢夫的七部著作进行批判,当时一些哲学战线的斗争性文章中也会提到洛谢夫;自1934年后洛谢夫的哲学探索处于沉寂状态,除了津科夫斯基和洛斯基的《俄国哲学史》和苏联国内外有关哲学和美学的百科词典对洛谢夫有所提及,苏联评论界似乎遗忘了这位“唯心”主义思想家的存在。
1930年因《神话辩证法》获罪被捕之时,洛谢夫已被选为德国柏林康德学会的会员,而知名度很高的英语学术刊物《哲学研究杂志》(Journal of Philosophical Studies)也一直在关注洛谢夫的著作,并于1927年向读者通告了《名谓哲学》出版的好消息(vol.2),但是1931年又刊登了洛谢夫被捕的“令人伤心的事件”,称他“有勇气捍卫自己本质上与社会现象相联系的思想体系,结果导致他厚重而深刻的形而上学论著被宣布为反革命性质,哲学家本人被流放西伯利亚”(1931,vol.6)。
1960年,洛谢夫的著作《荷马》出版后,1962年和1964年在捷克分别用捷克语发表了对该书的研究和评论文章;同时,1964年,第比利斯的《格鲁吉亚文学》发表了一篇纪念洛谢夫诞辰70周年的文章;1969年莫斯科的《古代史学报》发表了洛谢夫诞辰75周年的纪念文章;1974年乌克兰利沃夫的《域外语文》杂志发表文章纪念洛谢夫80周岁诞辰,同年莫斯科“艺术”出版社出版了洛谢夫的《古希腊罗马美学史》第一卷,以此纪念洛谢夫的80寿诞,此后苏联国内外开始陆续出现评论、介绍和研究洛谢夫的哲学美学著作的文章。1976年《象征问题与现实主义艺术》一书出版,同年纪念洛谢夫85周岁学术研讨会的会议论文集于1978年出版,但这个文集中收录的文章尚未开始集中关注洛谢夫的理论和思想。直到1983年第比利斯出版了纪念洛谢夫90岁寿辰的论文集,其中才出现对洛谢夫理论和思想进行深入研究、视角新颖独特的学术性论文,包括《洛谢夫著作中的新柏拉图主义问题》《洛谢夫论柏拉图的辩证法》以及《洛谢夫的文艺复兴美学概念与格鲁吉亚的文艺复兴问题》《提坦主义与新提坦主义》,但是也仅此几篇而已;也正是这一年,《艺术形式辩证法》的德语版出版,德国学者哈罗德为该译本作叙,题为《洛谢夫艺术哲学:基本特征和理论预设》,开始关注并对洛谢夫的哲学和美学思想进行深入研究;1984年荷兰学者斯肯兰(Scanlan.A.P.)发表了研究性文章《洛谢夫与斯大林之后苏维埃美学的复兴》,同年纽约阿蒙克的《苏联文学学习》也刊登了纪念洛谢夫诞辰90周年的文章并发表了A.A.塔哈—戈基撰写的长文《作为古典文化史学家的洛谢夫》。
随着斯大林的去世和官方话语环境的松动,洛谢夫集毕生积累和哲学思考,厚积而薄发。随着八卷十部《古希腊罗马美学史》及一些相关美学和哲学著作的相继问世,他渐渐再次进入人们的学术视野,在西方和俄罗斯国内同时受到关注,并引发了深入研究和解读洛谢夫理论和思想的热潮,这一热潮在20世纪末开始持续升温,洛谢夫研究的学术成果大量发表,尤其是1999年以后,国际上研究洛谢夫的学术论文成果以每年百余篇的发表量猛增,这种趋势明显证明了蔚为壮观的“洛谢夫学”方兴未艾。
二
洛谢夫研究热潮的到来是伴随着1988年洛谢夫辞世这一事件开始的,这一年洛谢夫的终结之作《索洛维约夫和他的时代》完成。《乌拉尔科学报》对洛谢夫去世事件进行了广泛报道和回应,乌拉尔国立大学和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各大学师生五百余人参与签名活动,纪念这位珍视祖国精神文化的哲学家和学者,呼吁保护洛谢夫的著述遗产;巴黎、纽约、莫斯科的《俄罗斯基督教运动学刊》发文纪念洛谢夫,我国学者凌继尧1989年在《读书》杂志上发表了介绍洛谢夫生平和学术活动的文章。洛谢夫的学生兼助手莫斯科大学专事古希腊文学研究的教授А.А.塔哈—戈基(А.А.Тахо-Годи)女士,继续把保护、整理和出版洛谢夫的著述当作自己毕生最重要的事业。她和俄罗斯文学史教授、诗人 Е.А.塔哈—戈基(Е.А.Тахо-Годи)以及特洛伊茨基(В.П.Троицкий)教授等洛谢夫的学生一起,陆续整理出版了洛谢夫的大部分重要著作、文章和档案资料,编辑出版了关于洛谢夫研究的系列成果以及学术会议论文集,整理并撰写了洛谢夫的相关资料文献,并为相关著作的出版作叙言,进行文献的挖掘整理和综述类的工作。他们的另一项主要工作就是收集整理俄罗斯国内外出版和发表的关于洛谢夫的研究成果,这对于了解、掌握和分析洛谢夫研究的历史、现状和整体水平是极具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
根据1928年至2005年的研究资料统计,俄国国内共计发表了洛谢夫研究著作13部,论文集27部,从1924年起至2013年统计和梳理的资料来看,俄罗斯和西方以及日本等国发表和出版的关于洛谢夫的研究著作和评论文章、学术论文已超过千余项,其中包括塑造了洛谢夫艺术形象的作品40余篇,关于洛谢夫创作思想研究的学位论文42篇,纪念性文章106篇。目前洛谢夫研究成果接近一半是以评论文章或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的形式,此外也有很多发表于俄罗斯及国外各学术期刊的研究专论。除大型国内国际洛谢夫研究学术研讨会,莫斯科阿尔巴特街洛谢夫故居“俄罗斯哲学与文化资料馆”每年举行纪念洛谢夫的“洛谢夫学术报告会”(Лосевские чтения,1991、1995—1996、1998—1999、2002—2011、2013)也定期出版论文集;2002 年开始,在全俄罗斯哲学学术研讨会框架下所设的“洛谢夫座谈”圆桌会议(Лосевские беседы)也不定期出版研究成果论文集,并在此基础上成立文化启蒙协会等,加上俄罗斯国内外举办的洛谢夫学术研讨会出版的论文集,截至2013年计有40部,其中包括以英语、法语、波兰语和德语出版的论文集。
自1976年苏联科学院第一次在莫斯科举办纪念洛谢夫诞辰85周年“文化史中的传统”学术研讨会以来,至2005年俄罗斯国内举行洛谢夫专题研究的学术研讨会已达到35次,1991年俄罗斯世界文学历史学术委员会出版了论文集《А.Ф.洛谢夫与 20 世纪文化》(А.Ф.Лосев и культура 20 века),其中发表了研究洛谢夫学术思想的若干学术论文;仅1993年全国组织召开的洛谢夫学术研讨会就有6次,分别在莫斯科、下诺夫哥罗德、顿河畔罗斯托夫、乌法等地举行。随着国际上洛谢夫研究的升温,自1994年开始举办的国际学术研讨会更是逐渐增加。2002年2月1日美国俄亥俄大学举办了《А.Ф.洛谢夫与20世纪人文科学》主题学术研讨会,从多种视角多个领域对洛谢夫的学术贡献和文化价值进行了研究和交流。2010年在法国图卢兹大学召开了“欧洲文化背景下的洛谢夫创作”学术研讨会并出版了论文集,其中发表的研究性论文都以法文撰写,2012年华沙也召开洛谢夫研讨会并出版论文集。2013年由莫斯科大学语文和哲学系、俄罗斯科学院世界文化史理事会古希腊委员会和洛谢夫委员会、“洛谢夫之家”俄罗斯哲学文化历史资料馆和“洛谢夫座谈”文化启蒙协会主办,由俄罗斯科学院哲学所、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和法国蒙田波尔多第三大学协办的纪念洛谢夫诞辰120周年逝世2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莫斯科举行,会议出版的论文集《俄国和欧洲文化传统语境中的洛谢夫创作》中发表了来自世界各国学者的最前沿的洛谢夫研究成果60余篇。至2013年,俄罗斯境内外共召开关于洛谢夫的学术研讨会,统计在录的有58次。
与俄罗斯国内相比,20世纪末西欧对洛谢夫的关注和接受程度并不逊色,学术界似乎从未怀疑过这位俄罗斯学者对俄罗斯及世界文化的意义和他在哲学美学等领域的重要贡献。从洛谢夫早期创作开始俄罗斯境内对洛谢夫的关注就是同步的,并且从洛谢夫去世之后洛谢夫研究和学术会议都有各国学者的热情参与。洛谢夫研究成果的大量涌现是在1990年之后,到了20世纪末达到顶峰,此后每年以上百篇的规模和速度增长,洛谢夫人文思想显示出持久的理论意义和精神价值。近十年来的研究更是表明,一个研究洛谢夫的热潮正在兴起:俄罗斯互联网上设立了“洛谢夫座谈:文化启蒙协会”的专门网站,发表关于洛谢夫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动态,并传播洛谢夫文化与哲学方面的成就和思想。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俄罗斯以及西方,包括日本等国学界涌现了大量的研究性论著和文章,涉及的视角和问题异常广泛和深入,包括他的神话哲学、象征哲学、洛谢夫哲学与教父学说的关系、古希腊哲学文化对洛谢夫理论基础的影响,洛谢夫的语言符号学、文化符号学、语言哲学、现象学美学、辩证法、象征理论、洛谢夫与俄罗斯和西方哲学思想的关系及与其他哲学体系、哲学家思想的对比,洛谢夫的艺术哲学、美学思想、音乐哲学文学创作研究,以及洛谢夫的文艺复兴观、洛谢夫古希腊文化和美学研究、洛谢夫思想与神秘主义、洛谢夫思想的诺斯替性、洛谢夫与赞名派,洛谢夫的神话,传奇与文学形象等。
俄罗斯国内和西方共出版关于洛谢夫创作研究的专著17部。俄罗斯的国内成果,主要有:1998年乌克兰学者Л.М.伊西亚诺娃的专著《现象学辩证法·艺术·音乐·洛谢夫的授课》从哲学思维方法角度研究洛谢夫理论之于艺术和音乐理论教学的意义;Е.А.塔哈—戈基的专著《A.洛谢夫:从书信到散文·从普希金到帕斯捷尔纳克》系统研究和解读了洛谢夫的文学世界与他的文学观。2003年А.А.塔哈—戈基、E.А.塔哈—戈基、В.П.特洛伊茨基三人共同出版了《А.Ф.洛谢夫——哲学家与作家》,文集中刊登了三人对洛谢夫学术思想的研究成果,成为该领域的权威资料;2007年三人每人出版一部专著,形成洛谢夫研究系列成果:除А.А.塔哈—戈基的《洛谢夫》再版,还有Е.А.塔哈—戈基的《洛谢夫散文的艺术世界》和В.П.特洛伊茨基的《洛谢夫生平和创作研究》,其中不但有重要史实事件和学术问题考证的第一手资料,还包括洛谢夫的重要手稿研究以及就专门问题的权威性论述,特洛伊茨基主要参与撰写各种哲学百科全书中关于洛谢夫的词条,同时他作为专事洛谢夫档案整理和洛谢夫数学哲学理论研究的专家,其相关成果陆续发表,研究的深入性已在学术界产生重要影响。С.М.西吉托夫在其关于音乐哲学思想的研究专著《音乐哲学专题概述:弗洛连斯基、洛谢夫、雅沃尔斯基、阿萨菲耶夫》中把洛谢夫的音乐哲学放置在俄国该领域整体研究背景中加以分析和评价;2005年А.А.丹采夫出版了简明精要的评传性著作《洛谢夫》;2007年出版的《А.Ф.洛谢夫的哲学与文化精英学》一书从宏大的视角阐述作为20世纪的一种文化现象的洛谢夫及其哲学理论遗产,指出洛谢夫哲学思想中神话主义世界观的心理学特质及其与俄罗斯的爱欲哲学问题的联系,指出洛谢夫作为俄罗斯自由精神哲学的代表对精英文化的认同和思想贡献。2015年К.В.坚金的著作《音乐—形—时间:洛谢夫与当代音乐科学的前景》是关于洛谢夫音乐哲学和音乐美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从洛谢夫的音乐理念和理论出发,把当代音乐思想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西方洛谢夫研究以德国、波兰、法国和美国学界为主。1993年学者德国哈罗得的研究专著《俄罗斯的胡塞尔:施佩特和洛谢夫思想中的语言和艺术现象学》在慕尼黑Fink出版社出版,是欧洲洛谢夫创作思想研究的第一部专著,该书对比研究了两位俄国现象学语言哲学家思想的相关特征。2000年德国学者A.茹芭拉在威斯巴登出版的专著《俄罗斯哲学背景下的洛谢夫神话哲学》从神话哲学的角度对洛谢夫哲学体系的本质特征进行深入解读;2004年慕尼黑出版的《元话语考察·对俄罗斯语篇语言学研究:从罗蒙诺索夫到洛谢夫》把洛谢夫放在俄罗斯学术传统的背景中,从语言学的一个视角,以历时梳理呈现洛谢夫语言学理论的独特性和继承性。较新的专著成果还有2011年波兰的阿鲍列维奇·特蕾莎在克拉科夫出版的专著《美学新语癖:洛谢夫的象征概念》,分析了哲学思想家特有的象征这一概念范畴及其在洛谢夫美学和哲学思想中的地位与作用。
三
俄罗斯“思想”出版社自1993年开始陆续出版洛谢夫的著作,国内外对洛谢夫美学研究也再次成为热潮。其中关注洛谢夫音乐哲学和音乐思想的成果有很多,俄罗斯专事洛谢夫音乐美学和哲学的学者主要有莫斯科音乐学院教授К.В.坚金,他1994年发表的论文《洛谢夫哲学创作中的音乐与科学》和《里姆斯基—柯萨科夫的〈雪姑娘〉与洛谢夫哲学》,以及同年为顿河畔罗斯托夫洛谢夫音乐节所写的纪念文章《哲学家与科学》深入研究了哲学家与音乐的渊源及其对音乐现象的形而上学思考。1998年的《洛谢夫与音乐范畴的哲学思维传统》、1999年的《洛谢夫的音乐哲学:对千年发展的总结》和《洛谢夫“最高的综合”思想背景中的音乐》中同样对洛谢夫音乐哲学的价值和意义进行了阐释。А.А.塔哈—戈基撰写的文章《洛谢夫与音乐》简要介绍了哲学家与音乐有关的人生情感经历、精神探索、关于音乐本质的哲学思考以及学术理论的建构过程。此外,如同一些哲学专著和百科全书一样,在美学专论和百科词典中关于洛谢夫的词条和介绍也具有一定的研究性和独特的学术价值。
洛谢夫现象也引起国际学界的注意,一些跨语言跨民族研究学者视野更加开阔,如德国学者哈罗德的洛谢夫研究成果既用德文、英文,也用俄语撰写和发表。他用英文撰写的文章《阿列克谢·洛谢夫与音乐现象学》剖析洛谢夫音乐美学大视野,具有国际学术话语性;此外他发表于克拉科夫茵加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的文章《罗曼·茵加登音乐美学和洛谢夫的韵律现象学中的时间问题》把两位同时代现象学家的美学思想进行了对比研究。专事洛谢夫与俄罗斯哲学研究的还有荷兰学者斯肯兰。此外还有瑞士学者Cholopow J.N.发表于巴塞尔《音乐学刊》上的文章《关于A.洛谢夫的音乐哲学》。
莫斯科大学主办的纪念洛谢夫诞辰百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于1996年出版,其中关于洛谢夫美学研究的文章有:贝奇科夫(В.В.Бычков) 的《洛谢夫的审美宇宙》(Эстетический космос Лосева.К 100-столетию со дня рождения)、舍夫佐夫(Е.В.Щевцов)的《洛谢夫著作中的非经典美学形象》(образ неклассической эстетики в трудах Лосева)、塔哈—戈基(М.А.Тахогоди)的《洛谢夫谈卢梭创作中的自然美学》(А.Ф.Лосев об эстетике природы у Ж.Ж.Руссо),以及几位学者如米哈依洛夫(А.В.Михаилов)和哈洛波夫(Ю.Н.Холопов)关于洛谢夫音乐哲学方面的文章,是从俄罗斯音乐哲学与洛谢夫的著作及音乐思想等角度进行研究。舍夫佐夫关于洛谢夫美学的文章还有1996年在南斯拉夫诺维萨特大学举办的国际学术论坛上发表的论文《洛谢夫美学中神话的启发性潜质》(Эвристический потенциал мифа в эстетике А.Ф.Лосева)。1996 年意大利卡拉布里亚大学学者Bristiger M.发表了研究洛谢夫音乐哲学的文章《洛谢夫音乐哲学的原则问题》,荷兰学者Ehlen P.论及洛谢夫的个性化本体论,此外同年哥伦比亚、美国洛杉矶、希腊、德国都有学者关于洛谢夫的研究论文发表,在此不及一一列举。А.塔哈—戈季2008年的著作《Varia historia:古希腊文化与现代性》中的引言“作为美学范畴的命运(谈洛谢夫的一种思想)”,从洛谢夫文化哲学视角论述古希腊文化对于整个人类的价值以及现代性启示,并对古希腊文化从洛谢夫美学观点出发进行了论述。2013年《艺术形式辩证法》在慕尼黑、柏林和华盛顿出版的译本均由О.В.贝奇科夫作叙并翻译,同年加拿大《斯拉夫报》发表了I.巴尔科娃用法文撰写的文章《洛谢夫哲学方法研究》。
2013年纪念洛谢夫诞辰120周年逝世2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俄国和欧洲文化传统语境中的洛谢夫创作》中有关于洛谢夫美学和艺术哲学研究的五篇文章:俄罗斯科学院的西方美学研究专家В.В.贝奇科夫的《作为现代艺术哲学基础的А.Ф.洛谢夫哲学美学思想》从洛谢夫所提炼的神话、象征和艺术性等经典哲学思想之间的辩证、生产和包含关系出发,论证了洛谢夫艺术哲学的现代性价值,此文高屋建瓴,具有一定的视野和深度;美国纽约博纳文图拉大学的О.В.贝奇科夫教授的文章《洛谢夫的〈艺术形式辩证法〉与21世纪美学》把洛谢夫的思想与法国哲学家米凯尔·杜弗连、梅洛·庞蒂的现象学思想以及谢林的相关思想比较,深入论述了洛谢夫早期艺术哲学思想所包含的与现代量子理论的潜在关系,指出其哲学发现的深刻性所在。此外,耶路撒冷以色列大学的Т.С.卡拉钦采娃的《作为一种综合问题的美学:洛谢夫与康德》从《艺术形式辩证法》以及洛谢夫美学理念出发,指出洛谢夫思想深层对康德审美判断力的反驳和论争,指出洛谢夫的综合精神与康德理论中的综合在三个立场上的本质不同,国立莫斯科大学的С.А.吉凯维奇的论文《洛谢夫、克罗齐与美学:两种百科全书关于美学词条的比较分析》逐句对比分析了克罗齐为《不列颠百科全书》撰写的美学词条和洛谢夫为《苏联哲学百科》撰写的美学词条,指出一切词条都带有作者的主观性偏好,克罗齐的词条完全是对自己美学观的阐述,洛谢夫词条潜在客观地把克罗齐美学的影响传达给俄国美学;俄罗斯圣彼得堡大学的С.Д.季塔连科在《维亚切·伊万诺夫的哲学、神话美学与洛谢夫的方法论》一文中指出:在对神话概念和内涵的理解方面伊万诺夫的思想对洛谢夫的影响,洛谢夫的“绝对神话”理念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在此基础上形成和发展出来的;同时,伊万诺夫的神话是宗教哲学、科学认知和艺术创作彼此贯通与联结的形式,而洛谢夫的神话分析方法对于理解伊万诺夫神话创作中的某些问题也提供了某种可能。
从以上研究状况的梳理来看,目前世界各国包括俄罗斯在内对洛谢夫美学的研究成果,对其音乐哲学研究比重很大,这主要与学者学术研究指向的专门性有关。此外,专门研究洛谢夫艺术哲学和美学理论的学术大家,俄罗斯国内主要有俄罗斯科学院的В.В.贝奇科夫和德国学者哈罗德,当然其他学者对洛谢夫美学思想的研究视角也很独特,对洛谢夫美学研究做出了独特而重要的贡献。早在1990年,前者就已经开始关注洛谢夫的美学理论,他的《洛谢夫思想中的美学基本原理》在巴黎发表。
四
洛谢夫的美学和艺术哲学思想并不是单纯的美学和艺术哲学,而是与一系列哲学、文化领域的术语、概念交织渗透,相互支撑。正如巴赫金所认为的那样,审美要得出真实和准确的自我界定,需要它同人类文化统一整体中的其他领域的相互界定。这虽然是就文学的审美来说的,但也适用于一切审美现象,即要把审美对象置于人类文化的统一整体中才能呈现出其意义和价值,是文化的系统性赋予审美对象以内涵和意义。洛谢夫的美学思想正是在对整个人类文化高度静观的基础上,在与西方及俄罗斯哲学诸观念的对话和论争中,在对诸种方法论的借鉴基础上形成的一个深刻而庞大的体系。但鉴于洛谢夫人文思想体系过于庞大,这里只能列出直接关乎美学的部分研究成果,提炼出目前及一段时期以来各国学术界在研究洛谢夫美学、艺术思想时所涉及的角度和相关思想,要想参透洛谢夫美学思想的精髓和本质还需广泛而深入的研读,在廓清其理论方法和思想脉络的基础上才有可能窥见其真谛。
在我国尚未形成关于洛谢夫研究的学术话语,更不曾在该领域发出自己的声音,可以说走向国际对话的这个窗口还没有打开。近三十年来我国发表的洛谢夫研究成果除一部研究洛谢夫神话学的著作外,研究文章以个位计。相信在关注国际前沿、树立自身形象、加深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认识等方面,洛谢夫研究是一个尚待开垦的、具有重要价值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