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世纶《南堂诗钞》创作研究

2018-11-13 10:49
闽台文化研究 2018年1期
关键词:诗歌

蓝 黎

(集美大学 文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施世纶(1659~1722),字文贤,号浔江,又号静斋,福建晋江衙口乡(今晋江市龙湖镇衙口村)人,靖海侯施琅仲子。康熙二十四年以荫授泰州知州,历宦江苏、湖南、安徽等地,官至顺天府尹。为政期间,秉公执法,不畏权贵、勤于民事,在民间素有“施青天”之誉,康熙帝称之为“天下第一清官”。施世纶不但政事突出,而且其创作的诗歌风雅,深得温和敦厚之旨,有《南堂诗钞》传世。《南堂诗钞》有诗歌十二卷、词赋一卷,前七卷为“前集”,卷八开始为“后集”。施世纶在康熙十七年到康熙三十一年期间创作的诗歌,在京城、泰州、扬州三地曾经刊刻了诗集,都名为《浔江诗草》。黄云(字仙裳)评价京城、泰州、扬州这三个阶段的诗歌云:“诗凡三变,且愈变愈工”。康熙三十二年到康熙五十四年期间,施世纶未刊刻过他的诗歌。雍正四年,施世纶之子施廷翰把施世纶全部诗歌整理刊刻。因施世纶生平宦辙多在南方和回京后居住在城南,故诗集统称为《南堂诗钞》。

《南堂诗钞》共收录诗歌一千四百零三首,词四十五首,赋三篇。全诗既有梅兰竹菊之颂,又有春夏秋冬之感;既咏名胜古迹,又写时事、国事;既有对家人的思念,又有与友人深情唱和。施世纶的《南堂诗钞》诗歌创作长达三十七年,其中不仅保留了施世纶的生平历宦和交游状况,还记载了其治学心得及多地地理风物等,所以对诗集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具有一定的价值。

现阶段对于《南堂诗钞》的研究,主要有王政尧《〈南堂诗钞〉与施琅收复台湾》,文章中引用施世纶诗歌来引证施琅收复台湾的史料,除了文章在末尾论及《南堂诗钞》名称的由来和版本之外,未涉及其他内容。此外,晋江文库有收录龙坚毅校注的《南堂诗钞》,对诗歌进行了简单的的校注,但其中错误甚多,校注质量不高。故本文拟从《南堂诗钞》出发,对诗歌创作的主题内容和诗歌风格进行分析,以期对施世纶诗歌有更深刻的把握。

一、施世纶诗歌创作的主题内容

纵观《南堂诗钞》全诗,可将施世纶诗歌的创作主题大致分为四类。一是少年时期,研读经史子集时的一些感悟;二是为官期间,对民间的疾苦和官场的肮脏,给予的关注和抨击;三是辗转任职之所途中,历经名山大川时发出自己的感咏,以及抒发自己对社会时事的感受;四是与朋友交往时,互相赠送诗歌,用诗歌来传达自己的感情。下面将一一展开论述。

(一)读书之旨

施世纶年少时,性情湛静,不以世俗扰乱自己的性情,保持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终日手持一篇不辍,广见古今名臣事迹,深切体味古代典籍。其喜好钻研古代典籍除了自己性情原因之外,与其家学有很大的关系。其父施琅推崇《诗》《书》《礼》和二十一史,终日招揽士大夫、名士在家中聚会,此类活动的频频开展深深地影响了施世纶兄弟几人,兄弟几人都修雅好文。卷一《读书吟》一诗,反映了施世纶对读书的看法。诗云:

闭户谢送迎,心清虑更濯。正好读我书,敢辞习诵数。今人古不如,古人去何邈。安得起古人,相对犹如昨。经史有陈编,精灵在所托。青镫夜雨寒,呼之或可作。恍然神智开,毛发皆濡渥。圣贤道岂殊,所贵悟能卓。游泳一春深,春归犹未觉。

诗中指出古人遥不可求,但是典籍中古人的精神却从未离人们远去。只有熟读经史子集,才能达到“悟”的境界,圣贤之人与常人没有什么差异,只是每个人“悟”的能力有差别而已。有了妙悟,兴到神会,触景生情,有感而发,创作出来诗歌才是会上乘之作。

对《南堂诗钞》中的咏史诗进行分析,不难发现施世纶对前代名臣事迹有着自己独特的“妙悟”。如卷一《咏史》其一,叙述施世纶对诸葛亮匡扶汉室的看法。在人人都选择曹吴之时,诸葛亮隐逸不出,并不是没有救世的才能,而是没有遇到知音。诗中传达一种“知音感可遇,良禽择其偶”,高山流水,知音难求。《咏史》其二,记叙施世纶对庞统事刘的看法。诗中直接抨击孙权,作为一个英雄主,却以样貌来取人,不知庞统在案牍咫尺间就能使全国风起云涌,可见英雄主的鼠目寸光。《南堂诗钞》中的咏史诗,都足以见施世纶对所读经史子集的不同感悟。

(二)针砭现实

1.关注民生

自康熙二十四年以荫授泰州知州始,至康熙六十一年病逝,施世纶在这三十七年的时间里,辗转于各地任职,多处留下其革除陋规、减轻徭费、稳定社会的佳话。《长沙府志》卷二一:“初莅任,除陋规,减火耗,振刷利弊,官吏慑服。湖南自康熙三十年丈量之后,正饷外有徭费额,漕外有京费,世纶革徭费,减京费,士民勒碑纪之。”施世纶特别关注民生,减轻徭费,百姓对他感恩戴德,为他勒碑以记。此外在《清史稿》中也有提到:“淮安被水,上遣使督堤工,从者数十辈,驿骚扰民,世纶白其不法者治之。湖北兵变,官兵赴援出州境,世纶具刍粮,而使吏人执梃列而待,兵有扰民,立捕治,兵皆敛手去。”施世纶关心民众的生活安定,并竭尽自己所能保证自己辖区的人民不被扰乱。

除了通志、史书中的记录外,施世纶的诗集里也有其关注民生的诗歌。如卷四《腊日遣兴》诗,写康熙二十六年腊月,朝廷旨意“康熙二十七年应徵地丁各项钱粮俱令蠲免,二十六年未完钱粮,亦悉与豁除,”收到这消息以后,施世纶在诗中写道:“明年不用催征促,近日新恩出九天”,可见其对百姓苦于钱粮征收的遭遇感同身受,直颂皇恩,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再如卷六《鬻儿行》,描写一家八口,家徒四壁,惟有卖孩子来换粮食,“伤哉一宿饱,又复计晨饥”,可是卖孩子却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生计问题。施世纶这首诗,写出了当地百姓的贫苦生活,也道出祖辈、父辈生而不能养的无奈心情。卷三《问农》,写春季干旱,在这种自然环境下农作物不能正常生长,家中人口众多和“输官无二麦”的繁重租税,使得家庭生活更加拮据。更让人感到震撼的是“嗟哉尔农夫,癯瘉需担石”,他真实反映了下层百姓在自然环境恶劣和租税繁重的情况下,百姓不能解决自身温饱问题的悲惨命运。卷九《田家》一组诗,更是写出了湖南地区的农民生活所资的状况。施世纶之所以能写出这样的诗,与他坚持采诗以观民风的观念有着很大的关系。

2.对丑恶的无情抨击

施世纶从小熟读诗书礼义,他笃信道义,追求美好的精神世界。在面对不符合道义的行为时,直接给予无情的揭露和抨击。卷一《苍蝇》诗云:

引类何其多,纷纷趋炎热。挥尘频去来,厌恶不可遏。小人甚于斯,微物固琐屑。致身廊庙中,尔辈宜屏绝。

诗中指出,小人比苍蝇更加厌恶,同伴众多,纷纷前来,不可遏制。最后点明这群小人不应该存于朝廷之中,希望他们能够消失,还朝廷一片净土。卷四《感怀》一诗云:

取舍既殊时,兴谗岂自免。鸾凤鸣高冈,音容天下满。鸱鸮在我傍,使我不得善。寒风吹竹枝,袅袅存孤浅。直节应虚心,独立秋江远。济人不易几,吾将问南亩。

同样是对这类鸱鸮般小人的真实面目的揭露。在揭露丑恶的同时,诗人还从中感悟到要坚持自己虚心和刚正不阿的节操,也做好辞官隐居的最坏打算。而卷六《黄雀行》诗,诗人想象黄雀与鸱鸮之间的对话,借以抨击各自营私的人们。

(三)抒写情怀

1.自然风光的感受

由于当官的原因,施世纶辗转各地,往来于京城、江苏、安徽、湖南、福建、河北等地,各地的自然风光、四时变幻等也都成其笔下的描写对象。这些景色同样也成了施世纶精神上的寄托,通过景物的描写,使自己的情感得以抒发。卷一《惜花》:“行云急雨过城西,一夜风吹红满堤。惟有多情双燕子,朝来犹自惜香泥。”描写急雨过后,花落满堤,只有多情燕子,对落花充满怜惜。卷四《鲁港》:“蝉声催两岸,柳色荫晴波。市小原通驿,江深会有沱。爱山移舫对,隔水问花多。取次怀幽赏,兹行不浪过。”夏日蝉鸣,柳色青青,两岸花开,移舫相对。从侧面可以看出诗人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抓住任何可以赏玩的机会。卷四《牡丹花》:“谁携魏紫与姚黄,走送南邻到北堂。芍药已教羞国艳,芙蓉应亦让天香。可怜何处吹箫伴,犹忆当年羯鼓郎。回首绛纱空贮恨,春风曾识侍君王。”牡丹花开,娇艳无敌,本应是赏花的好时机,施世纶却在描写中融入自己的感慨,从牡丹花联想到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故事,使诗歌从普通的事物上升到国家兴亡,更富深意。

2.关心国事

施世纶作为一名官员,心系百姓,同时他也对国家大事很是关切,他的诗歌中记载了一些当时发生的国家大事。如卷二《克澎湖》《东征颂三十六韵》等诗,记载了施琅收复台湾过程中的一些细节,而这些细节恰好可以补充史书的不足,让后人看到更为全面的施琅收复台湾的情况。从《东征颂三十六韵》中也能看到,施世纶对于父亲施琅的情感,已突破了亲情,里面更是包含了一种对国家统一的热切希望。卷五《楚氛》诗,记录的是康熙二十七年湖广兵变,援剿军过泰州时,造成了泰州社会的动荡,施世纶写诗“莫令漂我居,我居方晏晏”,严厉谴责援剿军破坏了泰州的安定。再如,卷十《苗师》《雨檄》等,记录朝廷在湖南发兵,围剿贵州、湘西作乱的苗民。诗中记录朝廷尽管兵威正盛,但仁爱万事万物,未忍倾巢而出,指出收复作乱苗民只是顺天而为。诗中最后寄托了施世纶希望早日奏响凯歌,保一方宁静的美好愿望。除了这些之外,施世纶诗集中还有记录康熙帝三次南巡的诗歌,表达自己对康熙盛世的赞颂。这些诗歌可以说都是施世纶心中的社会责任感外化的一种具体表现。

3.遁世心态的坦露

施世纶生长于公侯之家,二十七岁时以父荫官,之后的仕途虽有些小的起伏,但大体上还是比较顺畅。在为官的这些年中,施世纶尝尽为官的辛酸。如卷三《宵征》:

寒月逐宵征,鸡鸣夜气散。数里辨溪声,明星光欲旦。过村闻犬吠,远火出高岸。山行苦雾侵,严风吹草断。长途去靡宁,仆马寒相伴。我行何苦辛,王事不敢慢。载歌入翠微,阴晴朝未判。

诗歌描绘做官之人在寒冬腊月的清晨,为王事而奔波劳碌。诗集中“宵征”、“夜行”等词语出现的频率极高,为官的辛苦只有诗人自己清楚。再如卷六《夏日西轩移竹遣兴》诗,“迩日微宦子,束缚如羁鸿”句,明确说出做官对于自己的束缚。卷四《观水》诗,“三年疲苦为农计”句,道出做官的忙碌与辛苦。卷七《寄睦州文中弟》“宦海波涛过十暄,愁城历乱不堪言。已将鬓发名场老,留得溪山逸兴繁”句,叙述了诗人为官之时,愁苦不堪言,正值中年却“鬓发老”。在施世纶的诗歌中,能深切体会到,诗人在描写为官的心路历程时,常表现出一种疲倦、困苦,诗人常表现出逃避的冲动,故而其在诗歌中经常表现出对于隐逸的向往。卷六《登金陵报恩寺塔》诗,面对着宁静的寺院,看到山中的各种事物,顿生了隐逸之心,然而却“欲息尘机愧未能”,传达出诗人心中的遗憾。卷七《烈山》,更是明确说出“吾愿结吾庐,栖迟此严壁”的愿望。诗集中还有大量表现其欲隐逸倾向的诗歌,如卷七《灵谷寺》《牛首山》《上清源山》、卷十《咏盆山》等。面对山川湖海等景物时,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伟大,人类在大自然面前就是沧海一粟,让诗人产生消极情绪,继而有隐逸的想法。

(四)交游唱和

施世纶一生历宦江苏、安徽、湖南、京师等地,接触之人众多,故而其诗集中,交游唱和的诗歌也较多。由《南堂诗钞》来看,其交游赠答诗主要可分为三部分。一是与由科举入仕的闽南籍大小京官和游历在京的同里诸人的交游,如黄稷虞、陈迁鹤、丁炜、富鸿基、陈万策、郑哲象、郑念实等郑泰后裔、黄健可、阮旻锡等。如卷一有《赠郑远公》《同黄健可书斋话别》《闻箫同阮畴生郑远公和丁雁水枢部韵》《登西苑白塔呈黄俞邰太史》等。二是与当地官员的交游唱和。任职泰州知州时,与孙在丰、钱嘉等人有交往,如卷三《春过钱麟图泰山小筑》《颂总河孙司空》《丁卯秋晚邀冒巢民司李令嗣青若钱麟图游戎俞锦泉中翰黄仙裳先生夜集西园分韵》等。为江宁知府时,与曹寅、张纯阳等有唱和,如卷七《楝亭》《楝亭夜话同水部曹子清庐江郡守张见阳分咏》《次韵奉别水部曹子清》等。每到一个地方任职,施世纶都会与当地的官员用诗歌来相互赠答。三是与名满天下、品德高尚的隐士的诗歌赠答,如泰州黄云、邓汉仪、宗元鼎等人,施世纶在泰州之时,常常与他们酬唱交往,如《午前邀黄仙裳过署下榻一清堂次原韵》《午日剧饮黄仙裳》《赠邓孝威》《午日剧饮黄仙裳》等。从施世纶的唱和赠答诗中,可以看到诗人对友人们的情深义重。

二、施世纶的诗歌风格

施世纶在读书时领悟的“妙悟说”和当时社会上盛行的“神韵说”的影响下,决定了其主要诗风:清绮自然。但由于其生活经历和社会等因素的影响下,又使得他的诗风有沉郁深刻的一面。

(一)自然清绮、婉丽深情

法式善《八旗诗话》评论施世纶诗歌“少年诸作,清迥拔俗。仕宦后,词高致远,其至者得辋川三昧。”认为施世纶少年时诗歌清新自然,仕宦后诗格更加高远,一直保持清新自然的风格,深得王维诗歌清远、自然的精髓。邓汉仪在《南堂诗钞》序指出其诗“质处皆华,淡处皆古,高处皆秀,恺切而深中人之心,公自有天然入妙,而非粉绘靡曼家所可望者。”法式善与邓孝威准确总结了施世纶诗歌风格自然晓畅、清绮的特点。此外,张维屏《国朝诗人征略》谓“南堂《惜花》诗云:‘惟有多情双燕子,朝来犹是惜香泥。’先生吏才强干,而诗情乃婉丽如此。”评价施世纶诗歌深情婉丽。施世纶在诗歌创作中重视语言的锤炼,讲究辞藻的运用,使得诗歌语言自然、婉丽。对于辞藻的运用,并非是随便而为之,而是注重辞藻的自然、典雅和华丽,对仗工整。通过典雅华丽的辞藻来抒发自己的深情,让诗歌看起来深沉有内涵的同时,又自然。如卷四《将至昭阳遇雨》:

海燕集深林,春鸿泊枉沚。沙草去微茫,渚花寒不起。云际辨昭阳,含凄路未已。日夜望吴陵,江乡三百里。临风坐钓人,当雨牧樵子。一帆海上归,霑湿来如洗。岂是两忘机,各在烟水里。

此诗写自己在前往昭阳的途中遇雨的情况,诗歌描写了“海燕”“春鸿”“沙草”“渚花”等景物。在描写这些景物所选取的词语都是经过诗人精心锤炼的,如“集深林”与“泊枉沚”,“去微茫”与“寒不起”,这些词语的运用使普通的景物更能传达一种雨后的凌乱之感。诗歌最初也传达了自己甘于淡泊、与世无争的心理状态。诗歌细致地叙述诗人在此情此景下的心情,这种心情加上自然、婉丽的语言,最终呈现出闲远冲淡的诗境。再如卷十《湖夜》:

月出东湖口,渔歌深夜归。波连星自动,天与水相依。岸火潜鱼跃,沙更宿鸟飞。三湘半楚境,明发一帆达。

用白描的手法,以平静悠然的洞庭湖月夜为描写对象,意象与意象之间表现出大自然的平静,静谧和辽阔的诗歌意境衬托出诗人淡然的心态。“岸火潜鱼跃,沙更宿鸟飞”两句,看似平淡,实则含蓄隽永。整首诗琅琅上口,平淡自然。另外如:

远眺竹烟合,深林众鸟飞。西山忽已暮,东郭挂斜晖。川暗羊牛下,径迷樵采归。迢迢何所待,钟定掩柴扉。——《落景》

寒情何太促,白帝又催归。雨带花须落,云霑雁背飞。庭烟凝石竹,空翠冷蔷薇。自觉随疏放,重门来往稀。——《雨景》

霭霭开林旭,霏霏弄柳烟。游鱼思暖日,浴鹜喜晴天。野送青新色,山明翠黛妍。今宵闲客寐,不用听镫前。——《初晴》

这些诗作都是诗人融入到自然中时,刹那间物我交融的感受,颇有王士祯提倡严羽“禅道唯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的精髓。而其清绮自然的诗风与盛行的王士祯“神韵说”中提倡自然、平淡的诗风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二)沉郁深刻、浓厚苍劲

郑缵祖《南堂诗钞》序中提到施世纶年少时“沉酣于杜少陵”,其诗歌受杜甫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的影响,诗歌中“绝不假幽忧、感愤、凄切、无聊之辞”。而且施世纶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注入诗歌当中,使得诗歌沉郁、深刻。卷一《惆怅诗和韵》(其四):

惆怅羁栖赋曰归,风光转觉旧游非。河山回首愁如许,桑梓关心梦较违。棨戟当年惟镇静,风波此际又危机。可怜千载勒铭地,日夕烽烟几道飞。

描写了三藩之乱时,国家动荡,民不聊生。“可怜千载勒铭地”,古来战事、纷争不断,惟有成功者才能名留青史。但是无论成功与否,不管是谁,最终还是会像烟火一样消散。诗句中表现了诗人对国家、人民的关心,而诗中也能感受到诗人的焦虑。《惆怅诗和韵》组诗,是施世纶对社会动荡、战乱不休最为深切、直接的叙述。卷二《和文中弟军中夜怀》,“万橹不喧齐号令,三军安寝息妖氛”写出三军将士齐心协力,共同战胜郑氏军队。《克澎湖》中“烟消烽火千帆月,浪卷旌旗万里风”,所描写事物境界开阔,用“千帆月”“万里风”来展现磅礴的气势,使得诗歌苍劲有力。

施世纶除了在面对重大的社会事件时,会发出自己内心的呼喊,对民生疾苦也时时发出自己深沉的慨叹。这类诗如《问农》《苦雨》《祈晴后观灾感咏》《鬻儿行》《雪后官斋漫兴》等,每首诗作都是对人间疾苦的记载,体现了其批判现实主义的倾向。其中《问农》《鬻儿行》二诗,最真实的反映了下层人民生活的艰苦。在水旱灾害面前,农耕社会的人民没有能力抵御自然灾害,加上家庭人口多和沉重的徭费,致使全家“身无四壁立”。施世纶的这些反映社会现实的诗作,感情沉郁,语言质朴有力。

综观施世纶的诗歌创作,主题深刻,风格多样,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其诗歌中的近体诗尤为突出,其近体诗不仅数量大,而且质量也极高。施世纶作诗,善于推敲,用字极为讲究,其用清绮自然的语言营造出许多让人记忆深刻的动人景致。施世纶诗歌还是有其可观之处,历来研究施世纶的学者,都把眼光放在其政绩上,而对于施世纶的诗集却没有关注,这是值得反思的。

注释:

[1](清)施世纶撰:《南堂诗钞》“黄云序”,清雍正四年刻本。

[2](清)施世纶撰:《南堂诗钞》,清雍正四年刻本。

[3]王政尧:《〈南堂诗钞〉与施琅收复台湾》,《北京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

[4]施世纶撰、龙坚毅校注、吴在庆审定:《南堂诗钞》,厦门:鹭江出版社,2016年12月。

[5](清)吕肃高修,张雄图、王文清纂:《长沙府志》卷二一,清乾隆十二年刊本。

[6](清)赵尔巽编:《清史稿》卷二七七,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影印本。

[7](清)马奇、朱轼纂:《圣祖仁皇帝实录》卷一三一,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影印本。

[8](清)法式善撰:《八旗诗话》卷一,清稿本。

[9](清)施世纶撰:《南堂诗钞》“邓汉仪序”,清雍正四年刻本。

[10](清)张维屏撰:《国朝诗人征略》卷二三,清道光十年刻本。

[11](宋)严羽撰:《沧浪诗话·诗辩》,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津逮影印本,第2页。

猜你喜欢
诗歌
我和诗歌的关系
AI写的诗歌是艺术作品吗
访谈:和诗人一起进入诗歌的梦
少年总有一个爱上诗歌的理由
诗歌不除外
我和诗歌的关系(创作手记)
忍冬
谁是“俄罗斯诗歌的太阳”
七月诗歌
诗歌的奇怪队形(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