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读书笔记精讲

2018-11-13 07:43
郭沫若学刊 2018年2期
关键词:娄山关金文郭沫若

陈 晋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北京 100017)

解诗之难,由此可见

〔读郭沫若《喜读毛主席的〈词六首〉》〕

[原文]

这首词(指《忆秦娥·娄山关》——引者注)上阕写的是清早,下阕写的是晚上。我曾问过广州的同志们:这词所写的是一天的事,还是不是一天的事?他们的回答便有分歧。……我对于《娄山关》这首词作过一番研究,我起初也觉得是一天的事。曾经把新旧《遵义府志》拿来翻阅过,查出了由遵义城到娄山关是七十里,恰好是一天的路程。清早由遵义城动身,晚上到达娄山关,那是合情合理的。然而进一步考虑,却发现了问题。红军长征第一次由遵义经过娄山关,是在1935年1月。第二次又经过娄山关回遵义,是在当年2月。就时令来说都是冬天。为什么词的上阕写的却是秋天?“西风”,“雁叫”,“霜晨”,都是秋天的景物。这怎么解?要说主席写词不顾时令,那是说不过去的。因此,我才进一步知道:《娄山关》所写的不是一天的事。上阕所写的是红军长征的初期,那是1934年的秋天;下阕所写的是遵义会议之后,继续长征,第一次跨过娄山关。想到了这一层,全词才好像豁然贯通了。……

我对于《娄山关》一词作了这样的解释,我虽然没有当面问过主席,不知道我的解释究竟是否正确,但在广州的诗歌座谈会上,我很高兴同志们是同意了我的见解的。

——摘自郭沫若《喜读毛主席的〈词六首〉》

[毛泽东读书的笔记和谈话]

我对于《娄山关》这首词作过一番研究,初以为是写一天的事,后来又觉得不对,是在写两次的事。头一阕一次,第二阕一次。我曾在广州文艺座谈会上发表了意见,主张后者(写两次的事),而否定前者(写一天),可是我错了。这是作者告诉我的。一九三五年一月党的遵义会议以后,红军第一次打娄山关,胜利了,企图经过川南,渡江北上,进入川西,直取成都,击灭刘湘,在川西建立根据地。但是事与愿违,遇到了川军的重重阻力。红军由娄山关一直向西,经过古蔺、古宋诸县打到了川滇黔三省交界的一个地方,叫做“鸡鸣三省”,突然遇到了云南军队的强大阻力,无法前进。中央政治局开了一个会,立即决定循原路反攻遵义。出敌不意,打回马枪,这是当年二月。在接近娄山关几十华里的地点,清晨出发,还有月亮,午后二三时到达娄山关,一战攻克,消灭敌军一个师,这时已近黄昏了。乘胜直追,夜战遵义,又消灭敌军一个师。此役共消灭敌军两个师,重占遵义。词是后来追写的,那天走了一百多华里,指挥作战,哪有时间和精力去哼词呢?南方有好多个省,冬天无雪,或多年无雪,而只下霜,长空有雁,晓月不甚寒,正像北方的深秋,云贵川诸省,就是这样。“苍山如海,残阳如血”两句,据作者说,是在战争中积累了多年的景物观察,一到娄山关这种战争胜利和自然景物的突然遇合,就造成了作者自以为颇为成功的这两句话。由此看来,我在广州座谈会上所说的一段话,竟是错了。解诗之难,由此可见。

——毛泽东在郭沫若《喜读毛主席的〈词六首〉》清样上所作的改写(见《人民日报》1991年12月26日)

[精讲]

毛泽东与郭沫若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时有诗词唱和。有时毛泽东还请郭沫若为他润色诗稿。可以说,郭沫若是毛泽东颇为尊重的“诗友”之一。

1962年,为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二十周年,《人民文学》编辑部搜集了毛泽东此前未曾公开发表过的六首词,准备在同年5月号的《人民文学》上表发。这六首词是《清平乐·蒋桂战争》、《采桑子·重阳》、《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

发表前,毛泽东对这六首词作了些修改,并写了一段词前小序:“这六首词,是1929—1931年,于马背上哼成的,通忘记了,《人民文学》编辑部的同志们搜集起来,寄给了我,要求发表。略加修改,因以付之。”随后他把这六首词连同小序寄给臧克家,请他帮助修改。4月24日,毛泽东接到臧克家的修改稿及信后,回信说:“你细心给我修改的几处,改得好,完全同意,还有什么可改之处没有,请费心斟酌赐教为盼。”4月27日又给臧克家写信说:“数信都收到,深为感谢!应当修改之处,都照尊意改了。”

与此同时,《人民文学》编辑部在六首词发表前抄送郭沫若,请他写篇文章。郭沫若随即写信给毛泽东,对六首词的字句修改和编排次序,提出了意见。4月底毛泽东复信郭沫若,肯定了他对六首词的编排次序的意见,并说:“‘七百里驱十五日’,改得好。”接着,郭沫若于5月1日写成《喜读毛主席〈词六首〉》(以下简称《喜读》)一文。5月9日郭沫若收到《人民文学》编辑部送去的清样,马上写信送请毛泽东“加以删正”。这次发表的毛泽东六首词中,本不包括《忆秦娥·娄山关》,郭沫若为了说明读者对毛泽东的诗词虽然“人人爱读”,“然而在事实上却未见得人人都懂,首首都懂”,便举了自己对这首词的认识过程作例子,进而认为,“其所以然的缘故,是因为我们没有主席那样的生活经验,而于主席酝酿每一首作品时的客观情景与主观气氛,不容易揣度”。这大概也是感叹解诗之难吧。

毛泽东在看《喜读》的清样时,将郭沫若关于《娄山关》词的解释部分全部删去,在清样旁的空白处,以郭沫若的口吻改写了上面所引的这段五六百字的文字(以下简称《改文》)。

郭沫若的《喜读》一文,发表在1962年5月12日出版的《人民文学》,同日的《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作了转载。可《喜读》一文没有按毛泽东的《改文》排印。郭沫若的著作集如《沫若文集》、《郭沫若全集》等,都未见收入《喜读》一文。这不能不使人产生一个疑问:是否毛泽东没有把修改后的清样退还郭沫若呢?有关人士曾带着这个疑问,走访了郭沫若的女儿、郭沫若故居陈列馆副馆长郭平英。她说:60年代在父亲的书房里,看到过毛主席《改文》的复制件。可能是这个复制件送给父亲时,未能赶上《人民文学》的出版时间,否则父亲不会不按照毛主席的修改付印的。的确,毛泽东收到清样到《人民文学》5月号正式出版,只有三天时间。这样,毛泽东的《改文》便只好作为正式发表的《喜读》一文的“批语”留存于世了。

毛泽东对自己的诗词一般不愿意作出任何解释,他曾说过,作者对自己的诗词不宜多作注解,因为文学作品应该由读者自己去体会。因此,他对《娄山关》一词作出如此详尽的解释,是极其可贵的一个例外。同时也正像毛泽东在《改文》中所说的那样:“解诗之难,由此可见。”他的解释使注家有争论的问题,包括郭沫若在《喜读》一文中的误解,得以澄清:(一)《忆秦娥·娄山关》所写为一天之事,上阕写清晨,下阕写傍晚,而不是写两次的事。(二)描述内容是1935年2月中央红军第二次重取娄山关,而不是同年1月第一次攻占娄山关。(三)《娄山关》词不是当时写的,而是后来追写的。(四)词中“西风”、“雁叫”、“霜晨”是写云贵川一些地区冬天的实景,而不是像某些诗词中是写秋天的景物。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毛泽东强调他自以为成功的两句“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是“积累了多年的景物观察”后,在娄山关特定的环境中“突然遇合”而产生的。

(选自陈晋主编:《毛泽东读书笔记精讲》叁,文学卷,广西人民出版社2017年1月1版,2018年2月2次印刷)

乌龟壳、殷墟的发现,震惊世界

〔读郭沫若《金文丛考》〕

[原文]

大夫去楚,香草美人。公子囚秦,《说难》、《孤愤》。我遘其厄,愧无其文。爰将金玉,自励坚贞。

——郭沫若《金文丛考》扉页自题

[毛泽东读书的笔记和谈话]

讲历史分期,刘鹗、罗振玉、王国维、郭沫若,王(国维)、罗(振玉)的书值得读。靠乌龟壳、殷墟的发现,震惊世界,国王死,殉葬几千人。

——摘自毛泽东1972年12月27日的一次谈话记录(见《毛泽东阅读史》)

从孔夫子到孙中山应该总结,从乌龟壳(甲骨文)到共产党,这一段历史应该总结。

——摘自毛泽东1973年5月25日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的谈话记录(见《毛泽东阅读史》)

郭沫若在日本搞甲骨文研究时,写过“大夫去楚,香草美人。公子囚秦,《说难》、《孤愤》。我遘其厄,愧无其文。爰将金玉,自励坚贞”。

——摘自毛泽东1974年4月4日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的谈话记录(见《毛泽东阅读史》)

[精讲]

20世纪初,殷墟甲骨的发现、搜集、保存、考释,开启了现代考古学和历史学的新篇章,被郭沫若称为“中国近三百年来文化史上应该大书特书的一项事业”。这中间,刘鹗、罗振玉、王国维、郭沫若的贡献很大。毛泽东比较关注他们的学术成就,尤其爱读郭沫若的《金文丛考》、《青铜时代》、《奴隶制时代》。在他看来,从乌龟壳(甲骨文)到共产党,这一段历史应该总结。

《金文丛考》是郭沫若的一部铜器铭文研究著作,著于1932年,与《两周金文辞大系》为姊妹篇。《金文丛考》全书共四卷,收论文十一篇。主要内容是:一、《周彝中之传统思想考》,将周金文中关于宗教、政治、道德的思想,和《诗》、《书》中传统思想相印证,考察西周以来统治阶级的中心思想及儒家思想的来由。二、《金文所无考》,考证一些常见于古籍而为金文中所无的事物,如“四时”、“朔晦”、“地及后土”、“八卦五行”等观念,“三皇五帝”之说,“畿服”、“五等爵禄”等制度,都疑为后人所创作。三、《周官质疑》,以为《周官》一书为荀卿弟子所作。四、《汤盘孔鼎之扬搉(榷)》。五、《谥法之起源》。六、《讳不始于周人辨》,论谥法讳制决不起于周初,《逸周书·谥法解》谓周公旦、太公望制谥,为后人所伪托,阐明王国维之说。七、《彝铭名字解诂》,为王引之《春秋名字解诂》续作。八《毛公鼎之年代》,定毛公鼎为宣平之世器。九、《金文余释》,以释黄及释干鹵颇多创见。十、《新出四器铭考释》,释沈子簋、臣辰盉、小臣 簋及骉羌钟四器铭文。十一、《金文韵读补遗》,为补辑及订正王国维的《两周金石文韵读》而作。

根据逄先知登记本的记录,1959年10月23日毛泽东外出,要带走一大批书,种类很多,包括的范围很广。这批书中就包括《金文丛考》。

1974年4月4日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谈到校点注释古籍之难,毛泽东随口指出:“郭沫若在日本搞甲骨文研究时,写过‘大夫去楚,香草美人。公子囚秦,《说难》、《孤愤》。我遘其厄,愧无其文。爰将金玉,自励坚贞’。”大革命失败后,郭沫若为躲避蒋介石的通缉亡命日本,研究甲骨文、青铜器和金文,成就卓然;但有国不能回,心境不好,遂在其《金文丛考》一书的扉页上,题写了上面让毛泽东记忆深刻的几句话。前两句指屈原受贬在逆境中写《离骚》,中间两句指韩非被秦国囚禁,在逆境中写出两篇传世论著,后四句是郭沫若自述,表达自己做金文考古研究,实际上是表达“自励坚贞”的爱国心志。研究古代文史,向来讲究“知人论世”、“以意逆志”,毛泽东读郭沫若《金文丛考》等考古和历史论著,对作者表达心境的这几句话印象如此深刻,大体也是如此。

(选自陈晋主编:《毛泽东读书笔记精讲》历史附录卷,广西人民出版社2017年1月1日,2018年2月第二次印刷)

猜你喜欢
娄山关金文郭沫若
百年大党 壮阔历程 《娄山关》
郭沫若书法作品分享(二)
郭沫若书法作品分享(一)
访娄山关感怀
山茶花
语法填空专练
Analysing the cultural osmosis in English film appreciation class—Troy
解说娄山关
忆秦娥 ·娄山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