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这么
一
这两年街上流行“贡茶”,我最喜欢芝士海盐味道的那些:厚厚的一层奶盖芝士,洒了海盐,底下是茶水—红茶、绿茶、乌龙茶、日式抹茶。要求去冰、少糖,然后待在一边等服务生调制。
我也喜欢看年轻的服务生们干活,穿统一制服的姑娘与小子,轻快地在狭小的柜台里面奔走,高举满满当当的茶水擦肩而过,姿态轻俏得如同舞台表演。嘴中吆喝应答:“34号奶绿一杯,加珍珠!”“22号客人的好了!”
清脆、明亮的,或浑厚、低沉的嗓音,在空气中飞旋来去,这声音简直是有色彩、有质感的。
空调总是开得很足,凉风习习,地板干净,不锈钢与玻璃器皿闪闪发亮,未拆封的牛奶盒整齐地排列在开放式橱柜上,水龙头喷涌出清亮的水流……一切都显出蓬勃的生气与良好的秩序感。
一杯到手,打开杯盖上的吸口,嘴凑上去,杯口向下倾斜,浓腻香甜的芝士奶盖,咸鲜轻薄的海盐,还有清爽的茶水,一起涌入口腔,滋味是让人惊艳的。
可惜也就是开头那几口,奶盖越喝越少,海盐慢慢也没了,茶水开始唱主角。小心转动杯子的角度,试图找回最初的美好。但是仅剩的一点芝士奶盖也融化了,不甘心地拿吸管去搅和—很好,现在你手上拿着的是颜色与滋味都很混浊的半杯液体了。
一点儿都不觉得好喝了,又舍不得扔,只好继续捧着,街都逛得心不在焉了,过一会儿,应付地吸上一小口。终于在经过一个垃圾筒时,将杯子悄悄塞进去。回想起来,这种体验倒有点像年轻时谈过的那种无疾而终的恋爱。发誓不喝了,那么甜,不利于减肥。下次逛街,还是忍不住去买一杯。
二
这条街是久享盛名的美食一条街,满街的店面与小摊点都在卖小吃。满街都是年轻的女孩子,独行的、与闺密同行的,也有携带男友的—一只手握着一大把烤串儿或铁板鱿鱼,时不时俯首啃一口,另一只手拖着一个双眼迷茫、神色温驯的男孩子,她兴致勃勃的,忽然眼睛一亮,雀跃地呼叫一声,裙裾飞扬,从街面这边一下子挤过人群,横穿到对面去,手里仍然捏着那个男孩子的手。
专注于“逛吃逛吃”的女孩子,脸上都带着一种贪婪的、专注的喜悦神情,像湿地里觅食的长腿水鸟。
经济学家说,看一个城市有无前途,只看走在街上的年轻漂亮的女孩子多不多。一条商业街的价值与命运,毫无疑问是由女孩子们决定的。这条街无疑是生命力旺盛的,虽然街道狭窄且脏。
这条街我有好多年没来了,它比多年前更热闹了。才下午四点多,一家家的食桌已经从店里延伸到街面上了,坐满嗷嗷待哺的顾客。各种食物煎炸煮烤的香气,混合着如假包换的地沟油之味,还有一阵一阵爆炸的烘蛋糕香味—刚出炉的蛋糕,浓郁的蛋香、焦糖香、奶油香,组成甜美的迷魂阵,糖炒栗子的香气、烤红薯的香气为其帮凶,席卷浩荡。揽客的姑娘们街边一站,试吃的小杯小盏恨不得直接喂到路人嘴里。一路逛过去,再坚持健康饮食的人也把持不住了。
所以我又在新开业的一家冷锅串串店里买了五荤五素的一把串串,刷好红油,店家把串串全部头朝下塞进一个深的纸杯里,让你端着边走边吃。吃完以后,发现店家没给餐巾纸,只好用唯一没沾上油污的小拇指去挑开挎包的盖,从包里掏纸巾,十分狼狈。
五块钱六只的生煎包,洒了芝麻与香葱,煎成蟹壳儿黄,油滴滴的小包子实在诱人。过一会儿,又看见一家卖生煎包的,为了对比哪家更好吃,又买了五块钱的。都用塑料袋拎着,带回家就粥。
酸梅汤、豆浆、黑米粥之类,用深深的不锈钢桶装着,一杯杯迅速地卖出去。炒酸奶、双皮奶、水果捞,板车拉着大青杧果、整只的菠罗蜜,现削现卖。油炸臭豆腐、手擀凉皮、烤串、铁板烧、寿司、牛肉粉丝、重庆小面、章鱼小丸子、油茶、肉夹馍……“狗屎都有人买”,用我们家乡话形容,生意就是好到这个地步。
一种叫“虾扯蛋”的新出现的小吃,是用烘蛋饼的那种带很多洞眼的烤炉,先把一整只鸡蛋和面糊打进孔洞里,再头朝下往里塞一只基围虾,烘熟了以后,揪住留在外头的虾尾巴,把蛋饼整个儿扯起来,扔进一次性的塑料碗里,浇一点红色的酱汁,放两根牙签—好了,吃吧!很想一试,然而排队的人实在太多。
“大爷粑粑”,很小的摊位前也永远排很长的队。其实是黏稠的面糊里放了稀碎的粉丝或韭菜馅,摊成薄饼状,放在平底锅里用很多的油煎。不知是温度太高,还是反复煎炸的原因,油面上翻起了一层白沫。每次都想着“这能有多美味”,满腹狐疑地路过了。
以“美食”的标准来要求,这条街上大部分食物不能达标;谈得上“卫生”的恐怕也不多;只是味重油大,多下调料,努力放大五味在舌尖上的刺激而已。但这里偏偏就有一种奇怪的具有诱惑力的气氛,一走上这条街,人就兴奋起来了,贪馋起来了。
丰富廉价的食物永远让人心安。搞不好我们骨子里都还遗存着祖先对于饥荒的恐惧吧。
渐黄昏,微微起了凉风,洋槐细长的落叶躺在沟渠里。四面八方,人声沸腾,只有这点落叶是闹中取静。头顶上的天空,隔着摇曳的树梢,漠然地蓝着,先是瓦蓝,然后染上一点晚霞的红晕,然后迅速地转为深蓝。
再没有比此刻更鲜明地感觉到,“我”是活在人世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