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 阳
老杨是梨木村的老支书。
他现在拄着拐杖坐在大门前,看着东方升起的朝阳,看着门前这条斑斑点点、坑坑洼洼的新修的水泥路。心里一阵阵难受,难受却又无奈,他只好沉默着,摇摇头,叹叹气,点上一支烟,烟雾弥漫开来,形成烟流,向上飘散,被老杨深深的皱纹和凌乱的头发拆散了、打乱了。隔烟看去,老杨已是很衰老、很憔悴的一个老头。
他想起这条路的历史,一种自豪感便油然生起。解放前,这是一条窄的不能再窄的土路,每逢雨天,这条路便泥泞不堪,人在上面走,好像走钢丝,稍有不慎,便会滑倒滚落到路两边深深的沟坎里去,沾一身草,啃一嘴泥,这时人们就会破口大骂,骂过这条路的人数、次数已多的不能统计。可是骂归骂,村里又有哪一个人离得了这条路呢?作为与外界相通的唯一一条路,说它是梨树村的脐带,也丝毫不过分。解放后,五十年代时,才三十多岁的老杨通过民主选举,当上了梨树村的支书,上任后头一出事,就是整修这条土路。他还清楚的记得,那是一个闷热的夏夜,宽大的打麦场上亮起全村唯一一盏电灯,全村的人被召集到了这里,男人们光着膀子问好,女人们扇着蒲扇谈天,小孩们在麦堆上捉迷藏,打架嘻戏,会场里人声鼎沸。一时间老杨来了,站在喇叭跟前,咳了两声,人群才安静了下来。大家借着昏黄的灯光,把目光齐刷刷投到老杨身上,天气虽热,老杨仍穿的周周正正,头发长时间不洗,头油结了,又和着唾沫,梳成大背头,一丝不乱,油亮的耀眼。老杨眉头宽大,眼睛漆黑,鼻梁挺直,嘴口方正,身材瘦削却高大笔挺,全身上下无一处不直立,无一处不挺脱。大家都私下里说:是条汉子。老杨看人群静默下来,过了好一会,才拿起喇叭,喊起话来:乡亲们,大热的天,把大家叫到这里,不是教大家识字,也不是教大家学理论,就是为着咱们村的那条路,又破又窄,雨天还不好走,路就是叫人走、运东西的,现在东西运不了,人走着也不安全,要这种路,有什么用?万一中央里有什么指示,地方上有什么消息,因为路的关系,传达晚了。往小了说,耽误大家的事,往大了说,就是耽误社会主义事业,耽误共产主义建设!大家说,这路,修是不修?这国家,建设不建设?老杨话音未落,会场就炸开了锅,大家异口同声、热情高涨的回应:当然要修!一定要修,误了咱的事不要紧,误了国家的事可不行,支书,我们都听你的,你说咋办就咋办!老杨见大家反应积极、热烈,十分满意,十分高兴,于是又抬了抬嗓门,说:那大家就团结起来,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老杨不自觉的沉浸在自已美好的回忆中了,那时自己多么年轻精神啊,那时自己的威信多么高啊,那时自己的号召力多么强啊,那时的人心多么齐啊!他记的刚开完会,他的热情仍然高涨,也顾不上开会后的口干舌躁,立刻就召集村委,组织人员,制定修路计划。大家就在昏黄的电灯下面,用四五块砖架起一块方型青石板,屁股底下垫一把麦秆,围坐在一起,点着旱烟,七嘴八舌,热烈的讨论起来。直到夜里一两点钟,才通过了一个大家普遍认可的方案。想到这,老杨就疑惑起来:那时的人咋这么有精神呢?那时的人咋这么有干劲呢?现在的人,包括自己的孙子孙女,怎么都天天低着头玩手机,像没阳气似的呢?老杨又往下想,他记得那个方案是这样的:先把土路铲了,将土填到两边不深的沟坎里,同时把路基展宽。再从南小山里把石头搬来,拣那些方正立体的垒起来,做成坚实的路基,最上面铺一层较薄而平整的。石与石之间,就用黏土填充粘和。最后从村东头河滩里挖来细沙,厚厚的铺上一层。铺沙其实没什么实际用处,可是那时哪里有那么多水泥呢?就是能买得到,村里人也没钱买啊!计划制定了,老杨第二天早上简单开了个会,把它告诉大家,大家都认同了,于是实行。铲土的铲土,填沟的填沟,起石头的起石头,搬石头的搬石头,挖沙的挖沙。那些妇女老人,干不了重活的,就做起后勤工作来,用大锅炉烧水,炒大锅饭,毫不含糊。老杨又羡慕自己当时的气力了,从南小山搬一块两百多斤的石头,架在肩上,三里多地,中途不歇一秒,一口气搬到目的地,往返数趟,一共搬上千斤的石头,脚磨破了,肩硌破了,手割破了,全身上下酸疼,可就是觉不着累,和打了兴奋剂一样。那时,不光自己,哪一个年轻的不这样呢?不光年轻的,每一个人,男的女的老的小的,都好像有使不完的力气。大家凌晨四点就起,晚上十一点才收工,刮风下雨都不歇息,就靠一双手,铁家伙都没几个,没用一个月,就把路修好了!只是那个南小山,缺了半边,东河滩,少了一截,运石头的路,踩深了数米。老杨想起这些,仍是感叹不尽:那时候人怎么就这么勤劳呢?那时候人怎么就这么吃苦呢?那时候人怎么就这么心实忠厚、团结一致,从不挑轻拣重呢?
太阳已从东边移到正中了,照的老杨身上热热的。老杨这才意识到,己经中午了,该吃午饭了,可是他不想去吃午饭。儿子催了他好几次,都被他吼回去了,说:一顿饭不吃死不了,别管我。心里想,今天我咋不饿呢,觉的身上怪怪的。一阵阵和煦的春风吹来,吹在老杨脸上,暖暖的,痒痒的。噢,己经是二月天了啊,老杨于是想到三十多年前,那个遍地吹起春风的时代,想起新任支书李书记主持翻修那条路,向自已询求意见的那个晚上。那时老杨己经五十多岁了,早就不干村支书了,李书记大晚上的赶来,进门就说:杨老支书,我打算把咱村那条路修一修,当时修那条路,您费了不少心,下了不少力。可是现在改革开放了,那条路实在太旧,路面凹凸不平,大车进不来,咱们村的土特产就运不出去,单靠打粮食,致富还是空话。现在流行一句话:要想富,先修路。所以我想求求您,号召咱村的人捐点钱,给这条路上一层沥青。我算了,只要咱们村每家平均出一百块钱,修这条路就没问题。现在和以前可不一样了,一家拿一百块钱,还不和挠痒痒似的。关键是路修起来了,咱们村的山核桃,雪花梨就能运出去,卖个好价钱,大家手里也就更有了。老杨叔,你说是不是?老杨猛的站起来,朝着李支书深深的的鞠了一个躬。李支书忙把老杨扶起来,说:老杨叔,你这是干啥!叫我怎么担得起!老杨说:了不起啊李支书,有见识,有为着大家伙的心,你把话说到这个份了,我老杨不实心实意的帮你把事办成,还算个人吗?下面的募捐大会上,老杨再一次举起了大喇叭,号召大家捐资修路,老杨上了年纪,威望不减反增,他一发话,满村人无不支持,于是接下来的工作进行的很顺利,大家踊跃捐款,有一百的、二百的、以至三百四百,就是那向来会过的老太太,也从鞋子底、箱子底翻出四五十块捐上。修路的两辆大车很快就开来了,大家从没见过这样奇怪模样的车,都好奇的看,心里纳闷:前面一辆有个大铲子,是干啥用的?要是用来挖芋头,可就省事了。后面一辆前面有这么粗的大圆柱,要是用来擀面饼,也就轻松了。又来了一辆大卡车,从上面倒下来青黑的东西,石子不像石子,沙子不像沙子,一个老头就问老杨啊:老支书,这玩意靠得住吗?能赶上石头结实?老杨心里也没底,嘴上却说:你老人家不懂,这叫什么青,结实着呢!老杨想到这些,禁不住笑了起来,自已喃喃道:那时候真有意思,真有意思。
路修好了,老杨站在路上,这踏一踏,那踩一踩,说:这玩意还真行,又结实,又平整,就是光着脚在上面走,也不硌的慌。外面的车开了来,运走一车车核桃,一车车雪梨,大家越过越好,越过越富,老杨打心底高兴,打心底感谢李支书。可是有一天,一个年轻的小伙子来找老杨,一脸神秘的对老杨说:老杨叔,你被人利用了。老杨不解,问原因。小伙子说:老杨叔,咱村多少户人,你最清楚,一家子捐一百块,加起来是多少,你也会算。我从外地打工回来,人家都修的是沥青路,千吧块钱就办的事,哪里用得着这么多钱,剩下的到哪去了?还不是叫村委拿了去。老杨叔,他们借你的声望…住口!老杨不等小伙子说完,就吼断了小伙子的话:你小小年纪,哪来的这些脏心烂肺,乱猜疑人,看你年轻,说出这些混账话来,我不计较。我要从外面听到什么话,都算到你头上!小伙子听了,灰溜溜的走了,口里还念叨:老支书糊涂了,不知道世界变了哦。老杨回想到这件事,心里一惊,他敏锐的感觉到,就是从那时候开始,有些东西是变了,是小伙子变了呢?还是李支书变了呢?是人变了呢?还是社会变了呢?老杨说不上来,反正从那时开始,有些事他搞不懂了,有些事他把握不了了,他不知道是事变复杂了,变微妙了,变难解了,还是自己变老了,变笨了,变蠢了。现在自已的脑袋已经八十多岁了,更想不通什么了,回忆了这半天,脑子有点累,只隐约的记得,一年后,李支书被人告了,乡里来人调查,李支书就再没当过支书。不过这件事好像根本就没有,李支书不是又干了十来年吗?是又干了十来年呢?还是早早被人拿下去了呢?八十岁的脑袋想不起来了,想混了。
老杨不愿再想了,他有点累,他抬起头来看看天,太阳已不在中正,像西移了移,是下午两三点钟了。老杨想回屋去,可是又懒怠动,太阳太暖和了,把人也晒懒了。这时,十五、六的孙子出来了,给老杨端来一怀茶,老杨端着茶,记忆又不自觉的涌入脑海,那是在一年前了,新上任的辛书记找到老杨,把拄着拐的老杨请到饭店里,给老杨弄了满满一桌子菜,也是恭恭敬敬的端了一杯热茶来,捧给老杨,老杨就说:小辛啊,你找你杨爷爷有啥事吗?小辛说:杨爷爷是我们的老前辈,早年修路,为我们村的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极大贡献,功不可没。所以这次找您来,一是向优秀共产党员、共产主义事业的老前辈学习,并表示衷心的慰问,二是那条老路,毕竟重修了三十多年,又有些破败了,晚辈想重修一下,希望得到老前辈支持。老杨说:小辛啊,现在村里又修了许多新路,那条路已经不那么重要了,平常就走走人,走走牲畜,没必要修了,这是一个,再说我也没见那路破到非修不可的地步,不过先前大车轧出了几个洼,三十多年了嘛,也正常,大面还是平整的,所以小辛,这条路就别修了!辛书记听了,竟然低头哭了起来,说:老支书毕竟不知道晚辈的苦心啊!现在兴起新农村建设,上面领导来评先进村,说是评,不过站站就走了,里头的事他们其实不看,看的还是外头的门面。要是平时,那条路实在没修的必要。可是现在不行啊老支书,要是评不上先进村,以后向乡里申请资金建什么文体广场啊都是要吃亏的,到头还不是村里的百姓难过!老支书您不要多想啊!晚辈并非为了自己捞政绩、弄些中看不中用的东西,实在心里装的,是全村的老百姓啊!老杨听了,大为感动,心想现在的年轻一辈,也如此的有觉悟,时刻把人民装在心中。于是在不久后的村民大会中,公开表示支持修路,大家一见德高望重的老支书点头了,不少人就也表示支持,最终以一票的优势通过。
没过多久,就来了一辆大铲车,把路上的沥青通通铲去,又来了一辆叫不出名的车,铺上了一层厚厚的水泥。老杨问辛书记:咋不铺沥青了呢?辛书记答道:老前辈不知,用这个沥青对人没啥好处,损害人的呼吸系统和免疫系统,也污染环境,现在中央里讲科学发展观,要以人为本,要绿色发展,晚辈要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所以用水泥不用沥青。老杨不懂什么叫科学发展观,可能和什么三项纪律八大主义差不多吧。但心里越来越佩服辛书记。觉得他和以前的支书不太一样。不知怎么的,梨树村果然评上了先进村。
老杨真希望自已从这就痴呆了吧,只把这些看似美好的记忆留住。继而意识到自己不过是掩耳盗铃,自欺欺人。该发生的事还是发生了,你没法阻止它。在那个中午,一群村民有组织的找到老杨家里,有男有女有老有少。一进门,便指控辛书记的种种劣迹,作风不端,挪用公款,扣发低保,贿赂上司。老杨这回听到不是一个人说,而是一群人说,不是说一件事,而是说多件事,他再也不能像三十多年前对待那个小伙子一样的把大家都训出去了,他选择了沉默,心里一直在想:我是一个共产党员,李支书是一个共产党员,辛书记也是一个共产党员。初次修路的是群众,那个小伙子是群众,现在这些人也是群众。三次事都是修路,咋一次比一次复杂呢?大家见老杨不吱声,就对老杨说:老杨叔,那个玩意打着大家伙的旗号改善什么狗屁设施,评什么先进村,他修路,盖这建那,上头才拨钱,拨了钱他才有赚头啊!老杨听了这话,心里突然窜上一股无名火来,不知道是生这伙人的气,还是生辛书记的气,骂道:你们找我干屁使?我都八十了,进棺材的人,你们有事老是烦我干什么?我不是支书了,啥也不是了,以后什么事,别找我,叫我肃静肃静!
老杨想到这里,不愿再往下想,他甚至希望自己此刻就死了,可记忆像开了闸的洪水,源源不断的涌上脑海,使他不能控制,他又想到三个月前的晚上,自己也是坐在这里,看见东边走来两个小媳妇,推搡嬉骂的,很不正经,老杨眼不好了,看不清模样,只能听见她们说:书记这两天又没少上你家跑吧,你男人在外面挣钱,你在家里面野。另一个说:哎哟哟,不要脸的,看见别人黑看不见自己黑,书记最好上谁家去?打量我不知道?那一个又说:少扯淡!我说咱这个书记,真是个好人,论模样呢,白白净净,架副眼境,文质彬彬,办起事来还羞答答的,叫人疼的不得了!你知道吗?他本事可大哩,从公家手里弄出不少钱来!另一个又说:你当他和你近,什么事说给你,就不说给我了,我全知道,现在修路是上面拨款,拨款远大于用款,这是一笔,用水泥而不用沥青,省下一笔,用劣质水泥而不用好水泥,又是一笔。评上新农村,上面拨款来盖什么文娱设施,又好大一笔。那一个说:亲热的你们不行!全都知道,恶心死人!你不知道,他修这路,反对的人多的很呢!不过他还挺会糊弄人的,就咱村那个正经的了不得的老杨头,也让他拿来当枪使了!说着,两人嘻嘻哈哈笑一阵,走远了。老杨坐在那里,气怔了。
老杨又痛恨自己的脑子了,该糊涂的地方清醒,该清醒的地方糊涂。算了,自己什么也别想了,看看太阳吧,太阳已落至西边,又像是在东边升起,这到底是夕阳,是朝阳?是日出,是日落?既是日出,又是日落?自己分不清东西了,也分不清晨昏了,辨不出是非了,也辨不出真伪了。自己曾经坚守的,值得怀疑,曾经信仰的,变得动摇。正如这太阳,有升有落,有些东西确升起来了,有些东西落却下来了,到底是好,是坏?是进步,是退步?老杨觉得自己啥都弄不清了,他觉的自己的精神肉体都没啥存在的意义了,老杨的意识渐渐混沌了,他的眼皮慢慢落了下来,昏老的脑子也慢慢被黑暗吞噬,终于什么也忆不起来了,什么也没有了。等到他儿子出来看的时候,老杨己经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