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广才
摘 要:在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的过程中,病虫害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十分重要。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对病虫害进行防治,促进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的顺利开展。本文将从森林病虫害成因入手,简要介绍森林病虫害防治在林业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作用,并提出病虫害防治的主要措施与途径,旨在提升森林病虫害防治水平,提升林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关键词:病虫害防治;林业生态环境建设;作用
在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的过程中,病虫害的防治工作至关重要,直接影响着生态环境的质量。虽然我国近些年来采取了一定的措施进行应对,但是由于资金投入较少,加之技术措施相对落后,导致森林病虫害防治的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必须清楚认识到病虫害防治在林业生态环境建设中的巨大作用,通过分析研究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一、森林病虫害产生的成因
1.对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重视度不高
在一些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地区的人们对于森林病虫害的防治的意识水平还比较低,由于经济比较落后,所以在这些地区的人们对于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的重视度不够高,甚至在有的山村地区如果病虫害发生的不是很严重,这里的人们也不会采取措施去治理,这种对森林病虫害的危险性的认识,使得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长时间得不到重视。
2.缺乏系统的监控
我国地区幅员辽阔,一些地区的森林覆盖率高,对于大面积的森林监控的技术还有待提高,这就使得在森林病虫害发生前无法进行有效的预防,同时由于森林病虫害发生之后的扩散速度较快,使得在森林病虫害发生时无法以最快的速度去治理,由于监控的漏缺,所以当我们知道一个地方发生了森林病虫害时,一般都是比较严重的时期,这就为后面的治理工作加大了难度与强度。
3.对天然林的滥砍滥伐
近几年由于市场对木材的需求增加,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就开始对天然林进行大量的砍伐用以增加经济收入,这就导致很多天然林数量急剧减少,尤其是一些粗壮的树木大量减少,使得天然林的的质量也下降,病虫害就趁机而入,侵蚀树木。同时由于市场需要一些商家开始种植人工林,一些地方政府也为了弥补对天然林砍伐带来的影响开始种植人工林,人工林的大面积种植使得森林植被比较单一,生态系统同样受到破坏,这也易引发森林病虫害。
4.病虫害的传染
研究表明,病虫害的发生都是由其他带有疫情的虫传染过来的,森林病虫害就像人类的传染病一样,只药发现有一个带有疫情的虫,如果不加以治理就会引发一场大灾难,但是带有疫情的虫是很难发现的。所以对于新品种的树苗产品一定要加以检测预防带有疫情的树种进入造林过程中。
二、森林病虫害防治在林业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作用
加强森林病虫害的防治有利于为森林幼株的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有利于提高森林的质量;有利于推动我国林业的发展,改善生态环境。有利于提高林业的经济效应。
三、森林病虫害的防治措施
1.加大宣传,转变观念
加大对森林病虫害的预防工作的宣传,让人们认识到森林病虫害的危险,转变人们的观念,森林是大家的,保护森林安全人人有责,只有大家转变观念,齐心协力才能做好森林病虫害的预防工作。
2.建立健全相关监控体系
对于森林病虫害主要以预防为主,治理为辅。所以相关部门应该加强相关监控体系的建设,对于预防工作要投入资金购买先进的设施设备,使监测能够适应防治工作的需要。加强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对于生态环境的建设和森林资源的保护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有利于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因此对于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除了要加大资金的投入,购买先进的设施设备之外,还应该将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纳入政府工作的重要事宜,将森林病虫害预防工作纳入政府工作人员目标责任制中。
3.多种防治技术相结合
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如果只是单靠农药化学的使用,不仅花费成本高,而且也会对环境造成影响,所以在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中通常还会采用生物防治技术进行防治,由于天然林的数量的减少,人工林的增多,森林的净化功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所缺失,因此通过调整森林结构来提升森林自身的净化功能,从而减少森林病虫害的入侵。
4.加强对种植植被的检查
对种植植被的检查是为了避免人工林资源受到病虫害的侵蚀,对森林病虫害的防治,要从种子、幼苗的运送中进行监管从而保证进入种植区的树苗都是安全和健康的,对于森林病虫害的预防要严格把守好第一关。同时与当地的种植环境和天气状况相结合,对病虫害的出现进行判断。当森林出现病虫害时,我们要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四、结语
综上所述,病虫害防治管理是林业生态环境建设中的重要工作,应重视病虫害防治方法及手段,不断创新和变革现有的病虫害防治技术,通过正确认识森林病虫害防治的重要性,建立健全森林病虫害防治预警体系,进而提升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水平,促进我国林业生态环境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蘇红刚.森林病虫害防治在林业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作用分析[J].绿色科技,2015(11):165-166.
[2]刘洪喜,李海山.浅谈森林病虫害防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民营科技,2015(4):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