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仲灯
摘 要:本文介绍了碳汇林的概念,碳汇林的功能,总结了碳汇林培育技术。
关键词:碳汇林;培育技术
碳汇林普通意义上来说就是碳汇林场。因为森林具有功能碳汇,而且通过植树造林和森林保护等措施吸收固定二氧化碳,其成本要远低于工业减排。以充分发挥森林的碳汇功能,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减缓气候变暖为主要目的的林业活动,泛称为碳汇林业。碳汇:一般是指从空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机制。在林业中主要是指植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植被或土壤中,从而减少该气体在大气中的浓度。碳汇林业是指利用森林的储碳功能,通过植树造林、加强森林经营管理、减少毁林、保护和恢复森林植被等活动,吸收和固定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按照相关规则与碳汇交易相结合的过程、活动或机制。
森林碳汇是目前应对气候变化最经济、最现实的手段,是国际社会公认的有效途径。通过碳汇造林、中幼林抚育经营及发展林下经济等措施,增强森林生态系统整体固碳功能,提高林业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多方筹措资金开展多功能碳汇林培育和中幼林抚育经营,以生态效益为主,兼顾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当地农民收入的公益性林业碳汇项目。
笔者根据多年来碳汇林培育的实践经验,总结了对低效防护林、低质低产用材林和经济林改造技术,以期促进碳汇林培育技术的推广。
一、低效防护林改造技术
1.补植改造
适用的林分状况为针叶纯林(针叶树比重在90%以上的林分)、低质残林(林分郁闭度0.2~0.4的林分)、受病虫害或火灾危害严重的林分、疏林等。
(1) 林地清理:采用带状或块状清杂方式,清除带宽1 m或植穴1m以内的所有杂草、杂灌木(树高1 m以上的乔木保留)。
(2) 补植密度:视林分状况,可均匀或局部的抽除停止生长或长势极差的林木,或伐除过密针叶树,补植阔叶树,培育混交林。补植密度一般为1200株/公顷(也可视林地现有林木的分布状况布穴确定株数)。
(3)整地挖穴:植穴规格以50㎝×50㎝×40㎝为宜,每穴施基肥(复合肥)250g后再覆土至满穴。此工序要求在1月底前完成。
(4)树种与苗木:树种宜选择优良乡土阔叶树种,如木荷、枫香、黎蒴、樟树、山杜英等;造林苗木宜选择1年生容器袋苗,要求苗高40㎝以上,地径0.4㎝以上优质壮苗。
(5)栽植:于春季2~3月土壤雨透后阴天进行栽植。栽种时应先轻轻将苗土捏紧,然后撕去薄膜营养袋,挖小穴栽下苗木并扶正,回土压实。栽植一个月后进行补苗。
(6)幼林抚育:在补植改造后头3年对幼林进行除草、追肥等抚育工作。补植当年7~9月抚育一次,要求植穴1平方米内全面除杂,植穴周围松土、培土;第2、3年每年抚育二次,第一次抚育4~5月份进行,并在抚育时每穴追施复合肥250g,即在穴内上方距树干约20 cm处开挖长约20 cm的弧状小沟,均匀撒入200 g复合肥,然后用土充分覆盖;第二次抚育在7~9月进行,有条件的地方可结合抚育进行施肥。
2.封育改造
适用于林分内有符合培育目标的树种幼树幼苗的自然更新,或林分内、周边有天然下种能力的阔叶树母树分布,通过封育措施可望达到改造目的的低效林分。
(1)人工促进:通过采取带状、块状进行除草以承接种子入土,除杂扶苗以促进现有幼树幼苗等措施后,禁止人为活动干扰,对林分进行封育改造。
(2)封禁育林:对自然更新条件及现状较好的林分,划为封禁管护区,在杜绝人为干扰破坏的环境条件下,实现对低效林改造的自然更替。
3.更新改造
适用的林分状况属树种单一、结构简单、质量差、防护功能低的小老头林和残败林;生长缓慢,无培育前途的林分;受病虫害严重危害的林分。
(1) 林地清理 :先在林地山脊及山体中部开设横直林道(横林道宽60 cm以上,直林道宽1 m以上),然后采用环山割带(带宽1.2m)或块状清理方式,全面清除带宽1.2 m或1m范围以内的所有杂草、杂灌,对原有的阔叶树应尽量保留。
(2) 整地挖穴:造林造林密度为2000株/h㎡,即株行距为2.0 ×2.5 m(造林密度也可视规划树种的生物学特性及种间关系和培育目的确定),在清理带内挖明穴整地,植穴规格为50 cm×50 cm×40 cm。挖穴完成后在植穴回土时,每穴施放基肥250g与穴土混合后置穴底,再填土至滿穴。挖穴回土要求在造林前1个月完成。
(3)树种选择与配置:树种的合理选择与搭配是营造生态公益林的技术关键之一。根据防护林的特点和作用,更新改造树种宜选择木荷、枫香、黎蒴、红椎、米椎、樟树、山乌桕等乡土阔叶树种。树种配置应根据小班的立地条件、各树种的生物学特性及种间关系合理配置,配置应尽量做到速生树种与慢生树种相结合,阴性树种与阳性树种相结合,按随机混交方式进行造林。
(4)苗木:造林苗木宜选择1年生营养袋苗,要求苗高40㎝以上,地径0.4㎝以上。
(5) 栽植:栽植宜选择在2~3月份透雨后阴天栽植。栽种时应先轻轻将苗土捏紧,然后撕去薄膜营养袋,挖小穴将苗木栽下,回土压实。栽植后一个月要进行查苗补苗。
(6) 幼林抚育:在造林后头3年对幼林进行除草、追肥等抚育工作。造林当年7~9月抚育一次,要求全面清除带内杂草、杂灌,并对植穴周围松土、培土;第2、3年每年抚育二次,分别为每年4~5月、7~9月进行。每年4~5月份结合抚育进行追肥,每株追施复合肥250g,即在幼树上方距树干约20 cm处开挖长约20 cm的弧状小沟,均匀撒入200 g复合肥,然后用土充分覆盖;第二次抚育在7~9月进行,有条件的地方可结合抚育进行施肥。
二、低产林改造技术
1.低产商品林改造技术
适用的改造林分主要主要是杉木残次林、马尾松残次林和竹类等,其改造方法应分树种进行。
(1)杉木、马尾松残次林改造技术。按照商品林建设技术规程,对杉木残次林、马尾松残次林采取间伐补植,同时适当补植木荷、枫香、黎蒴、香樟、红锥等阔叶树种,也可适当补植马尾松(杉木),培育针叶混交林或针阔混交林。杉木、马尾松残次林改造一般采用块状整地,挖明穴、回表土,穴规格:50×50×40cm。密度:200~220株/亩,即180×180cm。良种壮苗,(地径0.4cm,苗高30cm),种植前苗木应用泥浆浆根(泥浆配比为100斤黄心土+1斤过磷酸钙用水拌成泥浆状)[注:①马尾松残次林改造多采用一年生壮苗或营养袋百日苗、半年生苗造林;②阔叶树苗木一般选用容器苗,苗木规格为ⅠⅡ级苗标准,造林密度可根据培育目的确定]。造林时间:每年1~3月份,选择雨后阴天(土壤湿润)进行。抚育管理:①造林当年抚育一次,在7~9月份进行,要求对植穴1平方米范围内全面除草,对植穴周围松土、培土,并结合抚育施复合肥200 g/株;②造林第2、第3年每年全面除草2次,分别为每年4~5月份、7~9月份进行。每年4~5月份结合第一次除草进行追肥;施肥定量为250g/株复合肥;方法为:沿杉木植株上方开"半月”形小沟(沟深约10cm),放入肥料后善一层薄土。
(2) 低效竹林改造技术。适用的改造林分是砍伐过度,挖笋过量,立竹稀疏,竹株细小,受病虫危害严重,年产量低的竹林。
① 砍杂除草。砍除毛竹林内杂草、灌木、杂树、攀缘物以及七年生以上的老竹、弱小竹、病残竹。除病竹需特殊处理外,其它砍倒物均可撒铺于竹林内,让其沤烂作肥料。要视竹林实际情况保持合理的株数,一般要求200~250株/亩,且要分布均匀,郁闭度保持在0.6~0.7为宜。
② 垦复施肥。垦复季节一般在立冬前,垦复分全垦和带垦,坡度在25°以下的以全垦为好,深度20~30cm ,坡度在25~35°之间的竹林进行带垦,要沿等高线进行带状垦复,深度在20cm 左右。坡度大于35°的竹林地,一般不进行垦复深翻,以免造成水土流失。结合垦复进行施肥,在林地内大致沿等高线开一条深约15cm 、宽约20cm 的沟,将复合肥均匀撒人沟内,而后覆土盖好,每亩施肥量50㎏。伐根桩内施肥(亦称内腔施肥)是利用刚砍伐的竹蔸(一般不超过10天),用钢钎将竹蔸的竹节打通,要求深至土面以下,将尿素或者碳酸铵施入竹腔内,每蔸2两即可,然后用土封口压实。每年一次,8~11月进行。
③ 合理砍伐。一般在大年的立冬至翌年的立春前砍伐,砍去七年以上的竹、弱小竹、病残竹,母竹按青壮竹对半的比例留养;砍去弱小病残竹,留养健壮竹;选砍大年竹,留养小年竹,使林地逐步达到一个良好的竹龄结构。
④ 护笋养竹。材用竹林和笋材两用竹林要求不挖冬笋、鞭笋,保护春笋。3月下旬~5月中旬,将清明前露头出土的竹笋全部挖出,并随挖随施笋穴肥,及时覆土。清明~谷雨后数日,挖出土10cm 左右竹笋,同时保留深鞭笋、健壮笋和空当笋。对留养的竹笋,定株施速效氮肥。留养笋数,材用林每亩36~43根,笋材两用林33~36根,应大年少留,小年多留。
⑤ 病虫防治。①毛竹枯梢病。7月中旬发生,危害当年新竹。防治方法:冬季清除林内病枝梢和枯株,减少侵染源;5~6月,连续喷2~3次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或1%波尔多液。②竹织叶野螟。又称竹螟。防治方法:结合冬季垦挖杀灭越冬幼虫或虫茧;设置黑光灯诱杀成虫;在卵期释放赤眼蜂;幼虫期喷1%或2%速灭灵烟雾剂防治。③竹笋禾夜蛾。以幼虫蛀食笋肉。防治方法:加强抚育管理,保持林内清洁;清除虫害笋置粪窖中沤肥,可消灭大量幼虫;出笋前喷1次、出笋后喷2~3次8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
2.低产经济林改造技术
适用的改造林分是低质低产经济林。对低产经济林的改造可根据培育目的,对板栗、油茶、柑橘、桃、李、枇杷等低效经济林改造可采用整形修剪,品种改良,林农间作,果蔬结合,加強病虫害防治等措施,提高产量和碳汇功能,增加效益。
参考文献:
[1] 广东省林学会.广东省商品林100种优良树种栽培技术[M].广东: 广东科技出版社,2003:101-104.
[2] 徐英宝,陈红跃. 马尾松黎蒴混交林生产力的研究[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1993,14(1):144-148.
[3] 詹大欢,许耀辉.黎蒴等5个乡土树种早期生长情况初报[J].广东林业科技,2004,20(3):39-41.
[4] 薛立,李燕,屈明.火力楠、荷木和藜蒴林的土壤特性及涵养水源的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2005,16(9):45-49.
[5] 林业部 《国有林抚育新间伐,低产林改造技术试行规程》 1976.
[6] 北京林学院主编 造林学 中国林业出版社 1985 11.
[7] 段新军,高玉娟,李顺龙.黑龙江省林业的发展应该关注森林碳汇问题.林业科技情报.2006,38(4):16~17.
[8] 张晓静,方宜亮,王佳,林业是低碳经济时代的重要选择[J].林业经济,2010(5):9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