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晓琳
一、产业现状
林业苗木产业的形成和快速发展,与我国改革开放政策和实行市场经济制度紧密相关,也是推行苗木生产市场化的必然结果。
林木种苗生产过去一直沿用计划经济方式,不论是林木种子生产基地还是培育苗木的苗圃,都是国家管理的事业单位。这些种子生产基地和苗圃,在我国生态建设和造林绿化中都曾发挥过很大的作用,功不可没。
一段时间,国有种子基地和苗圃实行的是企业化管理的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但那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充其量是政府下属的林木种子和苗木生产车间。
这样的管理体制很难适应市场经济条件。在苗木市场竞争激烈的形势下,国有苗圃不能成为真正独立的经营主体,去积极参与市场竞争,而是承担了过多的实际上是政府应该承担的社会职能和义务。
2003年6月25日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中明确要求:要深化国有苗圃管理体制改革,国有苗圃要全面推行企业化管理,按市场机制运作,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实行灵活多样的经营形式,积极发展多种经营,最大限度地挖掘生产经营潜力,增强发展活力。
国家林业局在林木种苗管理思路上也发生了很大转变,提出“种子要严管,苗木要放开,苗木生产要推向市场的思路”,2000年后,国家基本上没有再给国有苗圃投资,把苗木生产推向了市场。
在《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中,还提出要鼓励打破行政区域界限,按照自愿互利原则,采取联合、兼并、股份制等形式组建跨地区的苗圃联合体(也就是可以跨区域、采取不同方式成立苗木生产企业),实现规模经营,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国有苗圃实行企业化管理,苗木生产推向市场,必然导致大量的民营资本进入苗木生产和大量个体育苗户的出现。到2014年底,全国共有苗圃462540个,国有、乡村集体和个体所占比例分别为1.61%、1.76%和96.63%。在国有苗圃单位中,林业系统内部的苗圃有5457个。国有、乡村集体和个体育苗面积分别占育苗总面积的9.78%、5.1%和85.12%。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企业和个体的育苗面积已经占到85%,提供的用苗量占63%,有效地保证了全国造林绿化苗木的供应。
从苗木生产市场化后,我国就结束了苗木供应的短缺时代,有些树种的苗木出现严重过剩,苗木市场已成为买方市场,卖苗难已成为常态。
1.企业规模小、投资前缺乏市场调研
我国现有民营苗木生产企业和个体育苗户数量很多,但能够形成规模效益、培育高附加值苗木的企业比较少,大多数还是小型企业和个体为主。这些小型苗木生产企业和个体育苗户在从事苗木生产前,到底有多少曾进行过充分的市场调研和前景分析,基本上都像股票市场上的散户那样,盲目跟风,随波逐流,不考虑苗木市场的消化能力、同品种苗木的存圃量以及后续发展的空间等,大多数个体育苗户都是看到别人种什么赚钱,自己也就跟着种什么。还有的在外行业发了财,有钱就任性,盲目进入苗木生产领域,结果都是拍脑袋上项目,拍屁股走人,这样的例子在我国到处都可看到。
2.苗木品种化率低、产品结构单一
长期以来,我国的育种科研工作严重脱节于生产实际,科研成果很难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育种专家的成果,有的根本就不是林业生产上急需的,直接锁在了办公室,有的就是为了撰写论文,评定职称,所以林木育种的科研成果转化率很低。
很多苗木生产企业没有自己的专家团队,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也就没有自己的品牌产品。尽管有些苗圃培育苗木的种类很多,但同一树种培育不同规格的苗木不多,很难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
随着新品种保护机制的进一步完善,谁掌握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谁就掌握了产业链中最丰厚的利润。经营自主知识产权的苗木,能抢占市场先机,有的放矢,有效避免盲目发展和恶性竞争。所以有规模的苗木生产企业一定要组建自己的专家团队,培育自己的拳头产品,赢得市场竞争的主动权。
3.生产设施落后、技术力量弱
很多苗木生产企业由于规模小,缺乏资金,没有能力引进先进的育苗基础设施,改善生产条件,而是继续沿用落后的育苗技术和传统的培育方式,大大提高了苗木的培育成本,降低了市场竞争力。
所以育苗设施落后,缺少技术人员的苗木企业一定要有危機意识。如果不抓紧技术改造,引进人才,在产品的结构和质量上下功夫,发挥规模效益和低成本优势,在苗木产业快速发展过程中就会很快被淘汰出局。
二、发展机遇
十八大把建设生态文明纳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目标。
2015年4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提出坚持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9月1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又审核通过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这些都对林业建设和林业苗木产业发展带来十分难得的机遇。
1.生态文明建设是苗木产业发展的难得机遇
在积极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中,要求构建平衡适宜的城乡建设空间体系,适当增加生活空间、生态用地,保护和扩大绿地、水域、湿地等生态空间。
在大力推进绿色城镇化建设中,提出要尊重自然格局,依托现有山水脉络、气象条件等,合理布局城镇各类空间。强化城镇化过程中的节能理念,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和低碳、便捷的交通体系,推进绿色生态城区建设。
在加快美丽乡村建设中,要求强化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依托乡村生态资源,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加快发展乡村旅游休闲业。引导农民在房前屋后、道路两旁植树护绿。
国家林业局也深入推进森林城市创建工作,组织生态文化村、生态文化示范基地评选和造林绿化评比表彰工作。地方政府申报创建森林城市的积极性很高,会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城市绿化美化。
2.种苗事业稳定发展是苗木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林木种苗事业和苗木产业是种苗行业管理的两大抓手,缺一不可。没有种苗事业的健康发展,苗木产业的发展就不会持久,反之亦然,二者相互依存,相得益彰,不可偏废任何一方。
2010年,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家林业局联合出台了《全国林木种苗发展规划(2010-2020年)》,确定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林木种苗建设布局、主要建设内容与任务。
同年,财政部和国家林业局启动林木良种补贴试点工作,到2014年,中央财政累计投入18亿元,对国家重点林木良种基地和培育良种苗木进行补贴,给予良种生产持续性投入,正式建立起林木良种补贴的长效机制。
2012年12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林木种苗工作的意见》,《意见》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林木种苗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奋斗目标和八项重点任务,为我国林木种苗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又印发了《深化种业体制改革提升创新能力的意见》(国办发【2013】109号),突出强调了深化种业体制改革,提高种业自主创新能力,针对制约林木种苗发展的良种使用率低、林木种质资源工作滞后等瓶颈问题再次提出了明确要求。
2014年,经商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科技部同意,国家林业局印发了《全国林木种质资源调查收集与保存利用规划(2014-2025年)》,以实现林木种质资源安全保存和可持续利用为目标,提出开展全国林木种质资源调查工作,全面掌握我国林木种质资源现状,逐步建成原地保存、异地保存和设施保存相结合的林木种质资源保存体系,并科学开展评价研究和创新利用,实施林木种质资源调查、林木种质资源保存库建设和林木种质资源评价利用三大工程。
同时,国家发改委每年继续安排2亿元资金,用于林木种苗工程建设,包括国家重点林木良种基地改扩建、林木种质资源库建设及种苗机构能力建设。
林木种苗工作有如此好的政策和资金投入,苗木产业也会趁势而上,发展壮大起来。因此苗木企业要敏锐地发现当地苗木产业发展的机遇,找准突破点,打造优质品牌项目,以务实的建设项目做支撑,探索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和各类社会资金参与苗木产业的发展,为当地林业发展和自身强大而努力。
3.民营资本进入是苗木产业发展的助推器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苗木市场也日益完善、不断成熟和规范,投资者也逐渐趋于理性,全社会参与林木种苗产业建设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房地产及传统制造业等领域的资本,也寻求新的投资渠道,纷纷转向苗木培育产业,出现了一批具有很强实力的林业苗木生产企业。现在我国具有规模化生产的苗木企业也越来越多,而且多集中在南方发达省份,2012年全国城市园林绿化企业一级资质企业781家,浙江省就有126家,规模企业的数量和竞争优势居全国前列,其中有10多家企业年承接园林工程额超过5亿元。
江苏省民营资本投资的苗木生产面积已占全省苗木总生产面积的90%。社会资金为林业苗木产业的快速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4.社会化服务体系是苗木产业发展的重要平台
国家林业局建立了国家种苗网,各省也都建立了种苗信息网站,为苗木生产企业和个体育苗户搭建信息交流平台,及时发布林木种苗政策、苗木生产和苗木价格信息,指导苗木生产,调节供需关系。
从2006年开始,国家林业局先后在安徽肥西、山东昌邑、吉林柳河和新疆呼图壁认定了四处国家级苗木花卉交易市场。这四处交易市场,为全国各地种苗企业生产、销售苗木花卉的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搭建了行业信息交流、交易的平台,同时很多省都成立了种苗协会,并不定期举办各类花卉园艺博览会或者苗木交易会,完善了林木种苗社会化服务体系,有力地促进了种苗产业的快速发展。
三、未来趋势
中国经济已经进入新常态,苗木产业也将面临诸多新的挑战和调整,纵观林业先进国家和大型高科技苗木企业的经历,我国林业苗木生产企业必须抛弃传统的落后生产模式,要进一步整合资源,探索多元化投入机制,要加快苗木結构调整,创新科技,找准突破点,打造优质品牌产品,努力实现6个转向,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势,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为中国经济和生态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1.向经营规模化转向
尽管现在有像东方园林、棕榈园林、森禾种业、虹越花卉等大型苗木生产企业,但我国更多的是中小型的苗木生产企业和众多的个体育苗户,小型企业和个体户市场预测度低,抗风险能力差,只有达到适度规模经营,才能取得效益的更大化,小型苗木生产企业可以通过股份合作、兼并等方式,个体育苗户可以通过成立合作社的方式来扩大规模,降低经营成本和风险,提高经济效益。
2.向生产标准化转向
我国大多数造林树种还未进行遗传改良,用材树种和经济林树种能达到品种或无性系、家系程度的树种也不多,尤其是一些绿化观赏树种,还处在普通栽培状态,不能满足品种化要求,也就无法实行苗木生产的标准化。
因此苗木生产企业要和科研单位的育种专家和苗木修剪能手联合,引进新、特、异优良树种,培育品种化的苗木,观赏绿化苗木更要实现品种化(良种化)、规模化、标准化(产品规格化、生产程序规范化),使得生产的苗木产品独具特色、规格统一,便于景观绿化工程应用。
3.向育苗容器化转向
上世纪80年代开始,澳洲、新西南、欧洲、美国、日本等国家广泛应用控根快速育苗技术种植容器苗木,到目前为止,这些国家的许多苗圃里,已经很少看到直接生长在土地上的苗木。容器苗成活率高,苗木根系是在容器内形成的,在出圃、运输、种植过程中,根系得到容器保护,栽植不受季节限制,移栽成活率高,栽植后根系恢复生长快,没有裸根苗的短期停滞生长现象,有利于苗木的初期生长。因此容器苗在我国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4.向种植机械化转向
随着社会进步,现在任何行业人工成本在产品成本结构中所占比例越来越高,只有使用机械操作,才能有效降低产品成本。苗木生产企业要力争实现苗木生产环节基本都是机械操作,如容器育苗的肥土装盆、播种,均有专门的机械操作,喷灌设施大部分采用自动化控制,需要肥、药时可直接注入中央储水罐,通过管道输送到每一个苗木。苗木出圃也使用专门的挖苗机。而规模化、标准化是机械化运行的基础和前提。
5.向品种色彩化转向
随着城乡绿化的日益成熟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城镇绿化已经不满足过去的简单植绿,而是追求视觉上的五彩缤纷,精神上的赏心悦目,向着美化、香化迈进。所以有远见的苗木企业家就会及时调整思路,创新意识,引进和培育彩叶树种和香味树种,满足将来市场需求。
6.向销售网络化转向
过去苗木销售靠打广告,派经纪人外出推销,或到处参加苗木交易会,现在已进入互联网时代,苗木企业或个人完全可以建立自己的网站,与苗木电商平台合作,开通公众微信账号,在互联网环境下,探索苗木生产企业营销新模式,实现网络销售。
未来互联网的力量是无穷的,它不但能够帮助苗木企业实现网上销售,而且更能使苗木企业在大数据里面发现商机,把苗木产品推向全国,推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