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祥韵
摘 要 高校处于教育的前沿阵地,思政工作处于高校“维稳”地前沿阵地,研究生辅导员的一线工作地位应凸显其理论的先行军。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凸显其主导性地位,创造性的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实践,变革发展。研究生辅导员工作包含学生品格塑造和引导的职责。
关键词 问题 实践 职责 发展 教育 管理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8.07.037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ontingent of Graduate Students and the
Innovation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Mechanism of Graduate Students
MENG Xiangyun
(Sun Yat-Sen University School, Guangzhou, Guangdong 510000)
Abstrac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in the forefront of edu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at the forefront of the stability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first line of work status of graduate students should highlight the leading role of its theor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needs to highlight its dominant position, the use of the creative use of the theory of Marx's theory to guide practic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The graduate student instructors' work includes the role of students' character building and guidance.
Keywords problem; practice; responsibility; development; education; management
1 现阶段研究生辅导员队伍建设与研究生思政工作基本状况
1.1 国家政策的引领
2006年由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明确列出研究生辅导员的工作职责、选聘要求、管理考核等方面规定和要求。2012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0]11号)》指出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013年教育部党组印发《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规划(2013-2017年)》在促进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具备明确的导向性,在提升辅导员队伍建设方面夯实了基础。2014年教育部颁布《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教思政[2014]2)号),该标准分三个部分包括职业概况、基本要求、职业能力标准,其中职业功能明确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党团和班级建设、学业管理、日常事物管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危机事件应对、職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理论和实践研究9个方面。以上这些政策和要求为高等院校进一步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政策依据,引领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方向。
1.2 研究生辅导员队伍建设与研究生思政工作的现状
第一,研究生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基本问题。近年来,由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0]11号)》文件的发布实施才使得研究生辅导员队伍建设纳入正规,而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隐而不彰”,但是近年来随着研究生群体规模的扩大,“导师负责制”的管理模式,不仅指导学术还要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而且对于研究生的个人发展、职业规划等现实问题以及心理问题等方面也要有所指导。
第二,研究生思政工作的价值认同问题。2012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0]11号)》中指出“总体上看,广大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状况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是在一些研究生身上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理想信念模糊、集体观念淡薄、学术道德失范、知行不够统一等问题。特别是研究生面临学业、就业等实际困难及压力,在成长发展过程中需要对其进一步加强教育引导……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相对薄弱的环节,部分高等学校重视不够,领导体制和工作体制尚不健全,缺乏相应的专职工作队伍,条件保障还不完全到位。文件中明确指出研究生思政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也突出了思政工作者即研究生辅导员群体的存在价值,研究生在成长过程中的受控性、能动性和可塑性,研究生辅导员在这个过程中展现出思政工作者的主导性、示范性以及创造性,思想政治教育者是“中介”和“桥梁”的承担者。
2 研究生辅导员队伍建设与研究生思政工作机制创新的时代性需求
2.1 研究生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瓶颈与研究生思政工作的难点
首先,研究生辅导员队伍建设机制不健全,起步晚,发展慢,政治地位、管理地位、理论权威地位低,影响力弱,更多时候被“冠名”为“高级保姆”,社会大众对于辅导员的地位认同性不强,甚至怀疑其存在的必要性。从而导致研究生辅导员的社会认同度低,工作不受重视,职业成就感弱,更重要的是研究生辅导员面对的学生群体为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对于研究生辅导员的理论知识储备是一个挑战,而且对于学生管理服务模式是一个挑战,而相应的培训、考核、职业发展等机制尚在探索阶段,导致队伍建设严重滞后。
其次,研究生辅导员常规工作繁多,涉及面广,就思想政治教育就包含思想工作、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思想工作又包含心理健康教育、基本理论、党的基本路线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共产主义教育,党的性质、宗旨、作风等,形势政策教育、利益关系教育等等,工作做到“精”难度大、挑战多,局限性强。
3 研究生辅导员队伍建设与研究生思政工作机制创新的途径
3.1 优化教育结构创新:大群体-小群体模式“政府-社会-学生、教师-学生-家长”
国内外高校对于国家、学校、社会、家庭对于学生成长成才起决定作用的定位争论不断,这四者各自运行的空间是相互交错,交叉管理,重合责任,共同义务,在育人的过程中如果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则是“合力断金”,出现极端案例高发、社会舆论高度关注和谴责的境况则会责任不明,追其原因通常会上升为“有着深层次的根源问题”,用历史解释现代,难免会使人真正信服,即便道出令人无可辩驳的理由让对方无言以对,但使人信服的过程却有必要做出像发现真理一样困难的努力。优化“政府-社会-学生、教师-学生-家长”此结构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本着同样的目标,做好协调和沟通,在培养学生成才的道路上扫清障碍。
3.2 基于思政教育优良传统传承的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一学科在我国的发展有30多年的历程,从1984年创办以来经历了三个历程:第一,学科创建阶段,1984-1995;第二学科发展阶段,1996-2005;第三学科繁荣阶段,2006年至今。作为我国哲学社会学科的一个新兴学科,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具有潜力和特色。正所谓“在先进的国家,实践产生理论,在落后的国家,理论鼓起实践”,移植来的思想很少能够像在旧土中一样成功,但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这些理论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历程中的里程碑。思想政治工作者的难点就是如何将这些理论内容赋予学生群体实践的意义,寻找好的切入口,转换表达方式中做创新性的延展,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化、大众化、时代化覆盖以学校为中心的,师生、家长这个大关系网,层层落实、层层覆盖,且要谨防教条主义、形式主义的倾向。
3.3 教育实践的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在陈秉公的《思想政治教育学》中指出:“社会适应规律,要素协调规律,过程充足规律,人格分析规律,自我同一規律”。摸清事物的发展规律,理顺理论用于指导实践的过程。
(1)从“四因说”角度分析。高校中,马克思主义理论是质料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形式因,教育者是动力因,学生全面发展成才就是目的因。认清事物的发展规律,思想政治工作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迎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研究生辅导员开展思政工作的方式寻找多渠道展开工作。
(2)从动力学角度分析。马克思说过:“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研究生辅导员在实际的工作中,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研究生的成才发展两个方面的关系来说,犹如物体的运动和力的关系,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形成向前的作用力,对于其中的运动规律的把握和实施过程中力度的掌控,以便更好地服务和管理学生。
综上所述,研究生辅导员队伍建设和研究生思政工作需进入新常态,探求多维度、变换时空观的创新发展,开展思政工作才能具备高度、深度和力度,深入实践,不断探究研究生思政工作机制的创新发展,服务和引导研究生群体自觉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引领作用,形成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民众的大局意识。
参考文献
[1]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编写组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209.
[2] 毛泽东文集(第七卷).人民出版社,1999:226.
[3]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编写组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