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彬
随着新课程标准推行的不断深入,语文课堂教学时间相对减少(周课时为5节),加上近年来社会和舆论对语文教学的讨论和批评,各地各校都开展了如火如荼的语文教学改革,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在目前的背景下,语文的教学的本质并没有多大的改变。我结合自己近年来的语文教学经历,谈谈我校的语文教学现状,权作抛砖引玉吧。
一、学生学习现状
(一)语文能力低
义务教育的实施,让进入我校的学生良莠不齐,部分学生进了外国语实验学校,再加上两个实验班(不能提)的筛选,剩下的学生中语文优秀者堪称凤毛麟角了。绝大部分学生的语言积累单薄,书写潦草不规范,甚至要纠正其拼音写法,对语法一窍不通,更别说文言知识了。无论是口头还是书面表达语言简单粗俗,词不达意,缺乏逻辑,书写糟糕,错别字、病句连连。还有三五个属于无能为力型,所有的科目都是在混日子,语文也不例外,考试只做选择题,甚至有考0分的,让人很是怀疑他们的国籍。
(二)学习习惯差
有少一部分学生的预习习惯没有能够形成,上课也有一些学生常开小差,不喜欢做笔记,不能够积极回答问题,完成作业敷衍了事或者照抄。部分学生希望有好的成绩,但好逸恶劳,怕吃苦受罪,不愿付出劳动,上课时而认真时而精神不振,回家很少复习功课,需要老师的督促才会有所作为。一个班级竟然没有字词典,学习处于朦胧状态,写字不用钢笔,多数用中性笔。没有学生完整的读过四大名著,他们对名著了解的知识来源仅限于影视剧,《阿衰》和穿越类书籍倒不少。
(三)语文热情少
在平常的学习中,语文课无法与可以短期突击提高分数的数理化相比,也不能和社会热门的英语相提并论,在哪门课都向学生要成绩的情况下,学生不愿也不可能在语文课的学习过程中投人太多的精力、花费过多的时间。学生的读写能力、语文水平的提高也就无从谈起。在大多数学生的心目中,语文课下多大的工夫也不见能得高分,少花点精力也未必吃多大亏。相当一部分学生觉得语文课可听可不聽,可学可不学,正所谓“学了不会多得多少分,不学也不会少得多少分”,学生怎么会有热情去学习它呢?
二、教师教学现状
(一)重考试,轻素养
由于考试指挥棒的作用,教学模式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我们还是在“穿新鞋走老路”,语文课堂仍然重考试轻素养,因为家长更多是用分数来衡量一个教师的教学水平,学校更多是用分数(名次)来考核一个教师时,教师只能把有限的教学时间用在考试的知识点的讲解上,考试不考的内容不讲,也不要求学生积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自然更无从谈起,比如戏剧单元的教学,就蜻蜓点水。再如由于中考不直接涉及语法逻辑知识,好多学校和教师将中学课程要“淡化语法逻辑”误解为“忽视语法逻辑”,造成初中毕业生不明现代汉语词性;不知短语为何物;对句子(含复句)的基本结构和成分一窍不通;说话、作文语病层出不穷。
(二)重课内,轻课外
中学生对语文乏味的现象是客观存在的,这种现象在我校的学生中还较突出。在教学中,老师注重课内,轻视课外,总认为课内教学是硬性教学任务,而课外活动则是可以稀里哗啦的,更客观点的说形同虚设。我们应该将课堂向课外延伸,引导学生走进图书馆,奔向大自然,体味多彩生活,对自然、社会和人生进行深入的体验与感悟,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获得书本里所没有的感受,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可这些学生宁愿把这些时间泡在网吧里,浸在手机中。
(三)重教材,轻活动
农村初中语文课堂上,多媒体更多的时候是一种摆设,教师主要的精力还是在教教材重教材,这无可非议,因为教材上很多内容要考试,像拼音字词默写赏析等。而对于语文实践活动的教学,学生已经习惯于教师给现成的答案,他们不愿去自主、合作与探究学习。尽管教师们在思想意识上,对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已经引起重视,然而面对全新的课程,新型的学习形式,空间广阔的学习内容,不少老师都有一种无从下手的茫然。于是我们更多的时候就是借助《名校课堂》这本资料上的习题,以练代讲,以完成作业代替探究活动。比如第二册教材上列有警语收集与评比、片断续写比赛、纠正错误用字比赛,报刊剪摘、注评、展评活动等,可我们的教学中又有几人能给予关注呢?
出现这些现象,可以用《羚羊木雕》中的最后一句话来回答:可是,这能全怪我吗?面对语文教学中依然尴尬的现实,我们却不能怨天尤人,我们依然摸索着提高语文教学效益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