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海 马丹
棒棒灯是壮族民间特有的一种舞蹈表演形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越来越多的外国文化涌入我国,中国历史文化遭受着它们的冲击。文山壮族舞蹈棒棒灯作为一种活体文化,其艺术本体也正在接受着考验——冲击、融合以及变异。因此,保护以及传承文山壮族棒棒灯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本文就其艺术形态以及美学价值进行了介绍,以供参考。
一、基本介绍以及由来
(一)基本介绍
棒棒灯又被人们称为“龙眉灯”,在文山州砚山县腊乡等地方比较盛行。它是滇东南地区最典型的一种舞蹈表演形式。按照当地习惯,棒棒灯采用“跳三年、停三年”的表演形式。在活动过程中,村民都将这个活动视为一件大事。舞蹈活动的规模大,而且整个村的村民都会参加。舞蹈活动一般在村内地坪上举行,时间为农历的正月初二到十六。在活动的过程中,任何村民不可以出去做事干活。在活动到来之前,村民要提前打扫寨子和村庙,除此之外,还要制作棒棒。棒棒是用纸和竹篾扎成牛头及荷花灯、金莲灯、鲤角灯以及芙蓉灯盏,然后村民用火烘干砍来的花椒树枝,从而做成一尺五寸长的棒棒。
(二)由来
关于棒棒灯的由来,有这样一个传说,在唐代,人口数量少和野兽数量多,在壮族一个寨子附近的山洞内有一个伤害人们的野兽。村民对它十分恐惧,但毅然准备降妖,并将这件事情禀告给了皇帝。皇帝知道后,就派了两个武将前去支援。他们想到一个办法,叫村民扎好荷花、金莲等灯笼,并且把砍来的花椒树枝做成响声清脆的木棒,选出八个男人、六个女人与一个班的乐师,他们一起练习歌舞。他们利用这个来引诱怪兽,经过三天三夜的引诱,他们终于引来了怪兽,并成功把它消灭。为了记住这个伟大的日子和皇帝的恩德,村民在村庙中为皇帝制作了灵位,将每一年的正月设置成纪念日。每年这个时节,村民都会跳起“牛头舞”,纪念当时除妖的情景,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就发展成为现在的棒棒灯。
二、艺术形态
棒棒灯是文山州壮族崇拜祖先的一种表现形式。随着时间的推移,棒棒灯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仪式表演体系。它不仅具有宗族祭祀、舞蹈等文化内涵,还有体育和娱乐的艺术展现,充分体现出传统的舞蹈形式和壮族先民祭祀习俗。棒棒灯涉及当地壮族历史的方方面面,是当地壮族人民劳动和生活的写照,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表演过程中,人们完完全全地把当地背景文化表现出来。棒棒灯对表演场地没有要求,人们能够平稳站立来表演就可以。
棒棒灯的表演舞蹈主要分为“牛头舞”“棒棒舞”和“手巾舞”三种。“绣球舞”“貂鼠舞”等舞蹈会在表演过程中适当加入供人们欣赏。其中,“牛头舞”的动作主要有抖、踢、跳、转四个,舞蹈过程中会增加一些扑跌、跳跃、朝拜等动作技巧,姿势看起来非常勇猛、刚劲以及有力,气势磅礴,让观者非常激动,产生一种敬畏感和自豪感,吸引人们观看。
棒棒舞是表演的主要舞蹈,其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套规范的表演动作和动作队形。在表演过程中,节奏的配合依靠木棍的打击声,其目的是为了保证舞蹈动作一致,动作舒展大方并且具有活力。表演时,人们稍微摆动双跨,两只手拿着毛巾,做“?”形舞动在胸前,肩膀旁边或着头顶,整个动作幅度虽然看起来不大,但是舞蹈动作看起来生动形象,把舞蹈意境完完全全地展现在人们面前。在当地人心中,一场完美的棒棒灯表演不仅能够表现当地的历史文化,还能再现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场面。对他们而言,这是一种非常有意义的表演。
三、美学价值
(一)美育
棒棒灯是一种集体舞蹈,不仅动作简洁、节奏清楚而且容易掌握,它是一种普遍性的生活集体舞蹈,主要目的是使人们身心愉快,提高人们的审美观,使人们了解礼仪,增强彼此友谊,更加团结。现代教育理念早就不以传授知识为唯一目标,重在提高学生的内在修养。棒棒灯的表演就在于集体的配合,给每位参加者营造融洽并且良好合作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合作及审美能力。
(二)美德
通过参加棒棒灯的舞蹈表演,人们可以从长辈那里了解到很多当地习俗,增强自身对当地文化的认识。最重要的是,人们可以了解当地先民的优秀品德,并向他们学习,团结他人,与村民友好相处。人们应该将优秀品德代代传承下去。因此,棒棒灯这种舞蹈活动对当地来说意义重大。
(三)美体
在棒棒灯表演的过程中,每个人手中都要拿一根棒棒,按照严谨的姿势做好每一步的表演演示,棒棒通过动作的撞击会发出声音,人们跟着节奏声扭动腰肢同时迈动步伐左右摆动,整个过程按照一定的队形进行表演。在表演的过程中,人们的膝关节要尽量放松,做到动作柔和、有弹性。舞蹈的表演動作和体操的技术动作具有很多相同的地方,它把舞蹈动作和体操技术结合在一起。从某种程度上说,棒棒灯的运动量并不大,是一项值得推广的运动。
四、结语
棒棒灯作为壮族典型的民间舞蹈表演形式,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艺术形态以及美学价值。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国不断吸收外来优秀文化,但是不能忘记,作为我国重要的文化之一,人们应该对它进行了解、保护以及传承。
(广西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