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德军
摘 要:小学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学生的德育和智育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小学体育课程存在课堂效率低、学生兴趣低、体育设备设施少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小学体育课程的有效发展。因此,要提高小学体育课程的有效性,就迫切需要针对热点问题改进小学体育课程。
关键词:小学体育;热点问题;课程改进
体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身体素质会得到有效的提高,这将积极促进小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在小学体育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出现了小学体育的理念存在着偏差、体育意识薄弱、资源条件限制等问题。因此,体育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一、小学体育课程存在的问题
1.体育课程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目前,小学体育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是重视不够。学校领导重视不够,教师意识形态理解不够。首先,例行检查的领导人只是局限于体育教学课程的数量,并且不注重其质量,检验这种形式主义模式导致了体育教育的发展已经失去了原来的意义;此外,從教师的角度,很多体育教师对体育的理解不到位,他们把体育作为休闲的任务完成,没有把握体育教学的本质。此外,许多体育教师不具备专业技能和良好的体育知识,因此不能给学生有效的体育指导。学校领导和体育教师不带头导致学生对体育缺乏热情,体育往往表现出懒惰、随意等行为,使体育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
2.体育设施不完善
体育设施的不完善是小学教育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体育教学的发展。受到资源条件的限制,体育器材购置和场地建设的要求难以满足体育教育的需要。这导致了农村体育教学的形式单一,学生体育接触面较窄,体育课程的发展过于局限,无法吸引学生的兴趣。体育设施不完善,加上枯燥、单一的教学模式,使得小学体育教学问题更加突出。
3.对体育课程的偏见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通常人们把体育当成了游戏,而没有把它放在一门课程的高度给予充分的重视。现在有很多的小学生和家长都认为体育课不如语文、数学课那么重要,也不影响升学,因此对体育课采取漠视的态度;学校方面来说,为了提高学校的竞争力,学校往往把精力放在了所谓的“主科”上面,把体育课当成自习来上,把大量的时间都拨给了主科教师,这种做法无形中增加了其他科目的负担,而导致了体育课程的没落。
4.投资经费的不足
教育经费与学校的教学质量息息相关。目前,针对许多学校教育经费不足的现实,使学校不得不将资金划拨到重要学科,无法购买额外的体育设施和设备,这使得体育课程的发展变得困难。经费不足的直接结果就是,受各种因素的限制,学校应每年举行的体育运动会、重要的体育比赛不能正常举行,学生在体育教育中不能有效的锻炼,体育的效果不尽如人意。
二、小学体育课程的改进措施
1.转变观念,改变教学方式
要完善小学体育课程,首先要从改变传统的体育课程理解观念入手,改变现行的体育教学模式。学校要认真落实中小学体育教学细则,把体育教学作为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确保学生能按时做两操,坚持每天的活动。对于农村小学体育课程,根据现有的本地资源和本地实际情况,制定符合当地条件的教学,教育部对小学体育教师进行继续教育工作,使他们不断改善现有的技能,在此基础上,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对优秀体育教师应该给予鼓励,以便更好地促进体育教学。
2.充分利用现有资源
由于许多学校缺乏体育教学资源,学校应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开发利用现有资源,使体育课发挥更大的作用。每学期的课程安排,可以安排一些室内教程,如室内活动教学生正确的姿势,如何避免运动伤害和医护方法,眼保健操等等,这些都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和正确活动方式的常识;此外,由于设备的匮乏,学校应该尽量挖掘各种设备的多种用途。
3.重新正确地评估小学体育
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下,对成绩选拔的重要性强调得过于严重,因此,对体育的教学显得缺乏正确的认识。因此,当下工作应本着创新的理念,去应对应试教育的弊端,重新认识小学体育在教育中的重要性,从而引起应有的重视。
4.完善体育基础设施
国家有关部门应当为农村小学体育教育提供足够资金支持,加强体育课程建设,完善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小学资源条件,购置体育器材,建设体育场馆。增加篮球场地、足球场地、羽毛球场地和乒乓球场地的建设,加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为发展体育教学提供良好的条件,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机会接触到各种体育项目,积极参与体育活动,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参与的兴趣。学生不仅锻炼了身体,还享受了乐趣,释放了学习压力,学生的身体素质可以得到有效的提高,也对学习其他科目有一定的帮助。
三、结语
小学体育课程作为学生素质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个性,对学习其他学科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尽管当前小学体育课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但通过采取有效的改进措施,相信小学体育课程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吴晖.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7(29).
[2]刘国新.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谈小学体育课堂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