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莲
小学数学的方程教学是小学四年级下学期的教学内容.此阶段的小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数学知识基础,掌握了一些方程中的数量关系并解出方程中的未知数的值.但是,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是机械地、模式化地接受方程的相关知识,在教材中方程这部分知识就被称作“认识方程”.如何有效降低学生学习方程的入门难度,笔者认为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及运用信息技术手段等方法的综合运用,能够认清等量关系,明确方程的应用范围,有效促进小学生认识方程,为进一步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联系生活实际,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和感知能力,有利于学生理解较为抽象的逻辑关系或是数量关系,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方程中最重要的概念就是用字母表示、代替数值,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我们可以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进行类比推演.比如,“1张桌子4条腿,a张相同的桌子有条4×a腿”“买1本故事书需要a元,买8本相同的故事书需要8×a元”之类简单问题也几乎张口即来.
通过这些简单问题加强学生对字母替代數值的方式的理解,还有利于学生明确方程的应用价值和范围,比如,教师可以用最常见的正方形周长公式来做文章.先让学生计算边长分别为10,20,50的正方形的周长,然后用a取代边长的数值,学生根据思维惯性就会得出4×a的结论,学生不仅在应用知识过程中提高了技能,而且对相关知识的应用有了更明确的认识.
等量关系是方程式的基础,只有认清等量关系才能更好地理解方程式,并对方程式进行解析,比如,每个鹅蛋60克,每个鸡蛋20克,因此,三个鸡蛋的重量等于一个鹅蛋的重量,而不是数量三等于一,如果设鸡蛋的重量为x克,则方程式3x=60,解出x=20克是每个鸡蛋的重量,因此,告诉学生方程是含有某个未知量(鸡蛋的重量)的字母(x)等式,并且这个等式不带单位,乘法符号可以不写.
通过联系学生生活、学习实际,运用信息技术手段等多种方式,可以有效地降低学生认识方程以及等量关系的难度,同时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探究的过程不仅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列方程式的能力,有效提高学生解方程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