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明
《〈物种起源〉绪论》是苏教版必修五第一专题“科学之光”中的第一篇文章。从编者安排的位置来看,应该是很重要的,然而在现实教学中它受到的重视却不够,其教学现状更是让人忧虑。面对这样的一篇短文,我们到底应该怎样去教,又要重点教些什么?近期我对此做了一些教学微尝试,希望能够给各位老师带来些许启发。
一、绪论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文体
师:同学们,通过预习你感觉这是一篇什么样的文章?
生:说明文。
师:说明文?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呢?
生:本文的专题名称是“科学之光”,写作指导内容是“说明要说得清楚明白”,再结合其他的几篇文章,所以我感觉是说明文。
师:你很聪明,能结合专题进行阅读,说明你已经找到了阅读的一点窍门了。除了这位同学,还有哪位同学能说一说?
生:我感觉这篇文章和我们所学的“序”很像,类似于书的序言,应该是序文。
师:你能不能把书下注释①给大家读一下。
生:可以。“选自《物种起源》,周作人、叶笃庄、方宗熙译,商务印书馆1963年新版。有改动。达尔文……”
师:本文选自《物种起源》。那么,这篇文章是其中的一篇或者一个章节吗?
生:应该是一个章节。
师:应该是?到底是不是?
生:肯定是的,我以前阅读过一些书,有几页放在书的前面叫作绪论。
师:哦,原来是这样。放在书的前面就叫绪论吗?
生:不一定。上学期我们一起阅读《苏东坡传》就不是这样的,我记得前面是译者《序》和原《序》。
师:对的。你观察得很仔细。那么,为什么有的书叫绪论,有的书叫序呢?
生:通过我的经验,科技类的好像叫绪论,文学类叫序。
师:那就让我们通过PPT来了解一下“绪论”和“序”的区别。(PPT内容:绪论,学术论著开头说明全书主旨和内容等的部分;序文,一般写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有作者自己写的,多说明写书宗旨和经过。也有别人写的,多介绍或评论书本内容。)
生:(齐读)
师:绪论和序文有什么异同?
生:绪论和序文都对成书经过、写作内容、出版意图等做介绍,而绪论是专门用在学术论著前面,序文是一般著作都可以。
师:很好,你找到了关键。那么,同学们再看看这篇文章的文体应该是什么?
生:从体例上看应该属于序文的一种,从内容上看应该是属于科技文。
师:归纳得真好。学会从不同层面去考虑了。这篇文章收录在“科学之光”专题,是因为它属于“科学”范畴,虽然本文不是典型的说明文,但也有對于《物种起源》这本书的介绍,是偏向说明文的一种特殊文体。
二、阅读文本,了解绪论写作常式
师:同学们,阅读了文本之后,请同学概括一下本文每段的内容。哪位同学来说一下?
生:第一段是“概述整理成书的过程,表明审慎提出问题”;第二段是“提前发表的原因”;第三段是“内容简单、不完善的说明”;第四段是“致谢”;第五段是“提出进化论,并分析原因”;第六段是“研究方法”;第七、八段是“主要内容及观点”;第九段是“总结性介绍主要观点”。
师:很好,概括得正确而又全面。这就是文章写的主要内容。除了具体的介绍“物种起源”的相关知识以外,我们还要学习哪些呢?
生:学习绪论的写作。
师:对的,应该借此机会了解绪论的写作知识。那么,我们就根据这个绪论来总结一下一般绪论写作应该有的常式吧。
生:我觉得这个绪论应该分为七个部分。
师:哪七个部分?
生:成书过程、成文原因、致谢、提出问题、研究方法、主要内容及观点、总结。
师:这样可以吗?
生:可以。(齐答)
师:这七个部分是否还可以进行压缩呢?
生:可以压缩。分为六个部分:写作经过、致谢、提出问题、研究方法、主要内容及观点、总结。
师:这样一来就把第一到第三自然段划分为一个部分,大家觉得是否合理?
生:合理。因为都是关系写作的,无论是写书,还是写绪论。
师:哦,原来是这样的。我们从这个绪论写作中学到了哪些知识?
生:我们学会了绪论写作的主要写作内容和一般写作顺序。
师:概括得很好,这些知识也是本节课学习的重点。请同学们利用课下时间去多收集一些学术论著的绪论去比较一下,进行一个“微研究”,更多地了解一些绪论写作方法与规律。
三、学术论著应该怎样进行阅读
师: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我们获得了哪些收获?请同学们说一说。
生:我知道了“绪论”和“序文”的异同。
师:好的,还有别的吗?
生:还有就是我觉得我对“物种起源”有了一些了解,从以前的模糊到现在的清楚。
师:看来,这篇文章价值还不小,涉及面也挺广的,从文章体例到生物知识都涉及了。除了这些内容还有别的吗?
生:还有写作方面,这篇文章让我们了解了绪论的常式结构和写作方法。
师:这位同学已经从内容延伸到“这一篇”以外了,真的让老师看到你们已经学会学习了!别的同学还有其他收获吗?
生:老师,我还有一点收获。
师:你说说看。
生:我觉得不仅仅是写作方面的收获,还有阅读方面的收获。
师:还有阅读方面的收获?我怎么没有想到,你说说看。
生:绪论是专门写在学术论著前面的,从我们学习的这一篇来看,绪论写作有一般的常式结构,主要是介绍内容和要旨。这样一来,我们阅读学术论著时,可以绪论了解要旨,搜索目录,进行选择性阅读,相对于盲目地寻找相关资料来说,就方便了许多。
师:真没有想到,你这么棒。大家知道这位同学的阅读方法叫什么吗?
生:不知道。
师:叫“检视阅读”。
生:什么是“检视阅读”?
师:请大家看大屏幕。(PPT内容:检视性阅读是一种搜索性阅读活动,又称为“寻读”“略读”等。它以检索寻找一项或几项特定的内容为阅读目的,有的是为了寻找有关书刊并从中选择最佳的必读材料;有的是为了解决学习和研究中的疑难问题。是系统化略读的一门艺术。)
生:(齐读)
师:新课改要求中学生进行“整书阅读” “跨媒介阅读”等,但是这些概念都在教学实践中尝试着。我们上学期的人物传记阅读(《苏东坡传》)就是其中的一种尝试。没有想到今天同学们竟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已经自觉地掌握了检视阅读的方法;同时也为整书阅读打开了一扇窗,发现了学术论著阅读的一种好的方法。大家真的很了不起!
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教法,同样的文章也有不同的教法,教学方法没有什么优劣之分,都是教学的尝试,本节课我只是从文体探讨、内容梳理、写作总结、阅读启发等几个角度去挖掘文本。本文也只不过是我对《〈物种起源〉绪论》这篇文章的一种教学尝试,不能說是经典案例,只希望能为各位老师打开一点教学思路而已。
四、教学反思
语文教学一直备受争议,“教课文”和“教语文”在字面上只差一个字,实际上却相距甚远。近年来,不少学者又提出“教出‘这一篇”的说法。有时提出问题很简单,怎样去解决问题却是个难题。《〈物种起源〉绪论》这一篇课文到底应该怎样教,怎样学,本身就是一个难题,也没有什么标准答案,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很多一线教师都是在课文的文本内容上进行了深入挖掘,我觉得这样的教学本身没有什么问题。但我拿到这篇文章仔细阅读几遍之后,觉得内容层面对于我的学生来说没有必要进行深入挖掘,而应把文体探讨、写作范式、整书阅读等方面作为研究重点。这样教是由学情所决定的,学生的层次才是决定授课内容和方式的主要依据,我们不能千篇一律地对待任何一篇课文。任何一节课都不可能完全复制其他的经典课例,我们只能根据具体的学情来借鉴经典课例中的能为我所用的部分而已。
我觉得本节课唯一的遗憾是缺少知识强化的外延,这个遗憾不是课例设计的遗憾,而是教学时间的遗憾。教师一定要再组织一个外延活动,可以是绪论写作的常式研究,也可以是学术论著的整书阅读。借此方式可以真正把“这一篇”落到实处,让学生有更多的收获。《〈物种起源〉绪论》的价值就在于让学生学活语文,从“这一篇”到“那一片”而不是“那一篇”,即给学生学习语文的一些方法,让他们学会自己去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