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爱作江南梦

2018-11-12 09:47李杰森
文艺生活·上旬刊 2018年4期
关键词:江南

李杰森

刘心源(1848-1915),清末民初著名书法家、文字学家、金石学家,湖北嘉鱼人。谱名文申,考名崧毓,字亚甫,号冰若,另号幼丹,自号夔叟,晚号龙江先生。长期为官,游历各地。平时勤于著述,有多部作品存世。世界各地主要图书馆对其作品均有收藏。其中有《乐石文述》,搜集中国古代石刻文字;《奇觚室吉金文述》为金石器铭汇集,全书分20卷,收录钟鼎刀剑鼓爵及秦汉古器千余件,铭文凡十万言,是清代金石学佳作,对于今天先秦考古学研究有重要价值。此外还有《古文审》等。

刘心源还是著名书法家,精于钟鼎、石鼓、篆、隶、楷等各种书法,著名的遗墨有“夔门”刻石、桂林来风洞“风来”碑等。其部分手稿收藏于湖北省图书馆特藏部,近年来在文物普查过程当中曾在洪湖地区发现了刘心源所作石鼓刻石等作品,对于研究先秦书法有重要价值。

刘心源的父亲刘正钧(谱名),字凤山,号铁生,系晚清秀才,博学,多艺,年轻时曾在古汉皋(今武汉)一带,以书画、篆刻卖艺。此期间留下的多种刻铜器物,至今在刻铜界成为美谈。后来常年在故乡教书,他的理想高,信念深,学艺兼备,曾被清末湖北黄冈教喻写传称赞。

刘心源的各种书体、墨迹遍布大半个中国,曾受到鲁迅先生的极度赞佩。他任翰林时,就出版过魏碑体书贴。四川成都、奉节,广西桂林,湖南祁阳,贵州等游览胜地都有他的刻石文字。至今留传有《大徐所临碣石颂》《阮本石鼓文》《南本石鼓文》。木刻作品有《南本石鼓文》《日本本会稽碑》等等,都是他亲自写书的刻作。他把千古流传的佳作和显达的技艺融为一体,成为绝妙的艺术精品。刘心源最著名的书法作品,莫过于他在长江瞿塘峡所题的“夔门”二字,当年毛泽东主席考察三峡时曾赞杨刘心源的书法艺术,如今游客游览三峡时,在瞿塘峡与“?门”二字合影成了专项节目,笔者五年前专程去三峡并去参观刘心源故居时也于此留了影,刘心源的书法与三峡美景融合在一起,成了三峡名片。刘心源如地下有知,也应感到欣慰了。

我因为研究刘心源的父亲刘正钧的刻铜作品,曾发表过几篇文章。按照中国的传统逻辑,“有其父必有其子”。我认为刘心源也应在刻铜艺术方面有所作为。我曾经与研究刘心源的专家张燃明先生通过信。他在信中告我,他小时候曾见过刘心源的刻铜墨盒,后来又告我刘心源是治印(章)专家,他的部分印章和刻铜墨盒在民间会有流传。于是我留心收藏刘心源遗物,找到了刘心源自制印章的照片,又通过拍卖,“抢到”了刘心源的一个刻铜水烟壶。现将研究结果公布出来。至于他在刻石方面的卓越成就、遗留于洪湖龙口堤街故居的主要刻石,包括他临摹的《石鼓文》和《碣石颂》以及自作的题跋,已有专人发了硏究论文,我在此不再赘述。

2014年,我的一位朋友告诉我,他在武汉附近收到了一个刘心源的刻铜水烟壶,刚好我要去湖北洪湖市考察刘心源的故居,想顺道去看看这支水烟壸实物,但因朋友有事而未能实现愿望。2015年我在澳洲旅游时,得知朋友要在网上拍卖此水烟壶,第一次看到了此水烟壸的照片,根据我对刘心源书法的理解及对此水烟壶器型的判断,初歩认为此水烟壶应是刘心源的“书稿”“画稿”作品,于是就嘱女儿付款买了此水烟壶。

春江晴日扫烟痕,望见金陵香客魂。

残月晓风杨柳岸,酒旗茅店杏花村。

半弯绿水抱红梅,一路青山到酉门。

真个东南名胜地,终朝览胜近黄昏。

题诗上款:华堂仁兄大人雅正,下款:弟刘心源

状开元气,探得花香。

时在孟夏月,造于汉皋

刘心源的这首诗没有收入他的诗集中,所以難以确定是何年所作。“时在孟夏”制作水烟壶的题字,也断定不了是那一年的孟夏。因此笔者对此诗的写作年代进行了详细考证,分述如下:

光绪二十五年(乙亥1899 年),刘心源为成都府太守时,给华阳(现成都华阳镇)知县胡诗林的“三生图”题诗云:

一生爱作江南梦,何处碧岩访夙缘?

什么是刘心源的江南梦?在该诗的注解中刘心源作了如下按语:心源幼时,偶悟前身为江南人。一日读“家在江南黄叶村”试帖诗,若动乡思。泪出,不能终篇。丙子(1876 )通籍后游江南,了无感触,亦不能再忆前事,今成钝根矣。(见刘心源《奇觚室瓿余集》第11页)。

“通籍”谓记名于门籍,可以进出宫门,因此后来便称作官为“通籍”。 “家在江南黄叶村”句指苏轼“书李世南所画秋景”所题的一首诗:

野水参差落涨痕,疏林欹倒出霜根。

扁舟一棹归何处?家在江南黄叶村。

胡薇元(1850-1920),字诗林,号孝博,大兴(今属北京)人。累官西昌、华阳等知县。工诗,善书,与宋育仁、方旭、赵熙诸人结词社。光绪三年(1877)丁丑科三甲进士。胡薇元中进士后,出任广西天河知县,后改官四川宁远西昌,调重庆涪陵。光绪廿六年(1900)后调陕西,后任陕西兴安(今安康)、凤翔、同州(今大荔)知府等,“一岁而遍历三辅,古无是也。循声满关中”。辛亥(1911)后,被革命党拘禁二十多日,为满清守臣节不屈,作绝命诗明志。放归后潜蜀中,居前贤百梅亭旧宅,自称“百梅亭长”。有《壶庵五种曲》《梦痕馆诗话》《岁寒居词话》及影响巨大的《公法导源》等多部著作传世。

刘心源比胡薇元大两岁,早一年当上了进士,两人同时在四川为官,共同的文化背景使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所以他在为胡薇元的《三生图》题诗时,也吐露了他考中进士、完成了“江南梦”的心曲:

“丙子(1876)通籍后游江南,了无感触,亦不能再忆前事,今成钝根矣。”

由此我们可以断定:1876年,刘心源游江南时写下了这首诗。这是最新发现的一首刘心源早年所作的诗。

此水烟壶使用年限较长,磨损较严重,因此把此水烟壶的制作年代订在丙子年,即刘心源当了进士、游江南那一年(1876年)。从水烟壶侧面两句题字“状开元气,探得花香(藏状元、探花四个字)”,也表明此壶的制作与他中进士有关。

查刘心源年谱,“清光绪丙子年(1876), 刘心源28 岁,考中殿试二甲第30名,赐进士。这一年是刘心源人生转折最重要的一年:中了进士,游历了南京等江南名胜。大约是清明节前后的初春,他写下了令自己一生不能释怀的诗篇,并于当年孟夏回到他的故乡汉皋(古武汉之谓 )时,将这首诗亲笔刻写在一个水烟壶上面并送给他的仁兄“华堂大人”。

据说,在南京城的民居群中,隐匿着一座有千年历史的光宅寺。它置身居民区里,平时在幽幽深巷中很难被人发现,但是每到农历初一和十五便会开门迎客,只有不少老香客才知道这里,从明清至民国以来,光宅寺吸引来自四面八方的市民,香火很旺。所谓金陵香客之魂,即留在这里。所以我也把刘心源清明节前后游金陵的眼光定格在光宅寺。这也许找到了某些根据。

刘心源一生的诗作虽不多,但题材广泛,有游历名胜发思古之情怀者,有为同僚、下属题书画册者,有借同僚下属、窗友惜别或怀念遥寄以抒发情感者,有目睹社会现状,借读史、写景、论古而发泄不满之情者。刘心源在诗作《秋兴八首》中写道:“高阁名流看陆沉,六龙风雨独西临(指清朝),摧残时局推胸愤,冷落人才抱膝吟。”本诗的发现与《秋兴八首》一道,是刘心源诗作中之重要内容,将诗画刻在吸烟工具之上,是清末早期的重要刻铜活动,先于陈寅生将诗画刻在铜墨盒之上。此壶书画排布格式,此盒型制与流行于汉皋的水烟壶型制,即当年刘心源之父铁生刘正钧所刻水烟壶如出一辙。从而使我们清楚看到,劉心源在刻铜方面,继承了先辈传统。清末刻铜艺术界,因为有了金石学家、文字学家、刻石及治印专家刘心源的参与而培增光辉。至于画铜大师陈师曾曾将临金文的墨盒送给刘心源,则是刻铜文房收藏界的不绝佳话。我们期待与刘心源有关的刻铜文物还将大量出现。

诗、书、画、刻是衡量刻铜艺术品之最重要标准,齐白石可谓近代诗、书、画、刻俱全的艺术大师,他亲刻的刻铜作品不多,但他亲画而非亲刻的刻铜墨盒,拍卖价仍然是最高的,他治印不刻铜,只是因为他忙不过来,或者从经济效益上看,刻铜不如刻印,同时也为了保护眼晴。陈师曾和姚华在诗、书、画、刻方面,都久负盛名,所以他们的刻铜作品,即所谓“画稿”作品,在拍卖市场上价格次高。陈、姚俩都会治印,就不必考察他们是否亲自刻铜。在刻铜艺术领域,陈寅生堪称刻铜文房之父,他把刻铜艺术首先施于铜墨盒等文具。越来越多的发现证明,陈寅生也是诗、书、画、刻俱全的艺术家,尤其是他刻铜的天赋超过了他在诗、书、画方面的成就,所以更受人推崇。陈寅生的刻铜文房作品在拍卖时也有很高的价位。

至于本水烟壸是否是刘心源所刻,我认为不必拘泥于此细节,只要有空闲时间,出身于刻铜世家的刘心源定能刻。趁书画兴致未完之际,他操刀刻将起来,又何乐而不为呢?当然,我的考证信条是重实物,将来有一天,除非见到镌有“刘心源刻”的作品出现,我仍然将他当作“书稿”大师。这不会降低他在书画铜方面的特殊地位。他如以清朝官员和学者的身份出现,他不必亲自去刻。前云贵总督李鸿章侄子李经羲(字仲仙)在一个印章盒上亲书“仲仙刻画”四个小字,表明了他会刻铜,而且是在他走上仕途之前的28岁时所刻。同样道理,是否刘心源在28岁时刻了这支水烟壶呢?我是持肯定态度的。原因很简单,他出身于刻铜世家,亲自刻过不少印章,又刻过不少石碑。刻字这项技艺,士大夫们把它看成“雕虫小技”,工匠所刻又被嫌有“匠气”。这实在为难历代刻铜大师们了。

猜你喜欢
江南
江南那些人,那些风景
我们眼中的江南
【最江南】最靓颜值,最是现代新江南
最美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此味
北方的雪
小编有话说①
小编有话说②
小编有话说①
绣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