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慕晨
摘 要:伪满洲国建立后,日本侵略者对东北地区就实施了有计划、有组织的“移民侵略”。在近代东北社会变迁过程中,“移民”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本篇论文中即针对伪满洲国成立的前五年东北移民问题进行探讨,在一定程度上厘清在伪满这个特殊殖民时期到来之前,东北地区的移民的来源、职业,以及移民分布、定居情况等等。
关键词:东北地区;移民;民国时期
中图分类号:K2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8)06 — 0015 — 06
关于东北移民研究已经非常丰富,代表性成果包括萧一山的《清代东北之屯垦与移民》和吴希庸的《近代东北移民史略》等。移民一方面对于区域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和地位,但是不当的移民活动也会对地方的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产生消极的影响。伪满时期,日本侵略者针对东北的移民活动,剥夺了广大当地农民的土地,通过实行新的土地政策,又大量的侵占了旧有官地、公地和荒地,并声称其掠夺并非熟地,而是“尚未被开发利用地”。①其移民的规模之大,数量之多,严重破坏了大量东北地区的垦地。九一八前,仅1927年一年进入到东北地区的移民就有118万,而1931年—1937年的7年间,进入东北的人数不足60万。由本文数据可知,这个数字是难以想象的。伪满,一方面,控制并剥夺了农民土地,破坏了农业生产结构,造成大量当地农户流离失所、无田可种。另一方面,吸引大量人员进入工业产业,充当其剥削东北的廉价劳力,致使本来生产力就较为落后的东北地区,尤其是黑龙江地区发展一度停滞。
本文主要将《満鉄調査資料》第70编、100编、130编、157编以及161编中所提及的“满洲出嫁者”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出嫁者系日文说法,主要包括苦力、避难者、农业移民在内的一切移民,在维基百科的现代日语中“出嫁者”也有“打工仔”之意。这里的“出嫁者”和移民并无含义差别。本篇论文的时间限定在1927年至1931年九一八事变伪满洲国建立之前的这个时间段。
一、“出嫁者”出身地
清代之后,关内向东北的移民活动就一直持续,也以农民为主要移动群体。这种黄河下游居民为谋生计而向山海关之外的东北地区进行移民的重要历史进程也被称为“闯关东”。在清代后期“闯关东”的人员有超过八成来源于山东省与河北省,少量来自于河南、山西、察哈尔、江苏等地区。②如图所示,1930年进入东北的移民出自于河北省的已经很少,其他地区就更加微乎其微,9成以上都已经来源于山东省。
另外,从滞留年限上来看永驻色彩最浓的东临道(山东省西北部)移民者,在昭和5年(1930年)定居在黑龙江的占到该地区总体移民者的56%。而非长春、哈尔滨等主要城市。而以季节移民、商业移民为主要群体的胶东道地区,大多都选择在城市定居,哈尔滨的移民者中就有53%来自于胶东道。可见一方面出身地直接影响移民者的职业,另一方面移民者的职业又决定其移居地区的选择。从移居人数上可以看出,吉林省最多,辽宁省次之,而今黑龙江省内,哈尔滨的移民者是其他地区移民者的两倍。安奉线(即沈丹铁路 )西起奉天市,东至安东市,则有98%的人都来源于济南道。
所以下一点值得注意的是,移民者进入东北地区的几种途径又包括:通过港口;乘坐货车,这里主要指大连和营口发出的货车;徒步者。
京奉线的数字是由奉天站查定的奉天站乘车数(欠缺一月)。
安東和营口是通过海关统计而大体估计得到的数字。
综合上面两个表格可以知道,大连港和奉天站(京奉线)是出嫁移民进入东北地区最主要的两大枢纽,在当时,一个作为南满①的心脏,一个作为北满的核心,其地理优势更加明显,较其他地区具备优越的交通条件。
大连港作为上陆者的主要径路,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所以这里选取大连港的两项数据加以说明。三年期间上陆者的数据反映出在这个时期移民者的性别比例是极为不平衡的,男性(尤其是20-40岁之间)要远远多于女性。另外,移民从群体形态上主要分为家族形态和非家族形态。作为非家族形态主要指的是男性、男性带着担任辅助劳力的子女。家族形态包括:男性与妇女同伴(夫妇或看做是夫妇关系的男女)、男性带着妻子孩子、只有妇女和孩子这三类。根据满铁调查资料所述,当时的日本人认为造成这种移民群体形态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艰苦的生活环境迫使很多人举家迁徙来到东北地区进行新生活的开拓,或因经济条件的窘迫。其后与同乡、朋友相谈后,或与有经验者结伴而行,或以无经验者的身份冒险航渡,或通过亲戚、家人、朋友托关系找门路,孤身一人踏上旅途,也有直接被招工者雇佣的。根据滞留年限的调查统计数字也能看出,在20年代至30年代之间造成出嫁者移住的根本原因就是战祸、天灾、虫害、匪害等原因,也有一些身在大家族中因分不到土地的,基本就是难以维持基本生活,有巨大的经济压力。结合出嫁者的年龄特征,以1931年大连港和营口港来看,出嫁者都是以非家族形态进行移民活动的,具有移民意愿和现实需求的以青年男性为主,非家族形态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女性移民者数量的偏低。以1941年伪满时期女性就业率为例,男性占整体从业者的81.4%,而女性从业者仅占18.6%。男性从业者占男性总人口的75.9%,而女性同样不高,仅有21%。27年—31年东北地区为女性就业者提供的就业机会就更少之又少,从传统到现实,都决定女性出嫁者数量的寡少。
二、“出嫁者”从事职业
近代东北移民有很强烈的农业色彩。农业劳动者主要包括农人、种地人、庄稼人、下大地这几类说法,当时进入黑龙江的移民主要从事耕作的劳役和荒地的开垦。而1927年—1930年之间虽然东北的工业产业发展并不发达,但工厂类型已经很丰富,主要包括铁工厂、火磨(制粉厂)、烟草工厂、烧锅、豆腐坊、窑坊、磨坊、洋灰工厂、玻璃工厂、纸坊、纺纱厂、机坊、丝坊、染坊、兵工厂、制铁所、教养工厂(官办慈善机构)、电话局等。根据1927年到1929年的调查,油坊从业者是最多的。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其他从业者主要包括,无业、找地方落脚、探访亲戚朋友、厨师、学徒、公司从业员、渔人、教会、道士、天主堂、理发师、教书、说书、学堂、警察、海关官吏、屠宰场等。商业从业者的身份也是极为丰富的,在满铁调查资料中主要涉及到杂货商、饭酒商、煎饼铺、药铺、布匹商、鞋帽铺、面包饼干铺、露店行商人(街头商人)等的详细数据。
左侧图表分别抽选了东北三省的某几个地区作为对象,可以看出大部分移民主要从事农业工作,在极少数地区有从事第二产业及第三产业的移民。从清代中后期至东三省沦陷前期,东北地区人烟相对稀少,土地也相对荒凉,因此吸引了大量从山东、河南河北等地而来的移民,甚至其中有很多人是以难民的身份流亡至此。1927年的少数城市的移民就业主要还是以农业为主,仅有少数城市有半数以上的人从事铁路工人或者工业劳动者的工作。以1927年—1929年的调查数据可知,大连和营口因为特殊的地理位置,其就业结构也有别于其他地区。大连出嫁者从事自由业最多,约占整体的36%,农业次之约占27%,工业约占17%,商业约占12%。而营口最多的为工业从业者,约占整体移民者的32%,商业次之约占26%,自由劳动者排在第三位,约占25%,农业仅占8%。可以看到就业结构和地区有直接关联,第二、三产业虽不发达,但在少数地区也已经提供了相当多的就业机会。在伪满时期,日本侵略者为了大量获取东北资源,掠夺廉价劳动力,也大量投资建盖工厂,让工商业从业者也有所增加。
三、1927年——1930年五年间,“出嫁者”数量变化趋势
民国16年即1927年,上半年“出嫁者”男女共计70万余人,下半年约48万人,共计118万人进入到了东三省地区①,其中上半年有36万余人进入到了北满地区,除去归返者,永住者也达到了73万人。②民国17年上半年入满人数为72万余人,其中南满约29万人,北满约43万余人,回迁者有15.7万人,又有移住者42万余人。③1929年由中南满三港及北宁线④而来的“出嫁者”(除幼儿)有1046291人,归返者数大大增加,从27年的34万、28年的39万,到该年的62万人,单单是归返者就较前年增加了20余万人。而1930年的移民仅有81万人⑤。
纵观几年的定居率,从1923年至1928年上半年,除1926年较1925年稍有下降,基本均以大幅度逐年上涨。
结合图二也可以佐证上表满铁调查报告的数据,本表显示民国时期从1912年开始至1924年,入关移民以较为平稳的趋势逐年增加。1928年极剧增加的原因主要由于当时山东的政治环境所导致,自1925年张宗昌担任山东军务督办以来,残酷镇压工农运动,包括青岛日商纱厂工人罢工事件。为了扩张自己的军事力量,大量征兵,继而战祸不断。最终致使山东境内物资匮乏,食不果腹,难民数量大量增加。再者是匪祸、内乱的发生造成了社会治安的动荡不堪,诸如逃亡的士兵、地痞流氓形成了多个土匪势力,少则下聚集百余人,多则万余人,而土匪势力主要以山东西南地区济南道下的蒙阴、汶上、莱芜、巨野、诸城为中心,匪人胡作非为,为当地民众苦不堪言。第三,是税祸,苛捐杂税过于苛刻,大量兵力屯积在山东就势必需要花费大量的军费加以维持,比如货物税、货物加快费、招牌税、渔航船捐、矿业军事特捐、烟酒税、卷烟草特税、纸烟捐,还包括房捐、卫生稅、地租附加税等等,税目种类繁多,税率极高也造成了大量民众苦不堪言。第四,人祸之外的天灾,1927年的大旱导致了大量蝗虫灾害的发生,根据尚华洋义赈灾协会的调查,山东省在1927年的灾害中灾区的面积达56个县,灾民约两千万余人,这个数字也是相当之巨。由于多种原因的共同作用,造成了大量山东难民如潮水般涌入了东北地区,也使之其成为1932年伪满洲国建立之前,东北移民的峰值。
结束语
觊觎东北地区已久的日本,早在丰臣秀吉时期就开始酝酿了一系列的侵略扩张活动,一方面为了进一步影响并辅佐日本决策层具体实施侵略活动,另一方面在1905年日俄战争结束之后,日本接管了俄国在东北的权益,为了配合深入殖民东北的工作、最大化掠夺东北的资源,由此日本持续性的做了大量的情报收集工作,长篇综合性资料就包括《南満洲鉄道株式会社パンフレツト》《満州事情》《满蒙经济事情》,《満鉄調査資料》等等,也包括个人专著如羽贺哲治的《富の満州》、平田德治郎的《満州論》、坂本萁山的《実業の満州》等等,时间段都在1900—1932年之前,包括人口、面积、气候、行政、财政、金融、税租、森林概况、海关概况、海关制度以及关税、军事、教育、社会、司法、卫生、防疫、邮政等等,涵盖了整个东北地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日本学者或日本统治机构妄图利用丰富的数据和资料,更好制定殖民东北的政策与计划,1932年最先就由关东军统治部提出了《移民方策案》《日本移民案要纲》和《屯田兵制移民案要纲》,在1936年关东军又提出了《二十年百万移民计划》。日本将“移民”作为殖民东北的基本国策,可见“移民”在整个东北沦陷时期担任的重要角色,乃至在整个东北近现代化进程中的所承担的重要作用,本文针对于伪满洲国建立之前的五年间,东北地区移民状况作为研究对象,在此期间虽然日本就已经开始渗透对于该地区的移民,但依然还是少数,大部分移民依然是来自于或受战祸或受匪祸或因自然灾害甚至是通货膨胀产生的物价等原因而举家迁徙(大部分移民以团体模式进行迁徙),大部分移民依然来自于山东和河北,延续了闯关东这一历史现象持续流入进东北地区。另外,当时的移民对于定居的选择,与移民的出身地(出身地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移民的职业)、从事职业有关,并且受限于当时的交通因素。1912年开始至1928年,移民数量呈逐年上涨趋势,并在28年达到了顶峰,可见移民数量的多寡与当时的政治环境、社会治安、赋税、天灾都存在着直接的因果关系。
〔责任编辑:张 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