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 炼,许 敏,朱晓玲,冯 林,黄福涛
(四川省达州市果茶站,四川 达州 635000)
达州市水果产业经历了解放初期、改革开放后和2000年后的3个快速发展时期,达到了现在的规模,水果总面积居全省第5位,水果总产量居全省第6位。水果产业无疑成了达州市种植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和农民增收的支撑产业。然而,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现代农业的不断发展,全市水果产业也呈现出了不少问题。为全面了解全市水果产业生产现状,2018年,我们深入各县、市(区)水果生产基地进行了调研,根据调研情况,对全市水果产业现状进行认真剖析,找出制约全市水果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
截止2017年,全市水果种植面积已达到53613hm2,产量达56.39万t,产值24.21亿元。其中,柑橘29880hm2,产量34.78万t,产值11.65亿元;达州脆李11593hm2,产量9.57万t,产值5.63亿元。详见表1~3。
截止2017年,全市简易贮藏保鲜能力8万t,实际贮藏保鲜量3.5万t,仅占水果总产量的6.20%,其中柑橘贮藏保鲜量3万t,占5.32%。而冷库贮藏保鲜在达州市尚处于试验阶段。简易贮藏保鲜有较大的缺陷,贮藏环境的温湿度控制难度较大,因此贮藏时间不宜太长,尤其是除柑橘类产品以外的水果,只能进行10d左右的短期贮藏。
表1 全市水果种类构成情况表
表2 全市柑橘品种结构情况表
加工更是全市水果产业的短板,目前全市仅有一家小型加工企业,即渠县华橙酒业有限公司。该公司成立于2011年,以生产中高端果酒为主,设计年加工鲜果2万t, 2014年仅加工鲜果5000t,仅占全市水果产量的1.1%。自2015年起,运行十分艰难,处于停业状态。
表3 各县市区水果面积产量情况表
截止2017年,全市先后成立了72家水果专业合作社,以柑橘、达州脆李专合社居多。其中国家级示范专业合作社1个,即渠县三板柑橘专业合作社。省级示范专业合作社3个,即渠县宋岭村柑橘农民专业合作社、大竹县鹏程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川区威陆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还有很多专业合作社是有名无实,既没有成立专业合作社的条件,更没有发挥专业合作社的作用。即便是省级示范社渠县宋岭柑橘农民专业合作社,其带动力都很弱,带动的农户很有限。
品牌建设也是我市水果产业的薄弱环节,至今全市水果缺乏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目前,全市共注册了水果商标7个,其中渠县1个,达川区3个,宣汉县1个,大竹县1个,通川区1个。但这几个商标使用率不高,使用范围狭小,加之缺乏宣传,根本就没有知名度,更谈不上市场竞争力。如渠县的“宴神”牌、达川区的“达安”“达脐”牌,在本地市场的知名度都不高,更不用说在达州市以外的市场了。同时,全市水果的品牌化销售率还比较低,总的品牌化销售率还不到30%,但达州脆李的品牌化销售率在近两年得到很大的提升,由2016年的25%提高到了2017年的40%。
在全市水果产业上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四低”“三缺”“二不够”和“一不合理”。
2.1.1 管理水平低 由于目前农村劳动力严重缺乏,留守在家的除了儿童都是一些老年人,他们根本就没有精力和时间去管护果树,导致达州市很多果树处于放任生长状态,管理水平极低。
2.1.2 规模化程度低 达州市的水果生产规模化程度不高,大多数还处于零星分散状态。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尽管规模化程度有所提高,但从总体来讲,水果的规模化程度离现代水果产业的要求差距还很大。
2.1.3 标准化程度低 由于果树大多数处于零星分散状态,管理措施不到位,栽培技术规程普及率低,大多数水果专业合作社名存实亡,根本就没有发挥专合社应有的作用,这直接影响到水果产业的标准化进程,致使水果产业标准化程度始终处于较低水平。
2.1.4 采后商品化处理率低 采后商品化处理是增强果品商品性、提高产品附加值的重要措施。而在我市,由于水果生产组织化程度低,果农商品意识不强,所以,果实的采后商品化处理率一直都很低,这就自然降低了我市水果产品的商品性能。目前,果实采后商品化处理主要用在柑橘产品上。截止到2017年,全市只引进了一条柑橘商品化处理线,即于2011年引进的渠县三板柑橘专业合作社,而且每年的处理量都不大,仅限于该专业合作社所销售的部分产品。
2.2.1 缺乏政策激励机制 达州市的水果生产一直处于比较尴尬的地位,就像鸡肋一样,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一直不被各级党委、政府引起足够重视,缺乏发展力度,缺乏相关的政策激励机制。很多领导一提到水果生产,就认为达州市没有优势。然而,优势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通过持之以恒的发展得来的。我省就有几处很典型的例子。例如:成都龙泉驿通过近10年持之以恒的发展,使龙泉驿水蜜桃蜚声川内外;安岳的柠檬,也是通过持之以恒的发展,才有了今天的规模和优势。发展产业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因此,达州市的水果产业不是没有优势,而是缺乏相应的重视,缺乏发展手段,缺乏发展水果产业的政策激励机制。
2.2.2 缺乏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 无论是加工企业还是专业合作社,规模都很小,带动力不强,即便是获得国家级的示范专业合作社即渠县三板柑橘专业合作社,现有会员也仅有398户,规模不够大,带动力不够强。而全市唯一的水果加工企业——渠县华橙酒业,因成立不久,产品销路还未打开,带动力不足。缺乏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是我市水果产业发展的短板和制约因素。
2.2.3 缺乏知名品牌 达州市虽然注册了7个水果商标,但这几个商标在水果市场上都很难觅其踪迹,说明这几个商标注册之后都被束之高阁,根本没有用心用力去打造,当然就形不成知名品牌了。
2.3.1 领导重视不够 水果栽培总面积虽然比较大,而且还是全市很多地方建设美丽幸福新村和脱贫攻坚的支撑产业,但各级领导同样不够重视,其地位还不如栽培面积远远不及水果的橄榄和香椿,这就必然导致全市水果产业发展力度不够大、宣传不到位,难以打造形成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品牌。
2.3.2 引导性投入不够 政府的引导性投入是一个产业发展的启动器,也是政府重视的标志。比如渠县和宣汉县分别在柑橘、达州脆李产业上的引导性投入,推动了柑橘、达州脆李产业在本县的大发展,也确立了柑橘在渠县、达州脆李在宣汉县的主导产业地位。但从全市范围来讲,各级政府的引导性投入还远远不够,很多地方的引导性投入尚未启动,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我市水果产业的发展。
品种结构不合理:无论是柑橘还是达州脆李及其它水果,品种结构都很不合理,中熟品种所占比例都在80%以上,早熟、特早熟、晚熟、特晚熟品种所占比例很小,不到20%。中熟品种销售压力大,效益低。品种结构的不合理,不利于做到鲜果的周年供应。
水果产业经过解放初期、改革开放初期、2000年后3个快速发展时期,形成了现在的产业规模,面积、产量均居全省21个地市州前列。同时,全市建设的幸福美丽新村和产业扶贫,有很多是以水果产业作为支撑产业的。这说明水果产业在全市有很好的群众基础,很多农户有种植水果的积极性。这也是发展水果产业的有利条件之一。
全市位于川渝鄂陕4省市的结合部,是连结4省市的交通枢纽,是国家公路运输179个主枢纽和四川省规划的12个次级综合交通枢纽之一,形成了“水陆空”的立体交通网络,高速公路网已覆盖了辖区内的7个县市区。通过高速公路可以直达成都、南充、重庆、万州、西安、汉中、武汉、宜昌等周边知名大中城市。达州火车站是西南地区第5大火车站。达州机场直航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渠江航运经重庆可直达上海。便捷的交通,活跃的商贸,为我市发展水果产业提供了比较广阔的市场空间。
达州市地形地貌多样,南北气候差异大,适合发展多种果树,柑橘、李、梨、桃、猕猴桃、枇杷、葡萄、樱桃、柿、草莓等,均有不同规模的生产。柑橘是全市主栽水果,面积占水果总面积的50%左右,渠县锦橙曾获四川省优秀水果称号,达川区的安仁柚也很受消费者喜爱。而最具地方特色的达州脆李是目前仅次于柑橘的第2大主栽水果,现有栽培面积1.13万hm2,果品品质优良,很受消费者青睐,目前产品主要销往重庆、成都等市场。
由于达州市地处川渝鄂陕结合部,交通便捷,距周边大中城市都比较近。因此,全市的水果生产要紧盯周边大中城市市场,与周边省市互通有无,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市场定位是:把全市建设成川渝鄂陕结合部优质水果生产基地和供应基地,以生产中档和中低档优质果品为主,以生产中高档优质果品为辅,中档和中低档果品主要进入周边大中城市批发市场,中高档果品主要进入超市,实行农超对接。
全市地处川渝鄂陕4省市结合部,是4省市结合部的交通中枢,产品运输到周边4省市的大中城市都比较便捷。柑橘生产,与陕西、湖北比,具有优势地位,而达州脆李,与重庆、陕西、湖北比,都具有优势地位。因此,柑橘产品可以陕西、湖北两省的各大中城市为主要销售市场,达州脆李则以重庆、成都、西安、武汉等大中城市为主要销售市场。通过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打造区域品牌,还可以进一步拓宽销售渠道,拓展销售空间,扩大产品销量。
立足市情,突出特色和优势;以建设现代示范园区为手段,建设高标准高质量生产基地,以引进业主和建设家庭农场为抓手,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加大宣传力度,打造知名品牌;控制面积增长,注重结构调整;推广冷藏保鲜,发展冷链物流;扶持加工企业,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
达州市的水果生产,在突出柑橘和达州脆李优势地位的同时,要根据市场需求,及时优化品种结构。在果树品种搭配上,基本稳定柑橘和达州脆李生产面积,加大市场行情好又比较耐贮运的果树品种的发展力度,如优质猕猴桃、优质脆桃等。在每一树种内的品种搭配上,调减中熟品种比例,增加早熟、特早熟、晚熟、特晚熟品种比例。在柑橘生产上,对中熟品种要根据市场需求及时更新品种,改善品质,增强市场竞争力;对早熟、特早熟品种要重点发展国庆节前后成熟的优质无核橘;对晚熟、特晚熟品种要重点发展优质杂柑及晚熟塔罗科血橙。在达州脆李生产上,要严格控制7月份成熟的中熟品种的生产规模,逐步将其所占比例由目前的90%调减到60%,将6月份成熟的早熟品种所占比例由目前的不到1%逐步增加到5%,将8月份及以后成熟的晚熟、特晚熟品种所占比例由目前的不到10%逐步提高到35%,尽量延长鲜果供应期,缓解销售压力。
建议市级和各县、市(区)两级政府建立水果产业发展基金,通过以奖代补形式,奖励当年度在水果产业发展方面成绩突出者。以此引导更多社会资本加入水果产业的发展,从而推动我市水果产业再上新台阶。
在全市范围内,花5年时间,大力实施优果工程。将提质增效系列技术组装配套,大力推广,改善果品品质,提高优质果比例,促使全市水果产品提档升级。“一一三”战略即重点建设10个万亩核心示范区,5个柑橘万亩核心示范区,4个达州脆李万亩核心示范区,1个脆桃万亩核心示范区。园区内基础设施完善,水、路、管“三网”配套,以生产中高档精品水果为主,力争将每个园区打造成现代水果产业示范区、优质高产样板区、新品种新技术应用展示区、休闲观光采摘体验区。打造100个水果基地乡镇,每个基地乡镇规模须在333.33hm2以上,其中柑橘基地乡镇50个,达州脆李基地乡镇30个,其他水果基地乡镇20个;培育3个品牌,一个区域公共品牌—达州脆李,两个柑橘品牌。
全市的水果苗木市场十分混乱,任何掌握有项目资金的单位或个人都在参与水果苗木的调运,甚至繁育,苗木质量和品种纯度得不到保障。苗木是水果生产的基础,要想获得优质丰产,就必须要苗木品种纯正,质量优良。而且水果苗木不像大田作物,大田作物种子出现问题只影响一季,而水果苗木出现问题就要影响很多年,造成大量财力、物力、人力的浪费。所以,规模水果苗木市场是保证水果产业发展质量的前提。为此,建议政府出台相关规定,水果产业的规模发展,必须由农业主管部门统一规划,建立水果良种繁育基地,由农业主管部门统一管理。
目前,农村劳动力极度缺乏是普遍现象,因此,发展水果产业要有新思路、新措施,不能再像以前那样把果树苗发到每家每户去栽,那样,水果基地难以建立,水果产业也难以发展。在现阶段,只有通过引进业主或扶持家庭农场主流转土地发展水果产业,才能保证相对集中成片发展,才能保证发展质量。因此,今后必须大力培育和扶持业主和家庭农场,作为现阶段我市发展水果产业的新型经营主体。
而今已是网络信息时代,要宣传产品、销售产品,网络是一条非常重要的途径。因此,建立达州市水果网很有必要。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最大限度拓宽我市水果产品的销售渠道,扩大销售半径,提高在消费者中的知名度。建立网站后,确定专人负责管理和维护,及时收集、更新相关信息,确保网站正常运转。
获取最新的市场信息,是做好营销工作的重要手段。为了拓宽达州市水果的销售渠道,建议每年由市农业局负责组织各县、市(区)相关人员分别到周边的重庆市、陕西省、湖北省的大中城市开展市场调研,每年根据所获取的市场信息,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做到有的放矢,避免盲目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