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曹 升
1978年,刘建武怀着报国志、军旅梦,从陕西老家应征入伍。1996年4月,解放军电视宣传中心成立,刘建武作为优秀骨干参与单位组建工作,成为党的军事电视宣传战线的第一代创业者。
在繁忙紧张的工作之余,刘建武胸怀军队文化战士的梦想与追求,潜心研习书法、常年笔耕不辍。他的作品以“传播正能量、书写军旅情”为主题主线,催人奋进,给人正气,引人入胜,因此被人们和书法界亲切地称为“红色书法家”。
“军人的天职就是要捍卫我们的主权,军队书法家就是要捍卫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阵地。”刘建武掷地有声地说。
1959年,刘建武出生于历史悠久的陕西华县。“少华苍苍,渭水泱泱,君子之风,与之久长!”八百里秦川和泱泱渭水,使他从小就接受传统文化和淳朴民风的熏陶洗礼。他6岁开始习字,一本《曹全碑》为他打开了通往书法艺术殿堂的大门。
刘建武认为,就艺术要求“认识生命”而言,书法可谓是最为纯净、最富内涵的艺术。流动的书法线条,是传导生命节奏的标记。中国书法线条依于笔、本于道、通于神、达于气。中国书法之美,具体表现在气韵之美、意境之美、线条之美、布局之美、章法之美、结体之美。在书法作品中,应当体现阴阳五行的思想、天人感应的思想、中和中庸的思想、克己修身的思想。书法创作要做到以读书为基础、以思想为主导。创作一幅作品,要调动自己已有的一切知识储备,联系最新技法精雕细刻,以求创作出记得住、传得开、留得住的书法作品。但是,如果没有厚实的传统文化底蕴,研习书法就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他系统学习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经典,学习前贤研习书法的成功经验,学习书法道技结合的有益做法,学习中国经典文学的名著名篇,学习中国传统修身齐家的思想精华,按照尊重传统、把握规律、循序渐进、博采众长、提升自我的思路,在书法艺术领域厚积薄发、砥砺前行。
刘建武在书法创作上,坚持继承传统、博采众长、术有专攻、以点带面。他说:“童子功是走向书法坦途的必要条件,字内功是书法者必备的基本条件,字外功则是增强书法文化的永久任务。”正因如此,刘建武的字,如歌、如啸、如舞、如奔,极具动感与灵性。字里行间充满了文化的伟力、艺术的张力与生命的活力。在创作之前,他深刻体会每幅作品所蕴含的文化精髓和时代精神,动笔时,将每个字均视为生命的单位、文化的因子,精心构筑每一个艺术妙境。因此,在他的作品中,每个字都各有特点、各有品味之处,每幅作品都赋予了文化生命。而他的过人之道,又在于使字与字之间紧密相关、彼此呼应,构成了一幅幅大张大合、大气大美的精妙天地,达到了“自始及终、连绵相属、气脉不断”的精彩境界,使得每幅作品都饱含文化的厚重、精神的传承。
“刘建武的书法神度凌厉,寄兴弘阔,气完体充,意丰蕴盛。”这是中国书法家协会苏士澍主席对他书法艺术的精辟点评。
刘建武在军队宣传战线上工作了30多年,这使他更多地了解到部队的神圣与庄严、军人的崇高与奉献,更使他对部队和军人有着更为深厚的感情,他始终坚定地将自己的艺术追求定位于军队官兵这个特殊群体。
刘建武时刻谨记要为基层官兵服务,特别要为边关建设服务,尽己所能、倾己之力,努力把边关官兵爱边关、守边关、强边关、兴边关的高尚情怀,通过书法语言生动反映出来。“在边关哨所,官兵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叫忠诚——把哨位当战场,把边关作熔炉,他们是最可爱、最可敬的人。我们用什么回报他们呢?作为一名军旅书法家,我要用我手中的笔来为他们记录征程、抒发豪情、续写辉煌。”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到现在,他为最艰苦的边防、海疆、大漠、戈壁的基层连队,先后创作了3000多幅书法作品。有一次,他的作品被带上了红旗拉普哨所慰问,边防哨所的团长专门来电告诉刘建武,“官兵们看到他创作的‘热血铸军魂 忠诚守边关’很高兴很激动,都说刘建武老师写到了他们的心坎上、说出了他们的心里话,没想到书法家把他们的使命和担当通过书法语言真切深刻地表达出来,他们要把这些字刻在他们的哨所上。”“从新疆的红其拉甫到神仙湾,从祖国最北端的漠河到南海的战舰,几乎全国所有的边防哨所都有我的书法作品。有的挂了起来,有的刻在石碑上。能为边防官兵精神世界送上一份清新与正气、带来一份豪情与力量,我真的很骄傲。”刘建武自豪地说道。
在中央电视台组织的《军营大拜年》慰问边海防官兵的活动发起时,刘建武连夜精选了数十幅作品,亲手送到节目组负责人,嘱托他们将自己的敬意与祝福带给那里最可爱的人。在祖国最南端只露出海面一块礁石的南沙哨所,战士们挎好钢枪,小心翼翼地展开洁白的纸张,随着海风飘动的纸与字,像海天之间翱翔的信天翁,挺拔雄健的书法在如铁的礁石之上舒展与抒怀。战士们看到刘建武的书法,感受到了一位老兵亲人在惦念着他们,黝黑刚毅的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与喜悦。这应该是在祖国最南端、最特殊、最有意义的书法展了!
部队火热的练兵场是他创作的活水源,广大官兵是他书法作品最权威的鉴定师。“我觉得,战士需要文化生活,让他们多接触文化艺术,有助于陶冶他们的情操,为他们的军营生活提供一些文化滋养,这是我作为一名军旅艺术家最大的追求与荣耀。同时,作为媒体工作者,我也希望在部队与社会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向社会展现军人的时代风采,讴歌他们的英雄情怀。”
在中央统战部、北京红十字会发起的“同心共筑中国梦”西藏行活动中,刘建武的作品被带上了海拔4700多米的边防哨所。
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活动中,他创作了《九三阅兵赋》,并为阅兵村官兵题写了120幅书法作品。
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宣传活动中,他深入长征出发地江西于都现地感悟中国工农红军出征铁流的壮怀激烈,先后为前方报道组题写了“遵义之光照耀千秋”等150余幅书法作品,赠送长征途经当地政府、纪念馆和各界友人,大量作品被纪念馆收藏和展出。参与长征拍摄的瑞士苏黎世档案馆馆长收到刘建武的书法作品后,专门来信交流心得并表示感谢。
走进刘建武的工作室,除了一张大桌子、环绕四周装满各类图书的书架和一幅幅书法作品外,见不到任何的奖杯奖状。刘建武同志说:“这么多年的学习和创作,让我深深服膺 《尚书》和《周易》里面的两句话,‘谦受益,满招损。’‘负重致远’。艺术的道路不能靠奖杯去装饰,而要用一生去修行。心有多静,人和字才能走多远。”
在当代有成就的书法家中,刘建武属于苦学派,孜孜以求、默默耕耘,不问收获、不重虚名,并给自己定下了“3个绝对不写”原则,即消极颓废的内容不写、封建迷信的内容不写、与军人身份不相称的内容不写,决不庸俗、媚俗、低俗,始终保持着做人的平实低调,在有些浮躁的社会环境中,保持一份宁静,一份淡定,这是难能可贵的。
全国政协原副主席、中国文联主席孙家正曾点评刘建武的书法作品说:“建武同志的书法作品内容健康向上,风格大气沉雄,有军人特有的风骨。”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讲:“刘建武为人谦和低调,沉稳务实,其书品与人品都令人称赞!”
书法是心态的另一种形态和表现形式。如果不能写出一点灵魂术,书法也就只能成为一种模仿和一般意义上的写字了。刘建武的书法作品给人最深的印象是,他把自己的作品与人品完整地融合成一种新的文化了。他在顿悟人生和反复砺炼心志的同时,众揽群芳,博取精华,用一种向上的人生姿态写出了军人的“忠”和秦人的“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书法风格。综观其书,刘建武作为军人特有的气质涵养彰显其中、跃然纸上。
刘建武通过人品与作品的融合统一,生动展示了他的人生胸怀:秦风人家,苦难童年;行伍从军,心志磨砺;书法求道,顿悟人生;聚德博精,厚重完美。他用秦人的风骨执着与军人的忠诚奋进,追求属于个性的书法厚重和军旅完美。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张飙曾评价说:“书与法的统一、德与书的统一、法与度的统一、灵与智的统一、人与艺的统一,构成了刘建武书法艺术的鲜明特点。”
既厚重又不失灵气,既传统又不乏个性。刘建武不为环境影响,忠心铸魂,静心修行,精心创作,潜心养德,驰而不息、久久为功,从而使自己的书法成为一种智慧和风骨。实际上,这也是一种风范和境界、一种人格和高度。
通过刘建武的人与字,让人明白了一个道理:书法不仅是国学文化的重要体现,也是书写者文化、气质、个性、修养、素质和知识的整体外观。书法不仅是弘扬文化的载体,也是书写者求真向善的过程。唯有真知,才有奇书。书自灵魂,形于外表。刘建武用他生命的印痕,向我们述说着他和这个时代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而且可以坚信,未来还会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