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新财
我第一次跟江苏作者潘桂先生聊诗稿时,他自我介绍说,他在当地作家协会是被分配写爱情诗的。分配的意思就是接受分工,或接受某种任务。这种分工很少用在写作中,多数是用在行政管理,或是生产工作中。我听潘桂先生这么说感觉新奇,觉得有意思,也不解。因为写作是私人化的事。作者是根据个人喜好,自己擅长什么,自己想写什么,有了灵感,而进行创作的事。这么私人化的事怎么还会有分工呢?当然在写作中有的时候也会有分工,可那是指集体性创作,是生产性写作,把写作当成生产性产品来完成的,为了加快生产进度,由多人完成一部,或多部作品。比如长篇报告文学,或电视剧本,这样分工,能加快作品完成的进度,尽快得到经济回报。可潘桂先生是写诗的,诗不是大作品,并且诗创作在思想与情感方面是专一性的投入,不适用多人完成同一作品,也不适合分工写作。不过潘桂先生说的这种分工,在某些写作组织,或社团里也是存在的,但是很少存在,太个别了。因为这样会影响写作者的创作空间,不利于创作。并且潘桂先生已经不算年轻了,而爱情又多数是指年轻人的领域。他在这方面会有创作优势吗?他又能写出什么样的作品呢?我问他为什么要专门写爱情诗。他说:别的类型诗我们作协分配给别人写了,如果我写了,会影响别人,会让人不高兴的。
我说:你们那里的作家协会这么分工是独创,这是我第一次接触这么写诗的人和这样的作家协会。
潘桂先生说:既然这么分工了,别的诗我就不怎么写了。
我没多说什么,带着不解和疑问看着他的诗稿。当我读完他的《春风沉醉的夜晚》诗作后,感觉发生了变化,在脑海中打了好几个问号,这是爱情诗吗?爱情诗有这么写的吗?我带着疑问在诗句中寻找答案。诗中这么写着:
掬一抹夕阳/炖一壶月光/月色如水染透美好过往/五彩蝴蝶在我心空飞翔/为这迷人的夜晚洒满芬芳
当前世尘缘/路过我今生窗口/洁白的云霞/盛开朵朵娇媚的海棠/传情的圆月/勾勒烫金的画框
掌心的温度在慢慢传递/腮旁的红唇/还是那样滚烫/紫罗滕下私语绵绵/你说这是春对夏的向往/青草地上牵手徜徉/我言那是冬对春的渴望
你说情在左爱在右/我以生命起誓/行走在你心海中央/为你编织千万条诗行
温柔的晚风/再次吹皱我深深的思念/红烛矮了一截/思念更加绵长/在这沉醉的夜晚/我多想永不醒来/让我的爱 白了岁月/红了时光
这首诗写得很缠绵,但对爱情描写是隐喻的,如果不往爱情方面想,如果不是有这种意识,而从直观上来看,无疑会认为与情有关,而跟爱情无关的诗。比如诗的第一小节这么写:掬一抹夕阳/炖一壶月光/月色如水染透美好过往/五彩蝴蝶在我心空飞翔/为这迷人的夜晚洒满芬芳。从这几行诗句中我们只能感受到作者的心情和周围的环境,根本想不到跟爱情有关。我读着诗句,猜测着作者的心绪。作者这种情,这样的心绪,没有新奇之处,应该说在许多诗人,或作家身上都能体现到。但可贵之处是潘桂先生把这种意境作为铺垫,用景来衬托情,然后进行了展示。
潘桂先生在这首诗的第二小节中这么写:当前世尘缘/路过我今生窗口/洁白的云霞/盛开朵朵娇媚的海棠/传情的圆月/勾勒烫金的画框。这几行诗句中涉及了情缘,情缘在诗句中是被景物遮掩着的,藏在景色中,时隐时现。
作者说:当前世尘缘/路过我今生窗口……我从这两行诗句中寻找到了爱的线索,爱的感觉,这种爱那么浅,这种爱又那么深,浅的如同淡淡的明月,照亮黑色的夜晚,让人心情怡然,如同清浅的溪水,能看见自己的影子在水中,能看见水中的沙石,深得让我们追寻久远的人生,在人生路上相逢、相遇、相知,摩擦出爱的感觉,美妙的情波,萌动的情丝。但这是感情中的比喻,有夸张性,不是真实的。
我对潘桂先生这种运用情绪的描写表示赞赏,也很佩服他的文学修养与内在的文学功力,
假如没有一定的文学修养,没有较深的文学功底,是写不出这样动情的诗句的。
我们可以分析一下潘桂先生这两行诗句,尘缘是一种缥缈的,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只是存在情中,意中,想象中,而作者写成实实在在的人,或情,经过窗前……这是很高的思想境界,也物化了,为情丝留下了更广阔的飘动空间。
作者接着写:洁白的云霞/盛开朵朵娇媚的海棠。我读后在想,云霞是洁白的吗?通常描写云霞是很少用洁白的字语,多数是为彩色的,包罗万象的……而这里潘桂先生却用了洁白,这样的描写,有失常规,这是反常的描写,我想不是作者的失误,也不是大意了用语的准确性,而是有意这么写的。这么描写虽然反常,但不违背语句在这首诗中的衬托美感。
当读到:传情的圆月/勾勒烫金的画框。这就表现出了一种情动,也体现出了爱的感知。用月光,或月亮,写情感的诗句有很多,可以说是举不胜举,可潘桂先生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后面那句:勾勒烫金的画框。这句诗把前面那句提高到了顶点,月光形成了画框,如果没有这句诗文的衬托,前面那句就是失败的,而有了这句诗文承接前面的诗文,就成为非常合情合理的诗句,意境也更高了。
我们不妨设想一下,画框里是谁的照片?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是情人,还是恋人?是家人,还是朋友……这空间是太大了,情感的发展空间也太大了,大到无限。
这就是潘桂先生写诗的成熟与老练之处。
在《春风沉醉的夜晚》诗的结尾处写着:温柔的晚风/再次吹皱我深深的思念/红烛矮了一截/思念更加绵长/在这沉醉的夜晚/我多想永不醒来/让我的爱白了岁月/红了时光。当我读到这些诗文时能不动情吗?如同爱到了深处,所有的爱都沉浸在情中,用话语已经不能表白了,也不能说出来,说出来会显得苍白,只是在静思中,在时间中流淌。
潘桂先生说时光红了,而岁月老了,这证明爱的力量是经久不息的,在源远流长。
其实,诗写到这种程度已经到火候了,再说别的都显得多余了。
潘桂先生在《十步相思》诗中的文学性,艺术性,也是很高的。这首诗从题目上看能感到与爱情有关,但能不能算纯正的爱情诗,还不能确定。诗中写:
诗里有我缠绵的红袖/回忆了许久
一步两步/无法丈量岁月的奔流/为了等你/把永不廉价的承诺一直守候
三步四步/徘徊在一个个曾经的路口/打开陈年细软/眺望灯火阑珊/是否有你顾盼的回眸/是否还有你葳蕤蔓延的情愫
五步六步/多想约你再到回忆里走走/湖中荡起涟漪小舟/期待美丽的邂逅
七步八步/遥望月光/是否将我的思念/洒在了你的床头
九步十步/你有时端庄的像个小淑女/在我写诗的时候/给我递上玫瑰的稿纸/有时活泼的像个野丫头/牵着我的手在雪地上/时而奔跑时而慢走/两对脚印蜿蜒向远方/一不小心就一起白了头
潘桂先生的这首《十步相思》诗,在开头两行依然显得与主题无关,诗的题目是《十步相思》,可诗开头两行却这么写:诗里有我缠绵的红袖/回忆了许久……这样看上去与主题是没关联的。不只是没关联,并且这两行成了一个小节,好像有内容缺失,空洞,但这是作者有意的安排。这是在为接下去的诗文留下更多空间。
这首诗的第二个小节进入了主题,这么写着:一步两步/无法丈量岁月的奔流/为了等你/把永不廉价的承诺一直守候。作者在这些诗句中主要是想倾诉对情的守候与期待。期待与守候是人生中的情感寄托,只是有的人对这种情明了,有的人不明了。
潘桂先生是写诗的,并且是会写诗的人,文思敏捷,感情细腻,当然对这种寄托之情是明了的。他不但明了,也会比喻,还会讲述。他把这种情放入到岁月中,用心去丈量,如同白糖放入水中被溶解,无异样色彩,而与水构成一体。脚步在这里只是借用,只是对情绪的释放。我们想一下,生活中,情感中,脚步怎么可能丈量岁月呢?正如作者所说:岁月是在奔流,奔流的岁月只有用情,只有用思想跟踪才行。因为人的思想与情感是没止境的,可无限延伸。
作者说:为了等你/把永不廉价的承诺一直守候。这两行诗句充分表明了作者的心态。承诺是人对某件事的期待与渴盼,也是人格与品德的体现。这应该是信仰的一种。如果生活中没有信仰,生活会失色的。因为有了信仰,有了承诺,就有了标尺,生活与感情是有界线的。有的事可以做,有的事不可以做。有的感情可以发展,有的感情不可以发展。亲情无界线,友情无界线,但爱情是有界线的。有时你爱人家,人家不一定爱你,这就是单相思。单相思这种爱必须克制,必须自我约束,不能走火入魔,不然会后患无穷,麻烦多多。
假如潘桂先生在这里写的是爱情,我认为是单相思这种,就算不是单相思,也是不明了的爱情,不稳定的爱情,有着飘摇之感,恍惚之意。如果是明了的爱情,是轰轰烈烈的爱情,是坚定的爱情,作者就不会这么郁闷性的写了。并且不会用一直守候了,也用不着守候,只要长相守,恩恩爱爱,一起慢慢变老就行了。
作者在一步两步这小节中这么写了,那么接下去写的又会是什么情感呢?
潘桂先生在这首诗的第三小节中写道:三步四步/徘徊在一个个曾经的路口/打开陈年细软/眺望灯火阑珊/是否有你顾盼的回眸/是否还有你葳蕤蔓延的情愫。这一小节的诗句近一步靠近了诗的主题。也是诗句缓缓进行的梳理。因为作者这首诗的题目是《十步相思》,既然有一二步,三四步了,也就会有五六步……诗文如同行人,一步一步走来。诗情在一点点深入。
潘桂先生在这首诗的结尾处写:九步十步/你有时端庄的像个小淑女/在我写诗的时候/给我递上玫瑰的稿纸/有时活泼的像个野丫头/牵着我的手在雪地上/时而奔跑时而慢走/两对脚印蜿蜒向远方/一不小心就一起白了头。
这段诗句写的是现实生活,如影随形,逼真生动。虽然这种情形在现实生活中不一定这么浪漫,多彩,但是会发生,会存在的。发生这种场景不一定是写诗的人,或是作家,也可能发生在农民身上,相爱的农民在田间劳作,欢乐的场景。比如《天仙配》中写的:
买柴买米渡时光
庄稼之人不得闲
面朝黄土背朝天
但愿五谷收成好
家家户户庆丰年
……
也可以发生在工人身上,两个人一起上班,一起下班,一起买菜,一起做饭,这都能呈现出甜蜜的生活环境。挚爱的人生活在一起,相伴相随走在人生路上,无意间,在时光流逝中慢慢变老,了结此生。
我在读过潘桂先生的诗后,又回想起他说的话来,他说是专门写爱情诗的,因为当地作家协会有分工,让他写爱情诗,别的诗很少写,写了怕别人不高兴。他是很守规则的人。这是我们生活中应该提倡的规则。他不是怕谁。因为他的生活与事业都是成功的,有一定社会地位。应该说他是当地的名人。名人这么守规则就更难得了。他守规则是在意别人的感受,是在遵守公德。能认识这样的诗作者,与这样的人交往,我很高兴。
我也喜欢他的诗。
我想跟潘桂先生说:你的诗有情,也有爱,但与爱情不太明了,与爱情有点模糊和朦胧,虽然能让人心动,但不会冲动,这是雅致的心境,这么写真的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