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自在(六章)

2018-11-12 23:45:57
连云港文学 2018年5期
关键词:梅花

孔 灏

不见世间过

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必定是个多事之人!比如吧,人家五祖弘忍大师要选接班人,你慧能连个后备干部都不是,还偏偏想东想西,甚至跑官要官!烦不烦人?再比如吧,人家神秀大师呕心沥血吟成一偈,你慧能连个大字都不识一个,还假意央人原文诵读一遍,又自作一偈央人题在神秀大师偈子边上。懂不懂事?再后来,五祖弘忍大师眼见慧能不安心本职工作,气得用手杖在慧能的劳动工具上连敲了三下以示警醒,结果这慧能竟然夜半三更时分跑到五祖大师的房间里去求道,说是敲了三下的意思就是指三更时分可以来找师父在学习上面“开小灶”!胡不胡闹?这一胡闹,搞得后来花果山上的孙猴子跑到人家菩提老祖那里也照此办理,把个菩提老祖被逼无奈只好教他些翻筋斗、变戏法的本领,直接导致了这泼猴闹龙宫、闹地府进而大闹天宫,生出了多少事端来!添不添乱?归根到底,追本溯源,岂不都是因为这慧能大师的种种多事?

还有,这慧能大师身为一个无形象、无学历、无经验的“三无”人员,跑到人家公司食堂干了几年粮食初加工之类的粗活,连个“临时工”的身份都没转正,一夜之间突然就成了人家公司的法人代表和董事长了。这是有多给过去公司的高管们添堵啊?这还没完,原来的老板怕董事和高管们因为不服要打要杀慧能,让他跑路,结果呢——这家伙,先是跟老板说不认识路,等到老板把他送上船了,他又好像非常镇定的样子对老板说:迷时,是老师度我;悟了,就要自己度自己。这度的名称虽然一样,那用处可就不同了……这船呵,我要自己来划自己渡河。老板心里是真着急啊,心里想:情况都这样紧急了,还特么净跟我这儿扯犊子!可是,还得保护这小子的积极性,只好说:是啊是啊,以后,咱这公司上市,可就全靠你啦!三年之内,我还能为公司发挥点余热;三年以后我告别人世了,你呀,可也不能着急,把握好天时地利,慢慢来!

要我说,你在一个单位里啥基础都没有,又不是受上级组织调配“空降”来的,就这么冷不丁突然一下子“一朝权在手”,怕是总要有点“心虚”吧?人家慧能大师可不是这样!那笃定,那安然,真不是盖的!其实,这家伙初次见五祖弘忍大师时,就说的又明白又狂妄:老板,我到这个公司来,啥都不求。只求一件事:迟早有一天,把咱这公司合并到另一个横跨宇宙各空间、覆盖各空间所有生命的一个联合公司去,我呀,要去做那个联合公司的董事长。这,可不仅仅是多事之人说的话干的事吧?那是根本上的好事之人,是唯恐天下无事之人啊!

但是——天下人、天下事最少不得的,就是“但是”二字。有了这“但是”两个字,天下之人,会更加有趣;天下之事,会更加深致。悠悠人事,一有“但是”,就有了沧海桑田的变化,或者,是地久天长的美意。所以,“但是”来了:但是慧能大师,虽然是多事之人、好事之人,其实却单纯,且直接:他知道,虽然那风中的经幡飘来飘去,但是,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那看风看幡之人的心,动了。于是,他登坛说法之初,就先教导大众一首《无相偈》;于是,他为多事、好事的自己,也为世间熙来攘往的众生,说出了著名的辩护词:“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

有学者考证,在汉之前,儒家最早使用“道教”一词,将先王之道和孔子的理论称为“道教”。实际上在《论语》中,孔子本人也多次强调“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或者,“吾道一以贯之”;或者,“朝闻道,夕死可矣”……直到《隋书·地理志下》中,还有“江南川泽沃衍,有海陆之饶,珍异所聚,故商贾并凑。前人君子尚礼,庸庶敦庞,故风俗澄清。而道教(还是专指儒家礼教)隆洽,亦其风气所尚也”的记载。而佛教刚刚传入中国时,因“菩提”曾被翻译成“道”,因此也被称为“道教”。至于现代人所理解的作为宗教的道教,则是在东汉末年五斗米道取“以善道教化”之意自称为“道教”之后,在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基础上,承袭了方仙道、黄老道等一些宗教观念和修持方法,逐步形成的以“道”作为最高信仰,奉老子为教主,以老子的《道德经》为主要经典,追求修炼成为神仙的一种的宗教。所以,慧能大师所谓的“若真修道人”,当是确指修持“佛道”之意。但是,“但是”又来了:但是修持佛道,为什么就可以“不见世间过”呢?

“过”,《说文解字》说:“度也。从辵呙声。古禾切”;清代段玉裁《过說文解字注》说:“度也。引申为有过之过”;也有论者以为,“辵”与“呙”组合表示“走出漩涡”,所以“过”之本义是:走出漩涡,脱离缠绕。按《易经》六十四卦所论,又分别有“大过卦”和“小过卦”。周易第28卦“大过”卦的象辞说:“泽灭木,大过。君子以独立不惧,遁世无闷。”上卦为兑为泽,下卦为巽为木,上兑下巽,泽水淹没木舟,这是大过的卦象。君子观此卦象,以舟重则覆为戒,领悟到遭逢祸变,应守节不屈,稳居不仕,清静淡泊。周易第62卦“小过”的象辞说:“山上有雷,小过。君子以行过乎恭,丧过乎衰,用过乎俭。”上卦为震,震为雷,山上有雷,是小过的卦象。君子观此卦象,惧畏天雷,不敢有过失。因而行事更加恭谦,居丧更加哀伤,用度更加节俭。由此二卦的卦象和象辞可见,世间之过,无论大如河水覆舟,还是小如山上的雷声较山下的雷声更响,都不在别人,而在自己。“不见世间过”者,“自己不为过”也!

《孔子家语》上有个故事:孔子师生在陈国和蔡国之间的地方受困缺粮,大家七天粒米未进。颜回不知道从哪里讨来一些米煮饭,快熟时用手抓锅里的饭吃。孔子看见后,没说啥。饭熟了,颜回请孔子吃饭。孔子说:“我刚才梦见了先父,这饭很干净,我用它先祭过父亲再吃吧。”(依古礼:用过的饭是不能祭奠的,否则就是对先人大不敬)颜回忙说:“不可以!刚才煮饭时,有点炭灰掉进了锅里,弄脏了米饭,丢掉不好,我就抓起来吃掉了。”孔子叹息道:“人都相信自己的眼睛,但即便是眼睛看到的仍不一定可信;人总是依靠自己的心,可是自己的心有时也依靠不住。”原来,圣贤所说,并无二致!孔圣人早在二千多年以前就提醒大家:注意!你所理解的别人的错误,也许是自己的误解。对别人的误解,难道不是你自己的错误吗?

贾似道《悦生随抄》转引刘壮舆《漫浪野录》中的记载说:

苏子瞻泛爱天下士,无贤不肖,欢如也。尝自言:“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子由晦默,少许可,尝戒子瞻择交。子瞻曰:“吾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苏东坡这人,“爱自己、爱生活、爱拉芳”,更爱天下人!无论尊卑贵贱、智慧愚蠢之人,都能欢颜以对。自己也讲:“我呀,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收容所的乞儿”。他兄弟苏辙苏子由听了,不以为然,并且劝哥哥:你呀,处朋友要有选择。苏轼苏子瞻说:“没法选啊!在我的眼前,全天下就没有一个不好的人。”

有佛教界的高僧大德讲:苏轼其人,也是禅宗的一位祖师再来。这话,我愿意相信!再后来,读六世达赖仓央嘉措诗:“安得世间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忽想起慧能大师和苏东坡来:原来,他们仨,是隔着时空,在唱同一首歌呢!

惟有少年心

“诗鬼”李贺长得比较特别。特别成啥样儿?李商隐写的《李贺小传》中说是:“长吉细瘦,通眉,长指爪”。身材纤细瘦小,就是搁在现代,也最多是找对象的时候,在有些人的眼里算是个缺点,何况,俗语中向有“世间无丑男”之说,所以,男人身材“细瘦”云云,自是不值一提之事。但是,双眉相连和手指极长这两种“异相”,按中国民间传统的面相学和手相学来说,却是所谓分别代表命“硬”,经历坎坷,性格刚烈和多有幻想、脑筋灵活的。而英国中央兰开夏大学、诺森堡大学和奥地利维也纳大学的几位学者通过研究,也得出如下结论:无名指与食指的相对长度能反映出胎儿在母体中接触睾丸激素的程度,而这种激素对大脑发育的影响直接决定学习新技术时的能力是高还是低;并且,无名指和食指两指长度差别愈小,面容便愈对称;差别愈大,愈不对称。

当然,这些研究和结论,对于诗人李贺而言根本毫无意义!在我们的心目中,李贺和一头瘦驴有关,和一天黑云有关,和一只雄鸡有关,和一个少年有关……他每天骑一头瘦驴四处觅诗,每有所感必将其写成诗句放在驴背上的破旧口袋里;他以歌行的形式写边地战事,起句即以“黑云压城城欲摧”虚实相生地写出了大战将临的紧张气氛和严酷环境;他在《致酒行》中写出了传诵千古的名句“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少年心事当拿云,谁念幽寒坐呜呃”——此句为毛泽东主席所激赏,其所作《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词中“一唱雄鸡天下白”和《念奴娇•井冈山》中“一声鸡唱,万怪烟消云落”,均由此句化出。有学者研究指出,李贺传世诗作共有240首,毛主席圈过的就有83首,有的诗甚至被圈点四五次。在五十年代一则有关王勃的批注中,毛主席更是称赞李贺为“英俊天才”,但“死时二十七”,“惜乎死得太早了”。按照现在比较流行的写法,或者应当是这样表述的:因为李贺在二十七岁的时候英年早逝,所以,这位天才诗人就永远地活在了他的二十七岁上。

宋代词人章良能词《小重山•柳暗花明》有句:“旧游无处不堪寻。无寻处,惟有少年心”。把那词句中的“少年心”三个字摘出来用在李贺身上,或者,还算匹配吧?当年,少年李贺以一首《雁门太守行》得到了当时文坛领袖韩愈韩昌黎的高度认可和多方推介,才名远播。正准备大显身手、登科及第之时,因其父去世,只能根据旧时礼制服丧三年。三年后,李贺河南府试高中,年底即可赴长安参加进士考试。结果,又有人拿李贺去世的老爸做文章,说是他的爸爸名叫“晋肃”,这个“晋肃”中的“晋”字和“进士”之“进”字谐音,如此,李贺如果考“进士”,那就是对他老爸“晋肃”先生的大不敬!世界就是这么奇妙——于是,“有关部门”真的立即宣布:取消考生李贺的参试资格!昌黎叔很生气,后果,却不那么严重。作为古文运动的旗手和主将,他除了专门写了一篇《讳辩》并在文章中尖锐地反问道:“当爹的名叫‘晋肃’,儿子就不能考进士;假如当爹的名叫‘仁’,儿子就不能做人了吗?”之外,实在也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来让“有关部门”收回成命。

有唐一代,诗人多具“少年心”。但是,与李白的豪放、李商隐的蕴藉不同,李贺显然更魔幻、更瑰丽。他写琴声,是“暗佩清臣敲水玉,渡海娥眉牵白鹿。谁看挟剑赴长桥?谁看浸发题春竹?”他写梦游,是“老兔寒蟾泣天色,云楼半开壁斜白。玉轮轧露湿团光,鸾佩相逢桂香陌。”他写青铜雕塑,是“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他写弦乐演奏,是“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这种表面上的色彩绚烂,恰恰源于其内心的朴素单纯。毕竟,短短二十七年的过往,最高副股级干部的任职经历,说到底,必然决定了李贺的阅世太浅。所以,他的“少年心”,是本色出演。

在文学史上,最适合跟李贺形成强烈对比的,是自称“少年中国之少年”的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学家梁启超。他写《少年中国说》时,也是整整二十七岁。他说:“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思将来。惟思既往也,故生留恋心;惟思将来也,故生希望心。惟留恋也,故保守;惟希望也,故进取。惟保守也,故永旧;惟进取也,故日新。惟思既往也,事事皆其所已经者,故惟知照例;惟思将来也,事事皆其所未经者,故常敢破格。”李贺说“少年心事当拿云”时,他是怀才华不遇的“唐诸王孙”;梁启超弃“哀时客”之名自更其名为“少年中国之少年”时,是“如朝阳”、“如乳虎”、“如侠”、“如戏文”、“如泼兰地酒”一般才华横溢的赴京举子。一个心有积怨,一个胸有大志,一个清寒窘迫,一个衣食无忧,如此,不同的经历、境遇形成了不同的视角和追求,进而,也更加丰富和更加宽泛了“少年”一词的内涵和外延。

在《少年中国说》里,梁启超还回忆说: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此岳武穆《满江红》词句也,作者自六岁时即口授记忆,至今喜诵之不衰。

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一词,自20世纪20年代以始向来时有争议:如余嘉锡、夏承焘等学者,乃至现代的李敖等作家,均认为此词非岳飞本人所做,而是明代另一武将王越自作,或其幕府文士所作,在当时的贺兰山战役之前为鼓舞士气,故伪托以民族英雄岳飞之名。而历史学家邓广铭、王曾瑜、学者唐珪章、陈非等人则力陈其非,通过严谨地论证完成了岳飞同志对于该词著作权的确认问题。应该说,名将岳飞存世的诗词不到二十首,但是,就其创作习惯而言,他显然是喜欢用诸如“少年”、“男儿”之类的语词:如《过张溪赠张完》一诗,“无心买酒谒青春,对镜空嗟白发新。花下少年应笑我,垂垂羸马访高人。”这是在隐士面前,说“少年”;如《寄浮图慧海》一诗,“湓浦庐山几度秋,长江万折向东流。男儿立志扶王室,圣主专师灭虏酋。功业要刊燕石上,归休终伴赤松游。丁宁寄语东林老,莲社从此著力修。”这是在和尚面前,说“男儿”。遥想当年听刘兰芳先生说《岳飞传》时,俺也是个十二三岁的阳光少年呢!那时候,心中的岳飞岳鹏举,坐下白龙马,掌中沥泉枪,除了“少年”二字,又有什么样的汉语词汇可以表达出这位偶像的神韵来?

当然,岳飞的“少年头”和“少年心”,早已与章良能词中的原意相去甚远了!在宋词之中,“少年心”本为一词牌名。如黄庭坚有词《少年心·对景惹起愁闷》:

对景惹起愁闷。染相思、病成方寸。是阿谁先有意,阿谁薄幸。斗顿恁、少喜多嗔。 合下休传音问。你有我、我无你分。似合欢桃核,真堪人恨。心儿里、有两个人人。

典型的少男少女、你侬我侬之词。但是,虽是言语清浅,却是情深义重!要说,从含义如此的此“少年”到含义如彼的彼“少年”,是怎么过渡的?忽想起《易经》来。这《易经》六十四卦,共分上经、下经两部分。上经三十卦,以乾、坤两卦始,是天地初开,引出了雷电风云、万物铺排;下经三十四卦,以咸、恒两卦始,是少男少女两相亲爱、长长久久,引出了人世风景安稳笃定,岁月静好。却原来,这少男少女蜜也似的相恋,意义大着呢——

能好好谈恋爱的人,才有可能成为大英雄呵!

偷闲学少年

“闲”之一字,按《说文解字》的解释是:“阑也。从门中有木”。这是讲,“闲”,是个会意字,本意为栅栏。因为栅栏之间都有缝隙、有空档,于是引申出了“空着”、“安静”、“无事”、“平常”……诸多不同词性的不同意思。印象之中比较深刻并且比较早的“闲”,和孔子有关,是为“孔子闲居”,共有三个版本:分别见于《礼记》第二十九篇、《说苑》“尊贤”篇和《韩诗外传·卷七》,三篇文章的起句都是“孔子闲居”。之后,《礼记》中说的是子夏求教,《说苑》中说的是子路求教,《韩诗外传》中说的是子贡求教。所涉学生既不同,所求教的问题也不同,但是,三篇文章却有一个共同点,即:“孔子闲居”,其实“不闲”——“不闲”在传道授业、诲人不倦上,“不闲”在家国天下、心系苍生上,也“不闲”在“无终食之间违仁”上。

孔子之后,似乎历代大儒,均不喜“闲”。比如“亚圣”孟子他老人家,直接就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人啊,在忧虑祸患之中才能成长;而耽于安逸享乐,只能使人走向灭亡啊!孟子讲话,从来都是理直气壮的,这一句,更是如高天响雷、声震万里,让后世学人每每有一点点偷懒和取巧之心时,都不禁深自警醒、暗叫惭愧!所以,发生在宋代大儒二程子程颐程伊川先生身上的二三事,当然也是顺理成章、其来有自了。

比如,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宋神宗病逝。这一年,九岁的哲宗荣登大宝,于次年改元“元祐”。元祐元年三月,由司马光推荐,五十四岁的程颐成为哲宗皇帝的经筵老师。有那么一天,程老师讲完经后宣布课间休息,大家自由活动。当其时也,春光灿烂,春意盎然,春风浩荡,春色无边……年仅十岁的小皇帝宋哲宗毕竟是个孩子,“偶起凭栏,戏折柳枝”。以我一个后世读书人的思路出发,为师为长者,在此小皇帝童心未泯、戏折柳枝的情境之下,大致应该有如下几种反应吧:第一,注意安全。不论是“起凭栏”还是“戏折柳”,自须提醒小皇帝保重龙体,谨防摔倒。第二,借机相谏。引《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句,说君王争战,百姓之苦,劝谏小皇帝休养生息,珍视和平。第三,施行王道。正好,应时应景地带着小皇帝重温《孟子·梁惠王上》“齐桓晋文之事”中的章句:

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以“折枝”之易,喻王道之可行,进而得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的结论。第四,人文教育。从汉乐府《折杨柳歌辞》中始见“折柳”一词说起,直说到前朝诗人李白的“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介绍自古及今在中国民间离别时折柳枝相赠之风俗,培养小皇帝的人文情怀,进一步沟通小皇帝和老百姓在文化精神上的血脉联系,等等。见仁见智之教,不一而足。但是,程老师不然!老人家偏偏是义正词严地说道:皇帝啊,“方春发生,不可无故摧折!”于是,那位有权也任性的小皇帝当即“掷枝于地,不乐而罢”——把柳枝往地上一扔,给你个脸色,不鸟你了!其实,这位小程子程老师如此反应,无非是在“偶起”和“戏折”中,看出了小皇帝之“闲情”罢了。后来,明代剧作家、学者冯梦龙看到这个记载直急得跳脚,评曰:“遇了孟夫子,好货,好色都自不妨(指当年孟子见齐宣王,齐宣王很实在,亲口讲:寡人有疾,分别是“寡人好勇”、“寡人好货”、“寡人好色”等,孟子皆谓无妨,为之一一开解,并从这三种“毛病”出发,教以治国之策)。遇了程夫子,柳条也动一些不得。苦哉,苦哉!”

再比如,咱们看起来就觉得亲切的“淮海居士”秦观秦少游曾有一得意之作《水龙吟·小楼连苑横空》:

小楼连苑横空,下窥绣毂雕鞍骤。朱帘半卷,单衣初试,清明时候。破暖轻风,弄晴微雨,欲无还有。卖花声过尽,斜阳院落,红成阵,飞鸳甃。

玉佩丁东别后,怅佳期、参差难又。名缰利锁,天还知道,和天也瘦。花下重门,柳边深巷,不堪回首。念多情、但有当时皓月,向人依旧。

全词写的闺中之相思,公子之“闲愁”。其中的“名缰利锁,天还知道,和天也瘦”句,和程垓的《摊破江城子·娟娟霜月又侵门》中“一夜无眠连晓角,人瘦也,比梅花,瘦几分”句,以及李清照的《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中“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句,被明代王世贞并举为词中最妙的三个“瘦”字。本来,咱们的“淮海居士”秦少游先生对于此词此句也是极为自赏的。但是,据《二程集》外书卷第十二记载:

一日,(程颐程伊川)偶见秦少游,问:“‘天若知也和天瘦’,是公词否?”少游意伊川称赏之,拱手逊谢。伊川云:“上穹尊严,安得易而侮之?”少游面色骍然。

说是有那么一天,小程夫子偶然遇见少游兄。便问:哎,那句“天若知也和天瘦”什么的,是你写的吧?少游兄喜不自禁,认为这位帝师大概也是知音之人,少不得更是要夸赞自己几句的,忙拱手答礼,表示谦逊和感谢。不料,只听那小程夫子说道:上天是何等的尊贵威严,哪里是你一个小词客所能轻视和侮辱的?把个风流俊俏的少游兄责难得满面通红、脸长如马脸(注:“骍”者,毛皮红色之牛马也)。

这个程伊川小程夫子,是有多么“不好玩”啊!其实,你若真心想对小秦之词提提意见和建议,换种说法不行吗?何况,老学究的这个意见,总让人觉得逻辑上是不是有点问题?据黄升《花庵词选》载,作为苏门四学士之一的秦少游也曾拿自己的这首新作向苏东坡“显摆”,人老苏当即逗他:“小楼连苑横空,下窥绣毂雕鞍骤”一句,“十三个字,只说得一个人骑马楼前过”。你看,人老苏同志的这个调侃,既说出了问题所在,却又是多么温柔敦厚、多么智慧风趣啊?

据说,有一天,小程夫子和他的哥哥大程夫子程颢程明道先生同赴一个朋友的家宴。主人很热情,专门请了几个花枝招展的歌妓在酒席上弹弹唱唱,以助客人之兴。哥哥程颢大碗酒肉,怡然自得。弟弟程颐则认为有辱斯文,当即拂袖而去。第二天,弟弟程颐跑到程颢的书房里还余怒未息,有责备兄长之意。大程夫子程颢说:“某当时在彼与饮,座中有妓,心中原无妓;吾弟今日处斋头,心中却还有妓。”一句话,把自己兄弟的“不好玩”,一下子说得多么好玩。

还是这位程颢先生,有诗《春日偶成》,亦为宋诗中的名篇:“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在那云淡风轻的近午时分,老汉我一路花红柳绿地来到了前面的河畔。可惜这周围的朋友们不明白我的快乐,还以为我学那轻狂的少年在应该努力的韶光里忙里偷闲呢……这个时候的大程夫子,他是真不闲啊!

在另外一个秋天,大程夫子又有诗:“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这一“闲”,又是“闲”在了“万物静观皆自得”上,“闲”在了“道通天地有形外”上,也“闲”在了“富贵不淫贫贱乐”上,且和那永嘉大师《证道歌》中所说的“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纵遇锋刀常坦坦,假饶毒药也闲闲”之“闲”,当有着同样的刚劲和峻烈吧。

所以,真要说“闲人”,既可指清闲无事或不相干之人,其实也指有着特别任务之人呢。比如,在古代典籍中,“闲人”与“间人”就相互假借,指潜入敌方,侦察情况,刺探情报,进行颠覆活动的人,亦即现代我们常说的“特务”。如《汉书·韩信传》:“信使间人窥知其不用,还报,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如《后汉书·光武帝纪下》:“公孙述遣闲人刺杀征南大将军岑彭”;如《周书·裴文举传》:“时东魏以正平为东雍州,遣其将司马恭镇之。每遣间人,扇动百姓”。

如此看来,真要是想得“闲”之真意、真趣,有志于“闲”的诸君,少不得还要痛下功夫努力才是啊!

我便休

那是大俗大艳的喜庆让你心旌摇动,“急猴猴,新郎官,钻进洞房把盖头掀。盖头掀,哎呀哎呀哎呀呀,我的个小乖蛋哎,我的个小乖蛋!”;那是隔山隔水的爱慕让你惆怅满怀,“白脖子的那个哈叭呦、朝南得的那个咬,啊呀赶牲灵的那个人儿呦噢、过呀来了。你若是我的妹子呦、你招一招的那个手,啊呀你不是我那妹子呦噢、走你的那个路……”;那是旅途中干柴烈火地凤凰于飞,“叫声妹妹你别上火,门外就有柴火垛,不拜月亮不拜佛,专拜妹的那两个小饽饽。”;那是归来时有意无意的若即若离,“这么长的个辫子辫子探呀么探不上个天,这么好的个妹妹呀见呀么见不上个面。这么大的个锅来锅来下呀么下不了两颗颗米,这么旺的些火来呀烧呀么烧不热个你”……天高地阔呵,就感到,整个尘世好像就是为了你们两个准备的,还有那山、那羊、那黄河,那越来越远的年代却越来越响的歌,不知何时,它和我们的叹息的距离已经近到了咫尺之间。是的,就在咫尺之间!却同时,又让我们身处于遥远的年代和遥远的地方的,这些被陕北老乡们叫作酸曲的情歌呵!

在陕北,酸曲是人们的另一种粮食和水。人们活在酸曲里,像羊肉炖在葱里,像蜜化在水里,像你和我,手牵手站在月光里,听着月光外面有人在唱:大炖羊那肉离啦不了葱,酒曲它不酸它不好听。甜盈盈的苹啦果水淋淋的梨,酸不溜溜才有一点人呀么人情味——在陕北,人们又每每如乌鸦反哺一般,用自己的幸福、欢乐、痛苦和忧伤,来滋养着酸曲。

《论语》上说,孔子特别喜爱唱歌。如果听到别人唱得好,他一定会请人再唱一遍,然后和这人一起唱,所谓“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这老爷子一生“述而不作”,却“删诗书、定礼乐、著春秋、系易辞”,那《诗经》的第一篇“关雎”恰恰正是首“酸曲”。“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拿这首诗对照《想亲亲》,“想亲亲想得我手腕腕那软,呀呼嘿;拿起个筷子我端不起个碗,呀儿呦。想亲亲想得我心花花花乱,呀呼嘿,呀呼嘿;煮饺子我下了一锅山药那个蛋,呀儿呦,呀儿呦”,是不是,都有着一种相映成趣的深情和怅然?

话说有一天,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陪着老爷子聊天,他随口一问:同学们平时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你们打算做些什么事情呢?于是子路、冉有、公西华分别向老师汇报了一下工作愿景。这老爷子或者“哂之”,或者默然无语。直到最后,曾晳同学发言说,我的理想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我呀,只想在暮春时节,穿着春天的衣服,和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小孩子,一起到沂河里游泳,在舞雩台上乘凉,唱着歌回家。老爷子听了之后一声长叹道:“我,赞同曾晳的想法呀!”或许,正是最后那句“唱着歌回家”,打动了老爷子吧?

多年以前,我们曾有过很多次“唱着歌回家”的经历。那时候,为了一场关于诗歌、友谊和酒的约定,我们可以从海州鼓楼附近骑自行车至老新浦区的任何地段,不管是星级酒店还是苍蝇小馆,我们意气风发、慨当以慷,我们诗书漫卷、兴味悠长,每每到了酒店要打烊的时刻,才能结束我们的激扬文字、指点江山。然后,一行人骑车穿过城市,穿过那些月朗星稀的夜晚,也穿过那些风霜雨雪的侵袭,一路上且说且笑且歌且咏着回了家。后来,读《庄子》“至乐”篇,见庄子的妻子过世后,他因为把“死”当作回家反而“鼓盆而歌”的故事,也曾想过:我们最终将要且歌且咏着归去的,究竟,是哪里呢?

《五灯会元·卷六》载:楼子和尚,不知何许人也,遗其名氏。一日偶经游街市间,于酒楼下整带次,闻楼上人唱曲云:“你既无心我便休。”忽然大悟,因号楼子焉。你既无心我便休啊!这一生的路上,我们能有多少次,刚刚低头整理好自己的行囊和衣带,正好就听到有人在唱:你既无心,我便休。是有过怎样的深情和决绝,才可以如此的了然和潇洒?这里面,有“见山是山”的理当如此,如酸曲之“一碗碗个谷子两碗碗米,面对面睡觉还呀么还想你,只要和那妹妹搭对对,铡刀剁头也不呀后悔”;又有“见山不是山”的新天新地,如酸曲之“大红果子剥皮皮,人家都说我和你,本来咱两个没关系,嗨咿儿哟,好人担了些赖名誉”;更有“见山还是山”的宛若自然,亦如酸曲之“太阳出来不老老高,他把你拉进圪崂崂,圪崂崂里你们摔跤跤,你看这日子呀好不好?”。

特别喜欢的一首酸曲这样唱:说山挡不住云彩树也挡不住个风,神仙儿老家也挡不住个人想人,宁教那个皇上的江山乱,也不能叫咱俩的关系断。四句歌,唱出了自然、宗教、政治、情感。人世间所谓的永恒和瞬间,不过,都在这些字字句句之间!所以呀,我便休——过了一回黄河没喝上黄河的水,交了一回朋友没亲过妹妹的嘴。擀了一块双人毡没和妹妹睡没和妹妹睡,哥哥走了妹妹你后悔呀不后悔?

子谓伯鱼曰:“女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孔子告诉自己的儿子说:你若不懂“周南”“召南”这些地方的酸曲,就像是面前有墙一样,不容易找到那归去的路啊!

十万梅花

写下“梅”这个字时,立刻,就被一场大雪包围了。

好雪啊!

但是,但是你的江南还远在千里之外,我,要用什么样的比喻,才能让你明白?

一个人的一生只活到七十二岁,除去十八年的时间读书成长,剩下的五十四年用一半的时间吃饭睡觉,剩下的二十七年再用一半的时间为稻粱谋,最后,只有十三年半自由支配的时间。在这十三年半里,完成十万幅梅花图,平均一天要画二十幅还多一点。这个人,他每天,都得经历多少场纷纷扬扬的大雪啊!正因如此,时人才称他为“雪帅”吗?他,就是彭玉麟,字雪琴,号退省庵主人、吟香外史。清朝著名政治家、军事家、书画家,湘军水师创建者、中国近代海军奠基人。

彭玉麟画梅,是为了一个叫梅姑的女子。这故事有多种传说,共同的意思是:他和梅姑少年相识,两情相悦,却因为种种原因不能结合。后来,梅姑嫁与他人,早早就死于痛苦抑郁之中。彭玉麟深深自责,立誓为梅姑画十万梅花。他的每幅梅花图上,都题有梅花诗一首。比如:平生最薄封侯愿,愿与梅花过一生。安得玉人心似铁,始终不负岁寒盟。比如:一生知己是梅花,魂梦相依萼绿华。别有闲情逸韵在,水窗烟月影横斜。比如:英雄气概美人风,铁骨冰心有孰同。守素耐寒知己少,一生惟与雪交融。比如:太平鼓角静无哗,直北旌霓望眼赊。无补时艰深愧我,一腔心事托梅花……每成一幅梅花图,必盖一章曰:“伤心人别有怀抱,一生知己是梅花”。

——说到底,爱,和学道相像,是一种恒久的修炼。这道理,老子明白。他在《道德经》里说:“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为什么,他自己知道:“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在佛教里面,《五灯会元》也有同样的故事:道林禅师在秦望山的一棵松树上栖止修行,被称为鸟窠禅师。一天,诗人居士白居易请教他:“如何是佛法大意?”禅师答:“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白居易听后,很失望地说:“这可是三岁孩儿也知道的道理呀!”禅师答:“三岁孩儿虽道得,八十老翁却行不得。”

彭玉麟之前的梅花,本不是这样。据说,三国司马懿之孙、晋朝开国皇帝晋武帝司马炎院中有梅花树,最爱文人。每当武帝读书为文之时,梅花就开得繁盛,反之,根本不开花。所以,梅花有“好文木”之雅号。南北朝时陆凯赠诗曰:“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则梅花又因“一树独先天下春”,成为春天的象征和友谊的载体。

到了唐代,梅花的内涵日益丰富,就有了深情,有了刚烈,也有了一种直下承担的智慧。李白有诗“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说的是一种终于错过之后的突然相见:你,已经走过了属于你的路;我,已经走过了属于我的路。偏又不是“你若是我的哥哥哟,你招一招你的那个手,你若不是我的哥哥哟,你走你的那个路”,而是这路上命中注定的相遇,然后是命中注定的心有脉脉的同行。那场漫天飞舞的雪花在哪里啊?而那温暖,却又如影随形,就像是,已经一起走过了几辈子……而黄檗禅师的“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以入世间的严酷来说出世间的解脱,似刀劈斧斫,不容人迟疑;倒是无尽藏比丘尼的“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温柔敦厚,自在无碍。

终生不仕不娶、自谓“以梅为妻,以鹤为子”的宋代诗人林逋,以一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确定了梅花的清逸品格,终始于有宋一朝,几百年都没有改变,直到元代王冕的出现。作为出身草根的画家、诗人,王冕眼中的梅花是“冰花个个团如玉,羌笛吹它不下来”,又是“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王冕是苦出身,受的教育并不多。但是中华文化的基因向来是在血脉中传承下来的,在异族的统治下,他知道梅花在坚持着什么,他知道自己在坚持着什么。

易宗夔的《新世说》曾这样描述中年的彭玉麟:“貌清癯如闲云野鹤,出语声细微至不可辨。然每盛怒,则见之者不寒而栗”。原来,这雪帅彭玉麟却是与汉代张良相仿,系男生女相兼且有妇人形状。若以曾国藩《冰鉴》观之,想来,庶几其可矣?!故,曾国藩联赠彭玉麟有云:烈士肝肠名士胆,杀人手段活人心!又说:“彭玉麟拼命辞官,李鸿章拼命做官”。确实,在配合曾国藩共同立下了平定太平天国这样的大功之后,彭玉麟仍然继续辞官,最后,他不得已只接受了长江巡阅使这么一个“二线岗位”。

长江巡阅!这,应该和梅花开在积雪中有一样的风光吧?江风浩荡中,立在船头的老者,当还是那个白衣翩翩的少年啊!而十万梅花,也自然抵不过郎骑竹马来,仅仅是,那一瓣梅花、那一个姑娘,端然地,映照在窗外……

良辰美景

她绣花,她能绣下整个花园里的春风;她吟诗,河中心的小洲上就会有水鸟掠过先生的胡须迅捷而去。记得当时,柳条有柳条的柔顺,夕阳有夕阳的黄金,眼前有个聪明的丫鬟,梦里有个俊俏的书生。

那一年,她十六岁。

岁月静好,人世安稳。小姑娘在花园里,就能走进春梦中。出来之后,又是一生。

从春梦中走出来的人,当然,还想再回到那个同样的梦中。但是,化成雨水的那些云彩,已经怀抱了更加沉重的现在。而现在,她必须、先要完成这江河湖海的一生。

最爱杜丽娘的人,也许不是柳梦梅,却是汤显祖。他说:“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真爱一个人,自然可以为他由生而死,也可以为他死而复生。如果不能做到,那只是因为情深不至罢了!

所以,牡丹亭前,是“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停半晌、整花钿。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云偏”,是“你道翠生生出落的裙衫儿茜,艳晶晶花簪八宝填,可知我常一生儿爱好是天然。恰三春好处无人见”,是“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也是那书生近前来,单说一句:“小姐,咱爱杀你哩!”

如果有人评选古今中外最佳情话,我想,那书生这一句“小姐,咱爱杀你哩!”值得重点推荐。三十年前,看到身边的朋友和陌生的美女搭讪,最常见的说法是:“你家(或你的学校、你的单位)是不是在什么什么地方附近啊?我好像在那里见过你!”当时我这心里,是真为朋友着急啊!你说,这样一个毫无新意且臭遍了街的桥段也好意思说出口,如果不招人白眼的话,连我都要为那个智商情商均与外表不成正比的姑娘脸红!但是,我还真不敢对朋友推荐说,你就用柳梦梅的那一句吧:“小姐,咱爱杀你哩!”

也许,那样的说法,确实太“生猛”了些。毕竟,那是在梦中;毕竟,那梦中的良辰美景,其时,正在眼前。

古时候,有位禅师做梦:梦见自己外出参学时,路经一座高山,突然从山坡上面窜出一只猛虎,冲着自己就扑了过来。这位禅师一看,大呼小叫,扭头就跑,眼看着就要被老虎追到吃掉了……这时候,他被惊醒了。这禅师醒了之后,知道是一场梦,非常后悔!他反反复复地痛骂自己:不争气的东西,为什么不在梦里也学学当年的佛陀,舍了自己给老虎吃掉呢?如此,岂不是又保全了自己的肉身,又因这起心动念积累了道业?

但是我想,这故事中的禅师,如果在梦中的危急关头是真的有心要舍身饲虎,也许那场景反而不是梦了——或者就是老虎真的把这禅师给吃掉,老虎得了温饱,禅师少了烦恼,山林寂寂,天下太平!

天下的事情,一旦有了算计在其间,就会很难办,也会很难看。西北民歌中有一种曲调叫作“花儿”的,多咏男女之情,情真意切,直抵人心。其中一首这样唱:“花儿本是心上的话,不唱时由不得自家。钢刀拿来头割下,不死就还是这么个唱法”。要能诚心诚意地唱出这样的歌来,才有资格说:“小姐,咱爱杀你哩!”

当年,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座下,共有四十三人得法。内有一位本净禅师,写过一个关于梦与觉的偈子:“视身如在梦,梦里实是闹。忽觉万事休,还同睡时悟。智者会悟梦,迷人信梦闹。会梦如两般,一悟无别悟”。这一世这一生,本来就如同在梦中。有智慧的人会参悟梦,没智慧的人会迷信梦,可是说到底,参悟梦和迷信梦也都是梦的一部分。那么,那个做梦和没做梦的人,分别又是哪一个?

其实那是同一个人!比如,在那《牡丹亭》中,就都是汤显祖。岂但杜丽娘是他,柳梦梅是他,春香又如何不是他?陈最良又如何不是他?杜宝又如何不是他?皇上又如何不是他?就说这“良辰美景”,又何尝只是那个十六岁的少女牡丹亭的所见所感所思所遇?回首一生,当你觉得遇到了你真正喜欢的那个人,那个美好的时刻在你心中,又如何不叫良辰美景?

唐代诗僧怀浚有诗:“家住闽川东复东,其中岁岁有花红。而今不在花红处,花在旧时红处红”。学禅之人,皆有深情。因了“青青翠竹,皆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那花“红”与不“红”,或者并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你可还记得你那良辰美景、与那旧时的初心?

要说起做梦这种活儿,确实是庄子干得最风雅。《庄子·齐物论》上说:“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过去庄周梦见自己变成蝴蝶,是多么生动的一只蝴蝶啊,愉快而又惬意!却不知道自己原本是庄周。突然间醒来后,在惊惶不定之间又发现:原来,我是庄周。也不知是我庄周在梦中变成蝴蝶呢,还是蝴蝶在梦中变成了我庄周呢?

杜丽娘跟前那个小丫鬟春香说:都不是!先生啊,这“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可不就是说的咱们老爷家里的事儿?“不是昨日是前日,不是今年是去年,俺衙内关着个斑鸠儿,被小姐放去,一去去在何知州家”!

猜你喜欢
梅花
梅花
梅花绝句·其一
文苑(2020年11期)2020-11-19 11:45:11
绽放的梅花
少儿美术(2020年12期)2020-11-05 08:56:02
梅花
梅花
梅花赞
梅花颂
快乐语文(2018年13期)2018-11-30 05:20:32
《梅花》
梅花
梅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