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彭古稻
学校:长沙市长郡培粹实验中学
荀彧,在陈寿的《三国志》中被归为魏臣,在范晔的《后汉书》中被归为汉臣,历史上对他的评价也大相径庭。
他是曹操的谋士,但他一生都没有担任过魏国的官职,在他死了四十三年后才被列入魏国太庙;他是大汉的臣子,却一生都在为曹操出谋划策,为曹操的篡汉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认为荀彧是个才华横溢,劳苦一生,最终与自己的志向越行越远的人。
荀彧出生于颍川望族荀氏,祖上是春秋末期晋国六卿之一的荀氏。出生于名门望族的荀彧自小就受到忠君爱国的教育,后来荀彧忠于汉室与这有必不可分的关系。
出仕之后,荀彧被名士何颙称为“王佐之才”。荀彧在抛弃袁绍投奔曹操之后,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确实配得上这个称号。曹操为了报父之仇出征徐州,陈宫、张邈乘机反叛,整个兖州岌岌可危。关键时刻,荀彧单骑游说,保下了三座县城,为曹操日后的崛起种下了火种。在曹操平叛之后,荀彧又为他提出了“奉天子以讨不臣”的战略,奠定了曹操之后二十年的战略方针。当汉天子被曹操迎接到许都后,荀彧立即被拜为尚书令,在曹操出征时,荀彧就成了曹操在许都的分身,将曹操的大后方治理的井然有序,欣欣向荣。期间,他还为曹操推举了钟繇、荀攸、陈群、杜袭、郭嘉、荀衍等大量人才,让曹操的谋士集团成为汉末诸侯中最为强大的谋士团体。
做为曹魏谋士集团中最为重要的一位,荀彧一辈子也没有担任过魏官,但是终其一生,都在为曹操的霸业忙碌,为曹氏代汉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荀彧无愧于“王佐之才”这个称号,只可惜他忙忙碌碌一生佐的不是汉室天子,而是要代汉自立的魏武王。
但他又是汉室最后也是最为坚定的一位忠臣。
当初,荀彧抛弃强大的袁绍而投奔相对弱小的曹操。曹操将天子迎接至许都后,荀彧担任尚书令,同时也成为沟通天子与曹操之间的桥梁。当时天子正值舞象之年,年轻气盛,不满于曹操的专权;而曹操也不肯交出自己的权力。夹在两人之间的荀彧。痛苦万分。一方面作为曹操手下的谋士,他不能将矛头指向自己的主公;另一方面,作为汉室的臣子以及他自小受到的忠君爱国的教育,所以他更不能威胁天子。于是,他将自己终日埋于公务与战事之中,希望自己的主公能够早一日消灭诸侯割据,还政于天子之手。
建安九年,曹操攻克邺城。最初喊着要复兴汉室天下的忠义之臣变成了想要身登大宝的篡逆贼子。同年,曹操写信与荀彧商量恢复九州制并搬入邺城,迈出了自己代汉自立的第一步。而荀彧的内心彻底绝望,作为汉室之臣他永远不可能答应一个逆贼的要求,可是这个逆贼今天能够如此嚣张,自己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如果不是自己,曹操绝对不可能走到这一步,而自己所拥有的一切也都是曹操给予的。
最终,荀彧选择了汉室。
每当曹操想要进一步迈向皇位,荀彧就会挺身而出,妄图拯救摇摇欲坠,积重难返的汉室江山。为了拉拢荀彧,曹操与他结为儿女亲家,将其封邑提高两千户,甚至想封他为三公。但无论曹操如何赏赐,拉拢荀彧,他都不肯与曹操合作,反而成了曹操登基,称帝路上的一块绊脚石。
终于,建安十七年,曹操封他为侍中,光禄大夫,持节,参丞相军事。命他来谯县劳军,借机将他扣在谯县。
荀令君的一生,令人叹惋。司马懿曾经评价荀令君为“书传远事,吾自耳目所从闻见,逮百数十年间,贤才未有及荀令君者也”。足见文若是一个清廉高洁,居中持重的无双国士。一个人心怀高洁之志,身有王佐之才,为人正义持重,早年官居显位,最后却亲手扼杀了自己的梦想。无论是才干,品德,为人以及对汉室的忠诚之心,文若都堪称无懈可击,可是最后却落得一个要汉不汉,要魏不魏的尴尬地位,实在令人扼腕叹息。
建安十七年,曹操派人给荀彧送去一个空食盒,荀彧看后服毒自尽。四十三年后,曹魏将荀彧正式列入太庙,同时追赠荀令君为太尉,谥号敬候。同年,司马氏,代汉自立。